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395节

  只不过,现在他们不再是三个人,而是数千人。

  一时间孙策豪气顿生,策马而出,便高呼道:

  “德谋岂能专勇于此,吾当随德谋杀出此地!”

  他骑着麾下马匹与程普一头撞入了刘备军军阵之中。

  但孙策显然误判了现在形势,眼下不是只有这万人在包围他们。

  在他们的后方,还有两万大军在不断掩杀他们兵马。

  随着他脱出军阵,带来的不是逃出生天,而是麾下不断溃败。

  面对数倍于己方的敌军,大量士兵开始溃逃。

  仅仅不到三刻,徐盛便带着本部兵马将孙策士兵击溃,来到前方与高顺汇合。

  而吕蒙显然不是赵云的对手,仅仅十数合便被诛杀当场。

  再解决了后方兵马之后,众人又带着兵马朝着孙策后方杀来。

  当孙策反应过来之时,他已经陷入了重围之中,只觉敌军源源不断,杀之不尽。

  直到他意识有些模糊,便听一声大喊道:

  “主公速退,速退,我来为主公断后!”

  孙策听得此言,定眼一看,只见程普已经浑身浴血,对他连声大呼。

  见得此状,孙策一阵迷茫,可程普却对其亲卫高呼道:

  “尔等速速护卫主公离去,休要在此停留!”

  一众亲卫见之,纷纷护卫着孙策朝着远处行去。

  孙策骑在马上任由士兵拉着,不经意回头一看,便见程普在后方逐渐也被敌军淹没在了其中。

  直到他眼中再无程普的身影,他终于忍不住大呼了一声程公。

  声音响彻旷野,伴随着孙家末路的到来,逐渐消散于林间。

第295章 留其全尸,最后通牒

  建安四年四月,江东之战迎来了决定性的转折。

  在刘备的全面攻势之下,孙策与周瑜亲自在毗陵结成了一道防线。

  双方酣战半月有余,最终孙策扛不住进攻,准备放弃营寨撤入城内。

  可因为多次兵败,使得孙策强大的威慑力再也镇不住麾下将领。

  其中有会稽人丁藩、丹阳人妫览叛变,将消息告知刘备。

  刘备随后便将麾下兵马几乎全部派出,用来阻拦孙策回城。

  是役,刘备军投入了三万余人,孙策加上周瑜投入了超过万人。

  而结局却是孙策万余兵马溃散,其本部八千兵马全军覆没。

  增援前来的三千余兵马溃逃,仅余数十骑护送着孙策进入了毗陵城。

  大将程普、吕蒙战死,蒋钦、孙辅等人相继被俘。

  与之相对,刘备军这边死伤不到四千人,俘虏超过五千。

  本来若是没有这一战的话,刘备统一江东的过程或许还有波折。

  但随着这一战打出,刘备入主江东,便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得到了胜利之后,刘备并没有太过欣喜,而是先入营帐之中会见了这一战的功臣和降将。

  说实在的,刘备历来看不上临阵投敌的小人。

  可在见到妫览和丁藩之时,他还是颇为和善的面见了二人。

  在知道一切的前因后果之后,刘备便感慨道:

  “如此说来,二位也非一心背孙策,实是孙家于此不得人心也?”

  面对刘备的感慨,妫览便急忙为自己等人辩解:

  “请将军明鉴,我等自也非天生逆反之人。”

  “因是孙策其人尚可,可其孙家子弟却非善类。”

  “其妹天生娇纵,少年便喜刀枪,以游街戏弄他人为乐!”

  “其弟孙翊,年未及冠,性情暴躁,喜鞭打士卒。”

  “这从弟孙辅,亦非善类,对我等非打即骂。”

  “如此待之我等,尚要我等为他赴死,我等如何能愿?”

  “固知明公在此,特地通风报信。”

  “今得胜之,我等不敢居功,但凭明公处置!”

  他一说罢,一旁的丁藩便点头附和道:

  “我等背主,不敢居功,全凭明公处置!”

  刘备见得二人这般,自是微微一笑,和蔼道:

  “二位无须如此,此次若无二位助力,我军自难得胜。”

  “不过眼下江东未定,并非表功之时。”

  “唯独先得记下此功,来日再行论功行赏。”

  他这么一说罢,二人都是一喜,又是一番拜谢。

  如此交谈一番,刘备便让二人先去休息,随之看向秦瑱与诸葛亮问道:

  “以二位观之,此二人可否得用乎?”

  诸葛亮闻言便摇了摇头,秦瑱则是开口道:

  “虽不可用,亦须用也,然则彼等非善类也,不可用于镇守。”

  “可带回寿春,来日再行安置职务。”

  “吾意与军师同也,丁藩尚可,妫览实为小人!”

  刘备给出了自己的评价,便摆了摆手道:

  “也罢,虽是小人,亦可一用,且不去论之!”

  “现在我军连战连胜,城内敌军恐怕只有三四千人。”

  “不知二位以为,我军现在该如何动兵!”

  说着这话,刘备自也有些疲惫,这半年多接连转战。

  转眼时间又要入夏,如果可以,他是真不想继续在此地耽搁。

  尽快战胜孙策,组织民生,那今年江东还有些盼头。

  不然到了冬天,势必又要花钱粮救济,这笔帐怎么算怎么亏。

  故而他现在只想要赶紧结束这一场战争。

  秦瑱等人自然知道刘备的想法,诸葛亮直接便道:

  “为今之势,攻城不如攻心,或可遣使劝降之!”

  秦瑱听了此言,却是摇了摇头,悠悠道:

  “孙策若降,难以处置,此人并非吕布,我军实难驾驭!”

  “依在下之见,不若率军前往围城,以信上城,劝孙策今日之内来降!”

  “若降之,可留其全尸,家小皆可得保!”

  “若不降,明日午时,我军便即强攻,城破之际,凡城内俘虏,兼其家小尽皆杀之!”

  “如此,可逼其麾下将士离心,迫孙策投降!”

  他一说罢,诸葛亮和老刘不由都是一阵惊讶。

  须知秦瑱历来看重士卒性命,尤其是俘虏士兵。

  可现在这一策,却是直接宣告了这些士卒的死刑。

  如果孙策执意不降,那城破之时,他们显然是要执行的!

  毕竟,军中最重军令,如果这次宣告完不杀,那他以后他们的威胁将毫无威慑力!

  可秦瑱劝孙策投降的条件,也只是留给全尸。

  这就意味着要孙策二选一,是所有人一起死,还是孙策一个人死。

  刘备听得此言,沉思片刻,不由一阵皱眉道:

  “军师此计虽可行,但是否过于急切?”

  “昔日吕布不降,而战败得免,如今孙策若降,却只得全尸。”

  “便是孙策难以驾驭,亦可先留其性命,缓缓图之!”

  其实相较留下吕布的性命来说,刘备更愿意留下孙策。

  因为孙策给他的观感属实不错,远比吕布顺眼得多。

  如果能收下孙策当大将,他还是想要尝试一番的。

  可秦瑱见他模样,便知其所想,随之摇头道:

  “吾知明公甚爱孙策之勇,可孙策与吕布不同。”

  “吕布所以能为我军容之,乃因此人四处竖敌,将校离心。”

  “然则孙策智勇,天下皆知,兼之周瑜为辅,容之早晚定成大祸。”

  “故孙策其人决不可留之,至多留其家小。”

  “如此,其麾下诸将群龙无首,我军方可安心用之。”

  “不然来日即便江东到手,其麾下众人也难得用。”

  “相比用孙策一人,我军更当重其麾下群贤。”

  “再者,孙策军之所以迟迟不降,便是因为我军以往太过仁义,难以震慑彼等反贼!”

  “饶一吕布便可收买人心,若再饶孙策,来日彼等皆心存侥幸,我军麾下当永无宁日矣!”

  相较刘备倾向留下孙策,他则倾向杀孙策来立威。

  毕竟他们不是没给过孙策机会,可孙策依旧顽抗如此,他们就必须给与雷霆打击。

  现在孙策不降,来日不仅孙策要死,孙策全家都得死。

  同样,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城内士兵还不愿降。

首节 上一节 395/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