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66节

  “前闻明公与我寻妾,乃欲多有子嗣,如今何以至明公,便言私事?”

  “需知君即无子,国体难安,明公岂无意乎?”

  刘备听得此言,自是摇头直笑,知道自己说不过秦瑱,索性就让华佗诊治了起来。

  结果这一诊治,刘备没诊出问题,反倒给糜夫人诊出了问题。

  按照华佗的诊断结论,糜夫人乃是天生下焦虚寒,至于肾阳不足,又兼肝气郁结,月事不调,难以怀孕。

  这个结论一出来,刘备还没怎样,可把糜夫人急得泪流不止。

  糜竺一见此状,直接就找到了秦瑱家中叫苦道:

  “竺即与君无怨,君何以让医者害我?”

  秦瑱见他上门问罪,自是急忙安抚道:

  “吾与子仲为友,岂言害之,自是医者仁心,华神医在此,正当解夫人之难。”

  “若今不断此事,长此以往,夫人无子,明公无后,岂不为害?”

  “不妨先待神医调理一段,若能解此症,明公得子,糜氏自凭子贵,岂不两全其美,子仲自会去安心等待即可!”

  糜竺听得这话,自是哀叹不已,心想这病治好了就罢,若是治不好,那恐怕要出问题。

  但他也知道秦瑱是好意,随着刘备势力越来越大,他妹妹又生不出孩子,早察觉总比晚察觉好。

  如果真能治好,那自也皆大欢喜,实在治不好,他也只得认命。

  无奈之下,他也只得默默回去等待结果。

  而这途中,秦瑱自然没有闲着,在安排了华佗诊治之后,他便给刘备建议,设立专门情报组织。

  趁着现在他们在陈国之地获取了大量钱财,正好可以用来当经费,搭建情报系统。

  老刘对此事亦是颇为上心,可奈何他对此没啥经验,于是便对秦瑱道:

  “我军情报之事,历来为宪和统管,军师若有意,可先与宪和商议。”

  “先行指定章程,若需钱粮支用,吾再行拨调!”

  秦瑱自也知老刘这段时间忙得够呛,索性不再多言,又来找到了简雍,询问他们眼下的情报获取方式。

  简雍见秦瑱问起,就直接给秦瑱讲解了一遍他们的情报获取方式。

  可以说,他们现在的情报机构极为简陋,只有细作营和斥候营两种。

  细作营顾名思义,就是由细作组成。

  这些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刘当初混社会时的老兄弟。

  后来随着刘备走上正途,这些任侠就成了刘备的门客。

  而其他的人手,则是从各地收纳的剑士。

  每当刘备有情报要求之时,这些细作就会被简雍派往各地,执行情报探查工作。

  这一部分,也是他们外地情况的主要消息来源。

  当前袁绍、曹操、孙策、吕布麾下都存在不少细作,细作主要分布于吴县、许县、邺城、下邳等地。

  而斥候营更为分散,每支军队下面,都有精锐兵马担任斥候。

  这则是他们探知敌方军情的主要来源。

  不过相较细作营来说,斥候营的探知范围更小,也更具体。

  两种形式合在一起,就成了他们情报机构的主体!

  秦瑱一听此言,自然连连摇头道:

  “似此等探知之法,不怪我军消息传递不顺。”

  “若是来日再对上曹军,我军必要大败!”

  说着这话,他也是暗自庆幸,还好现在有时间。

  不然一旦和老曹全面开战,光是情报一项,就能让他们吃大亏。

第196章 情报机构,监察之要

  针对建立情报机构这件事,在汉末之时,可以说没有人比秦瑱更专业。

  实际上情报机构的问题,在历朝历代皆有,只不过受限于资源和需求,使得历朝历代的情报机构皆有不同。

  远在西周之时,就已经设立士师掌管邦谍之事。

  直到战国时期,各国分立,养士的习惯使得情报机构发展快速。

  到了秦朝,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谍报机构,只不过名焉不详,后世便虚构出了一个黑冰台。

  真正意义上有名字的谍报组织,是汉武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搞出来的绣衣执法。

  在情报史上,老曹首创了校事制度,算是创造了特务机构的先河。

  自老曹创校事之后,各朝各代的情报组织越发壮大,南北朝有候官,唐朝察事,宋朝皇城司,明朝锦衣卫,制度逐渐更新换代,推陈出新。

  秦瑱在老曹麾下之时,便将校事与后世的锦衣卫相结合,打造出了一个周全的情报机构。

  这个机构又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为军事所,一个内事所,一个外事所。

  军事科类似于军队之中的纠察队,不仅有名义上的纠察,各军之中还安插了暗哨,用以防备麾下将士作奸犯科,有通敌情节。

  内事科则是在他们属地之中,大量建立分部,不断收集势力内部的情报。

  外事科即负责在各地安插情报人员,这些人可能是农夫,可能是行脚商,也可能是城内小贩。

  除此之外,还养着大量线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无所不包。

  一旦获取消息之后,这些人便会通过各种信号发至城外的联络点,然后派专人将情报送到许昌。

  由是只要是他们设立情报点的地方,老曹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收到消息。

  之前他之所以能逃出曹操麾下,一个是因为他提前准备了逃走的办法;

  另一个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老曹情报机构的内情,并且可以加以利用,放出各种假消息。

  不然的话,就凭他的身份,恐怕还没逃出颍川,就被人抓了。

  而现在刘备的情报组织,在他看来,就跟没有一样!

  如果任何消息都要靠自己主动去探,那这个情报组织的作用就少了大半。

  在知道了详细状况之后,秦瑱便将诸葛亮和刘晔叫了过来,和简雍一起制定新的情报组织构成。

  正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别说现在诸葛亮就在眼前,那效率自然极高。

  仅仅只用了一天,一个全新的情报组织——监察司便即脱胎而出。

  这个监察司,类似于秦瑱之前所立的机构,同样结合了后世的情报经验,以监察司为情报中枢,设立监察正使一人和监察副使二人。

  监察使麾下,分为察事、校事、刺间、巡查、密探、审讯等六个部门,每个部门设置正副监察官。

  相较之前秦瑱设立三个部门,他又增加了察事和巡查、审讯三个部门。

  察事,自然是类似于纪律检查的存在,专门负责监察各部门的贪腐问题,直接对刘备负责。

  巡查,则是针对敌军的细作而设立,专门巡查各个城池,防止敌军细作渗透!

  审讯,顾名思义,就是增加的特别审讯部,负责审讯所查所举之人。

  而情报组织的人选,除了他们的细作营之外,全部由军队之中选拔。

  如此定下之后,秦瑱便将组织架构拿到了府内给刘备观看,并且向刘备推荐了两个人。

  这两个人便是之前刘勋麾下门客兼谋士董乾和小吏周条。

  在刘勋被击败之后,这两人人就进入了秦瑱麾下当做军中小吏。

  不过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秦瑱发现董乾、周条这两个人很细心,是两个当情报人员的好苗子,只不过之前他一直没时间任用。

  现在开始建立情报机构,自然要任用起来。

  刘备在看了情报组织的架构之后,又见了董乾一面,心中颇为满意,不过又有些担忧道:

  “设立监察司之事吾已观之,属实可行!”

  “但虑此部建立之后,恐怕我军麾下众人惧之!”

  身为人君,他自然希望能探知麾下人的详细情况。

  可他这人不喜欢猜忌属下,也害怕属下生异心。

  一见秦瑱设立的部门有监察自己人的察事和校事,他就担忧会引起麾下人的不满。

  毕竟老曹设立的校事,名声就不怎么好。

  在老曹军中,甚至流传有‘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之语,可见麾下将官之畏惧。

  他若是依照设立这种机构,会不会影响麾下臣子的看法?

  秦瑱闻此,自知刘备所想,便对其道:

  “吾自知明公仁慈,不愿行猜忌之举,然则乱世需用重典!”

  “似当前我军所用主政之人,如刘元颖、袁耀卿、孙公祐等人,皆清廉之士,自然无须担忧。”

  “然则眼下我军横跨五郡六十余县,难保所举之人皆清廉可用。”

  “须知我军仁名获取不易,似督邮巡县之举,难免贪腐成患,致使麾下官员作奸犯科。”

  “明公如今以州郡事烦,难以观之民间疾苦,便须设立监察部门,以保证下层清廉。”

  “不求尔等一粟不取,只愿彼等不坏我军之名!”

  “如若不然,我等居于此地,不知下层官吏如何,长此以往,必成大患!”

  别看现在他们的领土不是特别大,但中原人口密集,麾下人口已经超过了两百五十万。

  随着势力越来越大,权力必然会逐渐下放。

  他们能保证上层官吏的清廉和效率,可下层官吏就不能保障了。

  常言道灭门知府,破家县令,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流民这么多,如果官府配合士族隐匿人口,那就会导致他们实力越来越弱。

  因而情报固然重要,监察同样重要,现在先把监察工作做好,等到以后稳定大局,才能凭借这股势力去反腐和制衡士族。

  刘备听其言语,沉思了片刻便即点头道:

  “军师言之有理,督邮巡县之制确实陈旧,设立此部正可行事。”

  若秦瑱用其他理由的话,老刘或许还有话说,可一说起督邮巡县,他就没话了。

  因为督邮官确实已经失去了其该有的职能,若非如此,他刘备也就不会愤而鞭打督邮了。

  而随着刘备这一点头,其麾下监察司正式开始建立。

  为了保证监察司的顺利建立,秦瑱亲自担任了第一任监察使,以简雍和董乾分别担任监察副使。

  在其指挥下,大量资源被投入了其中,简雍负责派出细作前往各大主城布置情报网络。

首节 上一节 266/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