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404节

  而江东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户籍变更极大,原本数据已经不准。

  这当然不是孙策的锅,究其根本,在于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

  众所周知,自从黄巾之乱开始,整个大汉便陷入了混乱之中。

  虽然黄巾军的数量才几十万,可却裹挟了大量百姓,数以千万计。

  这在导致中原人口急速流失的同时,也使得士族急速壮大。

  这也是孙策在夺取江东之后,要疯狂打压江东本土士族的原因。

  张昭之所以要提起这件事,也想要尽快阻止此事。

  编户齐民完不成,会使得大量人口将会沦为世家大族的家奴、仆役或者佃农!

  而这些人一旦被世家大族占据,那就无法计入户籍之中。

  在原本历程中,江东之所以采取部曲制,就是因为隐籍人口实在太多。

  不采取部曲制,孙权甚至招不到多少兵马。

  这种依靠士族维持统治的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

  你要发展麾下势力,开疆扩土,你就必须重用士族。

  可重用士族,就会导致士族以权谋私,壮大自身。

  兼并的状况随着时代发展,会变得越演越烈。

  在原本历程中,三国后期三个国家在籍百姓仅有八百万不到。

  可在三分归晋之时,百姓却达到了一千六百多万。

  这其中自然有三家鼓励生育的成效,可大部分却来源隐匿人口。

  超过一半的百姓被士族隐匿,简直骇人听闻。

  所以秦瑱治理江东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清楚江东有多少在籍人口。

  当然,他并不指望一查就能查清楚有多少隐户。

  最主要的,在于他想要先摸个底,看看江东各大士族是什么成色。

  除此之外,他最想做的,其实是税制改革!

  熟悉马哲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什么叫经济基础?于社会而言,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总和。

  但于政府而言,税收制度,便决定了政府能调动的资源多少。

  巧的是汉朝之时的税收制度已经难以再支撑起国政。

  秦汉之时实行的税收制度乃是田赋、人口赋、算赋相结合的制度。

  这一套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经济基础,也创造了汉初之时的辉煌。

  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逐渐变得不再适应国政。

  究其原因,其实也和士族崛起脱不了干系。

  因为秦国和汉初之时,有大量流民百姓,编户齐民之后,就有大量在籍百姓。

  有了这些在籍百姓,汉朝初年才能将田赋降到三十税一。

  通过人口税和各种杂税,就能维持国家的运作。

  可随着士人阶级代替旧贵族势力崛起,这些人在兼并土地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人口。

  成为佃户的百姓依旧要交部分税,但成为家奴的百姓就成了士族的私产。

  这一部分人是没有户口之人,也不需要交人口税。

  于是久而久之,士族势力越来越大,国家税收越来越低。

  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皇帝唯一的办法就是增收人口税。

  在汉初之时,人口税分为三种,其中算赋,规定从十五到五十六岁之间,每人每年缴纳一百二十钱。

  口赋规定,从三岁到十四岁,每人每年缴纳二十钱。

  还有更恐怖更赋,如果不想服劳役,每年要缴纳三千六百钱!

  到汉末之时,口赋改成了每人每年四十钱,还增加了献费数十钱。

  但仍是如此,税钱还是不够开支,于是出现了汉灵帝标价卖官的现象。

  在后来的三国时期,各国治下民众皆是面有菜色,也源于此。

  而这种税制对国家最大的破坏力在于抑制了人口增长。

  由于交不起税,百姓生了孩子也只能溺死,人口便陷入停滞之中。

  故此,在秦瑱看来,要治理江东,第一步就是要清查人口,丈量土地,随后改革税制。

  唯有如此,才能从江东开始推行,逐步推广到大汉全境。

  “所以尊驾前来寻我,便是只为言说此事?”

  吴郡,吴县城内,郡守府中,周瑜正坐在秦瑱的对面,面无表情的看着秦瑱。

  秦瑱也是说的口干舌燥,浑然不在意周瑜异样的眼神,拿起一旁的水瓮便倒了一杯水道:

  “正是如此,大汉之患不在于外,而在于内!”

  “税制不推陈出新,天下早晚复为乱象。”

  “此事天子做不到,曹孟德也做不到。”

  “唯有纠结一群有志之士,锐意改革,方可奠定万世之基!”

  说到此处,他便端起了水碗喝了一口,随之却是眉头一皱道:

  “此水公瑾从何处寻来,怎生如此生涩?”

  周瑜看他毫不客气的模样,便没好气的看了他一眼道:

  “此乃城外山泉,我今日晨间亲自挑来。”

  “想必尊驾喝惯了净水,喝不惯我这山野泉水!”

  说着,他又将水瓮抱起,准备放到远处桌上,似乎十分不愿意再让秦瑱喝他的劳动成果。

  “原来如此,山泉水固然好,可公瑾还是得烧热再喝!”

  “不然这春夏之交,容易生病,坏了身体反而不好!”

  秦瑱简直,自是不在意的咧嘴一笑,随后探过头来道:

  “且不说这些琐事,不知我提议之事,公瑾以为如何?”

  “若觉得可行,不若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可周瑜听着,却是脚步一顿,随着转身皱眉道:

  “大汉之患,自有尊驾操劳,关我周公瑾何事?”

第302章 道德绑架,吴郡编户

  周瑜周公瑾,身材高大,容貌俊美,出身豪族,乃是东吴名将。

  但在其名将光环之下,周瑜本身也是内政长才。

  自从当日投降了刘备之后,周瑜就成了刘备麾下一个很特殊的存在。

  因为周瑜帮忙劝降了吴县,且带领兵马投靠了刘备,算是有功之人。

  可面对刘备的招揽,周瑜却是没有任何松口的意思。

  仿佛就是在告诉老刘,我投降你,只是尊重孙策的遗愿。

  但在我心中,对你刘备以至于麾下势力,没有一丝好感。

  刘备对此,自然也是很无奈的,要是换做老曹来处理,那很简单,要么寻机砍了,要么派遣刺客杀之。

  可刘备不同,因为他很欣赏周瑜的才华和义气,舍不得害此人。

  所以即便周瑜不出仕,他也拿周瑜没办法,但不杀周瑜,他也不敢轻易把周瑜给放了。

  因为周瑜这人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很强悍,他打孙策这么费劲,有一大半都源于周瑜的功劳。

  这样一个人,老刘自然不可能让他有机会投靠别的诸侯。

  所以在秦瑱的建议之下,刘备便依照吕布那般处理,赐了城外一处田庄给周瑜。

  明面上是褒奖,实际上却是暗中派兵马严密监视。

  但周瑜对此似乎毫无意见,直接便将妻小移入了田庄之内。

  由于小桥被秦瑱给截胡,故其只有一妻为汝南许氏。

  许氏也颇为贤惠,才貌双全,嫁给了周瑜五年,共育有一女一子,女为周妃,子为周循。

  许是因为周瑜厌倦了战争,在刘备安排诸事之事,便陪着家小每日玩乐。

  有空便外出踏青游玩,玩累了便回家看书抚琴,过得颇为自在。

  可在刘备离去之后,秦瑱就开始不断前来“骚扰”周瑜。

  几乎三天一上门,五天一拜访,颇有些不说服周瑜不罢休的架势。

  对此,周瑜自然也是颇为不喜,多次闭门不见。

  但秦瑱做事历来不达目的,便不罢休,周瑜不见面,他就天天前来拜贴。

  一连几次之后,周瑜还沉得住气,其妻许氏却道:

  “妾知夫君不喜刘备其人,然则如今江东皆为秦君主事。”

  “秦君如此忙碌,尚且每日前来拜访,其心之诚,也可知也,夫君为何不见?”

  “况且昔日夫君每每谈及秦君,亦是每多赞扬。”

  “今即不愿出仕,也可与之交往,如此闭门不见,非待客之礼也!”

  实际上不仅秦瑱想要周瑜出仕,许氏也想周瑜出仕,毕竟现在他们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再者,自从孙策死后,周瑜就把自己闷在家中。

  表面上看起来怡然自得,实际上到了晚上在书房还是会暗自神伤,这种状态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她也怕憋久了把自己丈夫给憋坏了,故而有心帮助秦瑱说说话。

  即便不求丈夫出仕,也希望能改变周瑜现在的状态。

  而周瑜也是个好丈夫,别人说话不管用,许氏说话他却得听听。

  无奈之下,他便被迫放秦瑱进入了家中。

  随后就出现了现在这一幕,秦瑱一来什么也不说,就说当前江东的状况。

  说完就直接劝说他出仕,邀请他一道改革江东。

首节 上一节 404/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