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又得详谈一番益州境内的派系问题,与其他地方相比,益州派系极多。
因为益州这块地方相对封闭,使得本地士族极为排外。
在刘焉入蜀之后,为了稳定益州大局,便大肆任用外来人才,打压本地土著。
由此导致蜀中逐渐分化为两派,一为东州派,一位川蜀派。
但由于蜀人排外,使得东州士与川中土著竞争极为激烈。
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刘焉又提拔了一批新兴本地士族。
让原本的川蜀派系分裂成了新旧两派,矛盾转为内部。
又因为益州相对和平,十多年来不断吸纳外界来的人才。
加上刘璋上位,导致东州派也逐渐壮大分裂为新旧两派。
像是张松与张肃兄弟,便是本地土著,而孟达、法正,却是新东州士。
像是王累、黄权,则是新兴本地士族,而赵韪、庞羲,便是旧东州士。
四派之间利益纠缠十分复杂,反倒使得被打压的状态的张松和不得志的法正、孟达成了好友。
此时众人聚在一处,谈及王累自讨苦吃的惨状,便是开怀大笑。
可如此笑过一番之后,法正却是一阵黯然叹息道:
“说来王累之言虽然愚笨,却也算符合当下实情!”
“益州之地户籍百万,若非刘使君无志,早当成就大业!”
“吾闻刘征东起家之时,兵马不过数千,尚有如今之势。”
“假使刘使君有志向,荆州之地也轮不到刘征东。”
他一说着这话,孟达和张松脸上的笑容自然都是一滞,就和法正所言一样,王累的话语有错么?没错!
益州这么大的地盘,完全不需要害怕远在荆州的刘备,真正让刘备显得可怕的,其实是刘璋不够给力。
要是刘璋真有心争霸,那自上位至今,整整七年时间便不会只窝在巴蜀之地。
别说汉中的一个小小张鲁拒守,便连荆州也不会被刘备夺取。
一想到这个现实,孟达自是摇头哀叹,张松则是酒劲上头道:
“当今天下群雄并起,乱贼窃政,似董卓袁术等备不一而足。”
“幸得刘征东力挽狂澜,灭袁术、逐吕布、败孙策,方居半壁江山!
“想我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民殷国富,自当为能者居之。”
“不料这等创业之土,却为刘璋父子所据,尔来十余年矣。”
“吾观二位也是国之良才,彼却视之不见,不与委之重任。”
“若无明主便罢,今得征东将军在侧,二位何不往投效之?”
在张松看来,法正和孟达都是难得人才,又兼正处青年时期,在益州待着属实荒废。
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前往荆州去投靠刘备干一番大事业!
不过他一说罢,便见法正与孟达相视一眼,皆是摇头一笑,法正叹道:
“刘征东现在麾下能人无数,我等小吏往投之,如何得重用?”
他身负奇才,自然想要施展一番,奈何刘备麾下已经没有位置了。
现在他即便前去投靠,多半也是要从小吏做起,根本没有机会得到重用,孟达听着,又在一旁补充道:
“是了,我等可不如兄,若是真前往荆州,未必可见刘征东。”
“如今在蜀地虽不受重用,尚可求食禄,往之却未必能如此!”
张松听着二人之言,便是一阵恼怒,心想刘备却是渡过了创业期,他们去了也难重用。
偏偏刘璋这货又胸无大志,占着茅坑不拉屎,这不耽误他们前程么?
如此想了一会儿,他只觉脑内一道灵光闪过,一时探头看向二人,低声道:
“那若是我等能谋划将益州之地献与刘征东,又当如何?”
而法正和孟达听闻此话,便都是一愣,不由怔在了当场。
把益州献给刘备?张松这一个想法,即便是醉话,也过于大胆了!
第361章 全面改革,一府八司
建安六年的秋天,大汉一十三州仿佛都按下了暂停键,四境皆无战事。
在刘备入主荆州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随着秋收到来,刘备治下也进入了一个忙碌期。
地盘越来越大,收取税收也成了一个麻烦事,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但就在这个忙碌的季节,刘备军却开启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在夺取荆州之后,刘备便将治所从寿春移到了襄阳。
关于迁移治所之事,自然不是刘备突发奇想,而是在和秦瑱仔细商议过后决定。
本来刘备原本是打算夺取荆州之后,便让秦瑱继续坐镇此处来稳住荆州大势。
但由于张纮谏言,再加上秦瑱的建议,这个想法被刘备给直接抛弃。
而在抛弃想法之后,刘备短时间又想不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秦瑱就给刘备建议,将治所转移到襄阳。
给出如此建议的理由有四,一则徐州、豫州作为他们起家之地,已经趋向稳定。
相较于荆州来说,徐州、豫州方面有大量人才和兵力,无须刘备亲自坐镇。
二则,虽然寿春已经经营数年,但在夺取荆州之后,寿春已然不适合再作为都城。
毕竟,寿春虽然地势平坦,却没有航运上的优势,无论是下令还是军报,都存在极大的滞后性。
与之相对,襄阳周边水脉纵横,可以通过航运来进行物资上的调转和信息传递。
光是这一个优点,就能节省他们的人力物力,还能继续发展麾下船运和商业。
三则,从战略地势上来说,现在的寿春处于腹地,太过远离前线,不利于继续扩张。
因他们现在位于中原的战线已经过长,接下来的战略重心将转移到西边和西北。
襄阳南边可以加强荆南的掌控力,西边可以进军川中和汉中,北边可以直接威慑曹操。
以这种地方作为治所,可以方便他们下一步继续征伐,扩大自家的地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寿春无险可守,会被曹袁两家骑兵威胁。
襄阳不同,虽然地处前线,但这里发达水脉可以阻挡曹袁两家的骑兵,不至于让对方偷袭老家。
综合以上意见,刘备便采纳了秦瑱的建议,下令麾下重臣从寿春迁移过来。
此令一下,其麾下文武便开始朝着西边迁移,寿春的治理工作,便由刘馥、孙乾接手。
如此整整搬了两个月,方才将文武众臣与其家小全部搬入襄阳城内。
可随着大量臣属到来,襄阳城也变得拥挤不堪,政令一度陷入了混乱之中。
只因搬迁治所不是简单的把人调过来,连带治理体系,官僚系统也得调来。
很巧的是,刘备麾下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一个系统的官僚体系。
由于没有一个好的体系,其麾下各种官员互相之间职权协调十分困难。
这也是困扰着刘备还有袁绍一大问题,没法像曹操一样建立朝廷来管理天下。
袁绍的解决办法是分封制,也即将麾下州郡平均分给自己子侄一辈。
平时施政皆是依照各个子侄喜好行事,只有在战事才会组建临时班子调配。
这种施政体系使得袁绍麾下各州郡极为松散,行政效率十分低下。
而刘备军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政令统一的方式,尤其是在秦瑱将军政分管之后,政务便是单独一个整体。
这种整体使得他们可以更有效率的统筹各地的问题,给出相应政策。
但在秦瑱出任江东都督之后,他们短期内又变成了分封制的情况。
江东是一套施政体系,淮南和徐州、豫州等地又是另一套施政体系。
后来秦瑱夺取了交州,体系由两套变成了三套,除了江东之外,又多了一个交州。
也就是刘备现在手下干才足够多,不然的话其麾下行政早就乱成一团了。
不过之前虽然没乱,此时在将治所迁到荆州后,问题也直接暴露了出来。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原本刘备在淮南之时,刘馥虽然是扬州刺史,却只管理着淮南的民政,江东的政令由秦瑱主管,刘馥没有插嘴的余地。
但现在秦瑱卸任了江东职位,刘馥也被留在了淮南,那扬州的政务该不该刘馥管?
如果刘馥要管的话,各地主官未必听话,如果刘馥不管,鲁肃也不敢僭越,那就变成了没人管。
同理,刘先作为荆州别驾,总管一州事务,秦瑱身为军师将军,总管全境的政务。
由于职权不明,秦瑱委任的官员,刘先能不能调动?那些官员又该不该听令?如果上下政策相悖又该怎么办?
这种问题数不胜数,几乎困扰着刘备麾下核心圈层许久,几乎无人能解。
为了尽快搞定这个状况,刘备便属秦瑱以征东将军府事,让其进行改革。
秦瑱受命之后,眼见治理体系混乱,便直接打破了原有体系框架,参照之前建立监察司,建立了一府八司。
所谓一府,即是征东将军府,以他这个军师将军为主,负责大框架的建立。
而这八司,则分别是户籍司、吏员司、兵马司、刑罚司、工技司、审计司、教育司、卫生司。
这八司每司设一司长,直接对将军府负责,专职权限高于所有地方官员。
其中,张昭就任户籍司长,简雍就任吏员司长,刘晔就任兵马司长,其余五司司长则分别由陈群、郑浑、刘巴、袁涣、张机担任。
也是为了避讳,本来秦瑱准备任命尚书,但考虑尚书是朝廷便知,只能以司长先代替。
如此一经改革之后,刘备的将军府实际上便成为一个独立于现有体制的小朝廷。
各司上任之后,顿时职权分明,不再像之前一般混乱,政令也通畅了不少。
然则改革体制却只是秦瑱改革的第一步,八司的建立也是他接下来的改革方向。
首先针对户籍司,秦瑱提出改变现在的基层结构,推广之前在寿春使用过的保甲制度。
要如此改革,是因为现在他们麾下地广人稀,乡亭作为基层结构已不适用。
有的亭由于人口迁徙,几乎已经了无人烟,可有的亭却收纳大量百姓,拥挤不堪。
因而要建立更有效的基层组织,就需要从人口下手,以人口为基准来建立基层组织。
其次是针对吏员司,由于察举制已然名存实亡,秦瑱便决定开始实行科举制。
在初始实行的十年之内,每年一考,依照成绩取士,直到官员满额之后,改为三年一考。
同时,针对官员的在任和施政状况,采取绩效制,依照就任期间经济人口发展状况,来进行评定。
每年进行一次评定,三年进行一次总评,在任绩效决定了官员升迁与调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