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种做法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曹昂提前上岗!
这样,即便日后真传来曹操死讯,曹昂也可以稳住大局。
关键就在于曹昂能否凭借自己能力,稳住现在曹军大势!
听罢贾诩之言,曹昂嘴角又泛起了一阵苦笑。
让他谎称自己父亲已死,这不是让他犯禁么?
怪不得他爹对贾诩这个人私下里都是又爱又恨。
计策不出就罢,一出来就要他付出一些代价。
思虑之见,他的目光又扫向了荀攸和郭嘉二人道:
“不知二位先生以为贾公此计如何?可否行事?”
荀攸与郭嘉听着,一时间神色都是复杂不已。
在他们看来,这个计策当然可行,且可行性很大。
只要曹操没被袁绍抓住,那袁绍见他们撤退就一定会追击。
可如此一计,他们若是点头同意,那就相当于拥立曹昂擅权!
若是曹操回不来还好,一旦老曹回来,又将怎么处置曹昂?
故而两人现在内心之中都有些纠结,不知道该不该赞同。
而正当他们二人犹豫之时,却听营外突然传来一阵哭嚎和吵闹之声。
曹昂闻之,便忙带着三人行出大帐,随之便见曹纯徐晃等人纷纷痛哭不止。
曹洪则是手持大刀,怒视马超,两人刀兵相向,正在对峙。
见得此状,曹昂当即心中焦急,快步上前道:
“我让诸位紧守营寨,诸位不在营中,却在此处作甚?”
他一大喝出声,众人便都看了过来,随之却见曹休上前泣声大哭道:
“子脩贤弟,叔父已被袁绍军所害,尸首方被送回!”
曹昂等人一听,自是大惊失色,急忙上前观看。
却见人群围着一副棺木,棺木之中,摆放着一具焦尸。
众人已然看不清其人容貌,可其身材却与曹操相仿。
见得此状,曹昂如何绷得住,直接上前扶棺而哭。
郭嘉荀攸等人见此,亦是泪流不止,唯独贾诩在旁紧皱眉头。
正此时,远处曹洪见曹昂如此,便指着马超大呼道:
“子脩莫急,今得兄长亡故,我当送此人下去与兄长陪葬!”
马超见之,自然不忿,手持长刀冷眼看着曹洪道:
“主公非我所害,汝若再这般污蔑,休怪我刀下无情!”
曹洪见他反驳,一时恼怒,提着刀便上前与之一战。
马超见他奔来,急忙挺刀接住,不使曹洪近身。
二人如此械斗,众人皆劝不止,可就在这时,曹昂却猛地回过身道:
“来人,与我将此二人擒住,推去各打五十脊棍!”
他一怒喝,众人便皆愣住,曹洪退出战团便道:
“子脩,吾乃为兄长报仇,为何这般惩戒?”
曹昂听他此言,便指着那具焦尸,怒喝曹洪道;
“害我父者袁本初也,并非马将军,叔父擅自攻之,即为私斗!”
“昂虽为少者,但父亲不在,当吾主事!”
“叔父莫非当小子年少,便可随意辱之?”
如此喝着,他又看向了马超冷声肃穆道:
“即见他挑衅,自可来报我知,怎可擅自与之械斗?”
“吾父历来严肃军法,尔等目无尊上,该不该惩戒?”
马超听得此言,一时皱眉不语,而曹洪则怔在当场。
只有贾诩见状,急忙上前对着曹昂一拜,劝解道:
“公子,如今大敌当前,如此惩戒大将不利于军。”
“不防先记尔等之过,待得此番事了,再行论过!”
曹昂见他出列,便想起了贾诩方才之计,当即环顾众人道:
“袁本初以奸计谋害我父,诸公皆受我父之恩,而今合该报之!”
“我与出兵讨伐袁绍,替我父报仇,不知谁愿相随?”
众人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现在无人主事,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
可随着曹昂挺身而出,众人便看到了主心骨,当下徐晃便高呼道:
“公子若欲讨贼,末将愿意从之,万死不辞!”
他一表态,众人纷纷随着,曹纯、曹休等人纷纷力挺。
曹洪见此,一阵吾乃,只得下拜,而马超见之,亦是随之下拜。
一时间众人竟然被曹昂拧成了一股绳,成了哀兵之势。
看着曹昂如此,荀攸和郭嘉不由均是一异。
之前曹操在时他们没发现,现在一看曹昂这小子倒有几分曹操的神韵!
临大事不惧,处乱局不慌,颇有人主之姿!
第334章 生子当如,父子同心
不得不说曹昂的表现,显然超乎了贾诩等人的期待。
面对攻心之计并未自暴自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
如此行事虽然有些青涩,却也扭转了曹军所面对的态势。
毕竟,曹军之所以能坚守到现在,除了军法严苛之外,还有曹操个人魅力约束。
由是麾下将校皆悍死奋战,即便情况再差,其麾下将校也没有离心。
而此刻,沮授的想法便是通过曹操的死讯,引起曹军内部混乱。
故而曹昂的这一次雄起,不仅拉回了诸将之心,还使得麾下变成了哀兵。
正是《老子》有云: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随着曹昂一下达命令,诸将皆不再多言,纷纷回营准备。
不过就在这时,探子却再度传来消息,言说袁绍分兵两路而出。
此时曹昂方闻贾诩之计准备撤军诱敌,听着袁绍分兵,便问众人道:
“我等方才准备撤退诱敌,敌军便分兵而出,此何意也?”
众人之中,郭嘉正因为曹操的“尸体”暗自神伤,贾诩直觉发言过多并不言语,只有荀攸沉声道:
“彼等即送主公尸体回归,必欲乱我军心,而今分兵,乃为袭我后路!”
“如今此地已难坚守,不若依照贾公之计设伏,待得夜间退兵!”
“如此袁绍探之必不生疑,待他前来追击,我军自可败之!”
曹昂闻得此言,只得点头应诺,当即传令曹洪、曹纯等人南下埋伏。
又与马超、徐晃、史涣等将商议,夜间分兵而撤。
只等袁绍追击到埋伏地点,率军返回,再杀袁绍一阵。
众将闻得此计,纷纷应允,心中都憋着一口气,等着袁绍追击!
曹操兵力本来有四万之多,但随着几次兵败,此刻仅有两万不到。
但在贾诩和荀攸等人谋划之下,还是分出了数路兵马,安排诸将统领。
正当他们准备之时,袁绍军中亦在准备追击曹操兵马。
因是沮授此计看似分兵三路,实际上主要目的还是准备突破官渡!
依照袁绍的预想,曹军看到曹操的“尸体”应该就会大乱溃散。
可他们在将尸体送到曹营后,却迟迟不见曹营之中反应。
见得这等状况,袁绍不由一阵患得患失,问沮授道:
“眼下我军已将焦尸送回,何以曹军还未动作?”
“莫非是曹操未曾北上,已归营中稳住大局不成?”
沮授问其言,不由暗叹袁绍竟然畏曹如此,忙劝解道;
“曹操北上,乃在下亲自见之,我军沿路设岗,他绝难返回。”
“曹操虽然不在,其人麾下能人却是极多。”
“或有那等能人稳住大局,勒令麾下未乱。”
“然则曹操不在此地,敌军撤退已为定局。”
“主公放心,我断定数日之内,敌军必有动作。”
“若是早些,敌军今夜便会撤军,当令诸将戒备,随时准备出击!”
袁绍听着这话,方才将心放回肚中,下令诸将整备兵马。
这般到得下午时分,忽听斥候来报,言说曹营行出两支兵马南下。
袁绍见之大喜,确定了曹军即将撤退,便下令麾下准备做饭。
夜间刚一到来,又见曹军遣使而来,送上了许攸的头颅。
要说许攸在这条时间线上,死的可谓是十分冤枉。
他带给曹操的消息,本来就是可以决胜的关键消息。
但因为秦瑱一封书信,导致他的消息变成了假消息!
或者说,即便是真的消息,这条消息也导致了曹操兵败。
因此在曹昂阻止他对马超发怒后,曹洪这暴脾气便将许攸抓住一刀砍杀。
曹昂对许攸本来是没多大怨气的,因他知道,许攸不可能以身犯险设计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