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大军阀 第128节

  至于工兵和辎兵这种非战斗兵种加起来近五千,但并没有囊括在这三万之内。

  卫戍军方面没有太大变化,只是仅扩充了一个都而已,以目前的地盘来说基本够用了。

  而如今随着兵力暴增,原先的“都”一级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作战需求了,因此徐晋打算在战时临设“镇”这个级别。

  三都为一镇,即近四千人的兵团,但也可视情况灵活的增添一两个都,一切以现实考虑。

  而武器方面的话,保乡军已将全面换装燧发枪提上日程,铳坊的月产差不多有六百支,再加上从海外诸夷商手里弄来的,现已有三分之一的军队完成了换装,预计到到年底将全面完成。

  目前,保乡军的枪炮来源主要还是外购,能够自行补充的只占据三成,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军队扩充速度。

  而在火药方面,通过海贸搞来的硫磺和硝石依然占据大头,土法制硝的产量有限无法挑起大梁,而保乡军使用颗粒火药也是老传统了,这种火药的质量要胜过明军的粉末火药不少,也会让枪炮的威力有所增加。

  一开始在秃子岭的时候,因为没有合适的粘合剂,徐晋用的是传统的蛋清制火药,但这成本毕竟太过高昂,后来便尝试用鱼胶.米浆等物代替,但效果最好的还是酒精。

  这酒精的原材料可不是粮食,而是糖坊剩下的边角料也就是甘蔗渣,此些贱物经过铡碎发酵之后便可用来酿酒,提纯之后便是酒精。

  这有了廉价的制酒原料后,大将军徐晋自然没有忘了研制医用酒精的事,这玩意虽然在后世很常见,但在当今的年代亦十分难得。

  医用酒精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控制度数,这玩意只有七十至七十五度才会有消毒作用,高了低了都会适得其反。

  徐晋将此事与老丈人柳济文一说后,两人苦思良久倒真想出了法子,不得不说但凡与救死扶伤沾边的东西,这小老头便热情十足。

  此法说来也简单,先是经过数次蒸馏后将酒精的度数升到极限,也就是九十五度左右,随后加入生石灰过滤便得到了无限接近一百度的纯酒精。

  接下将三瓶纯酒精与一瓶纯净的蒸馏水混合便可巧得医用酒精,受限于时代,这玩意的具体度数很难讲,但肯定在七十至七十五度之间。

  因为在用来给军中的伤兵擦拭伤口后,效果非常不错,尤其是结合大蒜素共同使用,消毒和抗菌相映成辉。

  明朝其实早已有了缝合伤口的技术,但没法控制感染,而有了这两个神器之后,徐晋可以大言不惭的说,只要不是致命伤基本上都能救过来。

  他寻思着,酒精这玩意甚至也可以拿来出口创汇,虽然中西方皆知受伤后用烈酒淋上口,但效果又怎能比得上纯正的医用酒精呢。

  而这玩意要是不知道具体度数的话,一般人即便想仿制也很难仿出来,恐怕还以为是这酒精里掺了什么药物呢。

  说干就干,有了完整的生产工艺后,医用酒精的制造与大蒜素一样简单,凭借着大量的甘蔗渣,极短的时间内便生产出了好几大桶的医用酒精。

  赵氏运司很快便得到了一批罐装好的白瓷小瓶,上面以软木塞和蜡油封口,每瓶内大约有三两的医用酒精。

  赵元基在弄来几个伤患测试后,对此物的神效十分讶异,在他看来这东西的价值仅比还魂散低一点而已,前者是防患于未然,后者则是拔除脓毒。

  面对那股浓郁的酒味,此人甚至忍不住嘬了一小口,随后辣的五官扭曲起来,仿佛食道里淌进了岩浆般。

  目前赵氏运司的业务越来越大,但眼下最赚钱的还是这卖药一项,仅还魂散每月便可带来十几万两的收益,这还是因为内地和建州那边还没打通,否则翻倍都有可能。

  赵元基琢磨着,等这个月那些夷商来了之后,他定要将这医用酒精给好好推销一番。

第176章 玻璃

  而眼下,大将军徐晋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耕地。

  眼下他虽占据了六府之地,虽从大小地主手中收回了巨量的田产,但他手下亦有数万的将士。

  这些耕地一部分要拨给那些失地贫民,一部分要留作公田,接着还要分给入伍的兵员,能剩下的便不多了。

  那你要说只给银子不耕地行不行?那肯定是不行的。

  士兵有了土地之后才会誓死捍卫这得来不易的田产,以此便能让战斗力大大提高,与任何想来夺走他们基业的人都不共戴天。

  比起土地来说,反倒是银子相对好解决一些。

  就拿这目前的三万保乡军来说吧,每人一年的饷银.武器弹药.衣服伙食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开销加起来得花四十五两银子,三万人便是近一百四十万两。

  如果是在前几个月,光这庞大的军费便能让徐晋这个大将军头疼不已,毕竟抄那些大户的家虽然来钱很快,却也是一次性收益,抄着抄着也就没了。

  即便以这六府之地的田税.商税暂时也供不起这么多精兵,也许等工商业发展起来了还差不多。

  不过随着大蒜素横空出世,困扰在徐晋头上的军费问题终于暂时性得到解决了,仅此一项每年便可带来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以上的收入,随着销路打开之后只会更多,完全可以将现在的军费给抵消了。

  另外,再加上香皂.雪盐以及赵氏运司倒卖的其他杂七杂八的玩意,每年加起来也有好几十万两的利润。

  因此现阶段对于徐晋来说是不太缺银子的,而是缺大量的土地,最好是“无主”的土地。

  这几万人的军队授田倒好解决一些,但士兵立下战功按照惯例还得赐田,这就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了,尤其是日后保乡军的队伍越来越多。

  因此,徐晋干脆决定以后赐田就赐安南的地,比如谅山.广宁等府,尽管名义上来说是由莫朝统治,但其怎敢忤逆自己这个大哥?

  将来把士兵的赐田分到安南之后,便由当地的汉官来管辖,相当于汉治汉.夷治夷的“一国两制”,至于莫朝的官吏哪凉快哪呆着就行。

  若不是考虑到保乡军现有兵力太少无法消化安南,徐晋才不会让这个莫朝存在,其存亡皆在他一念之间。

  这天,大将军闲暇之余来到思明府工坊视察之时,却在炮坊内见到了几个毛发卷曲的夷人在敲敲打打,其余匠人仿佛已经习惯了这些鬼佬的存在,只是专心的在做自己的事情。

  徐晋先是一怔,立刻想起这些夷匠似乎就是那葡萄牙倒爷米格尔前些日子弄来的。

  他招了招手唤来匠头,随后开口道:

  “此些夷匠技艺如何,是否尽心做事?”

  “回大将军的话,这夷匠的手艺嘛倒没得说,只是...”

  匠头王丰仓挠了挠头有些迟疑的说道,这些夷人炮匠都是熟手,对造炮一事甚有心得,但眼下的难题却有两个,一则是夷人惯使铜炮,因此这些夷匠的技术也是以造铜炮为主,而保乡军一直用的都是铁炮,两者的制造工艺是有很大区别的。

  “你的意思是说,此些夷匠暂时还不堪大用?”

  徐晋皱了皱眉后表示,不会没关系只要好好学就行,毕竟是有造铜炮的经验的,相信只要用心琢磨肯定能参透。

  “还有就是这夷匠的汉话甚劣,与我们难以沟通,不是小的们不愿意教...”

  王丰仓嘿嘿一笑,满嘴大黄牙顿时暴露在空气之中,连忙向大将军解释自己是尽了心的。

  徐晋闻言点了点头,他知道赵元基已经让这些夷匠学习汉话了但进度还是有些慢,不如请几个儒生私教给好好恶补一下。

  随后在他的命令下,这数十名夷匠每天在工作之余又多了一项任务,便是去私塾学习晦涩难懂的汉语,而这种教化蛮夷的活儿也让那几个儒生十分受用。

  虽然炮坊的产能暂时还是没有太大提升,但徐晋这回过来倒也不是一无所获,他竟从夷匠中找到了一个会烧制玻璃的家伙。

  此人名为伯诺瓦乃法国人,这家伙体格干瘦略带驼背生着一头褐色卷发,其父亲本是一名玻璃匠于数年前病逝,而伯诺瓦在将家中积蓄挥霍一空后只得在码头流浪,后被那葡萄牙倒爷米格尔的花言巧语骗上了船。

  来到这里之后,匠部发现这家伙既不会造铳也不会制炮便视为鸡肋,之将其安顿在铳坊当一名学徒。

  反正想回家是不可能的,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

  再说这时代远洋航行可是很贵的,而且路途遥远海上又凶险无比。

  不过徐晋倒是对这个伯诺瓦十分感兴趣,他可太需要会烧玻璃的人才了,这玩意的作用相当大。

  值得一提的是,自古以来华夏便点了“瓷器”这个科技点,而欧洲则选择了琉璃,早在古埃及时期,原始的琉璃便已出现,而中国则要晚上许多。

  到了如今的明朝,虽然民间的琉璃技术已经很健全,尤其是在山东淄川那里规模颇大。

  但在大明,琉璃这种东西通常会被用来做瓦片.器皿等仿玉的装饰品,其色彩鲜艳十分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这些杂色的玻璃没有太大实用价值,只能用来观赏,其中蕴含的科技价值也并未得到充足的发掘。

  直到崇祯七年,大明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帮助下才造出了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望远镜,朱由检也是通过这玩意才第一次清晰的看到天上的行星。

  而欧洲这边,早在万历二十三年,荷兰人已用纯色玻璃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复式显微镜,至于放大镜的出现更是可以追随到十三世纪。

  由此可见在玻璃这一项上,华夏已经将科技树点偏了,而所谓的光学也需要玻璃技术作为前置。

  对于徐晋而言倒也没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够自行生产出纯色玻璃后借此制作一些望远镜.显微镜之类的东西。

  前者在军事上用途很大,此时的大明虽然也有少量的窥远筒,毕竟都是夷人传教士带来的,属于比较稀罕的玩意,寻常的地方将领见都没见过。

第177章 郑主乞和

  于是乎,徐晋令人给这法国玻璃匠伯诺瓦安排了一个工作间,让他用心建炉理沙研究烧制透明玻璃,并为其配备了七名汉人学徒。

  同时,食髓知味的大将军又让赵元基跟葡萄牙商人米格尔多多联系,让这家伙多拐卖一些夷匠过来,多多益善。

  如果有可能的话,类似伽利略这种科学家能绑来更好,保乡军绝对不会吝啬银子。

  而这段时间中,赵氏运司还从夷商手里进口了三百多匹良种马,其中有一半是印度马瓦里马,这种马肩高近一米六.身高腿长线条优美且肌肉发达,生着一副可爱的卷耳。

  此印度卷耳马耐旱耐寒.体力极佳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战马,乃是英国商人史密斯弄到的,飘洋而来所以价格并不便宜,每匹的价格为一百五十两银子。

  剩下的则是来源于西班牙和荷兰的马儿,皆是良种战马,比本地矮小的西南马要威猛许多。

  虽然海外良马的价格并不便宜,但这钱徐晋还是掏的出来,主要可以用大蒜素来换,而大明的蒙古马.女真马虽然也不错而且价格便宜,但在这岭南之地可是基本上买不到的。

  他打算让马场那边的官吏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杂交或者培育出保乡军自己的战马。

  而近些天安南的战报不断传来,目前征南军已经与莫军一同攻克了泰原府,那世子郑柞带着不足一万的残兵败将仓皇而逃,一路退回蓝京。

  郑氏北朝的精兵接二连三的在保乡军这里折损,眼下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而南方的阮军自知痛打落水狗的道理,更是趁此时机占据了好几座北朝的城池。

  清都王郑梉再也不复昔日意气风发的模样,而是整天愁眉苦脸一副病入膏肓的模样。

  “吾意求和,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闻言,北朝的大小官员皆默不作声,仗打到现在众人已经没有任何想法了,再战下去恐怕连蓝京都要被汉军攻克。

  “只是这汉军定然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啊...”

  郑梉一阵咳嗽,此人近日苍老了许多,他虽然想与保乡军求和但又惧怕对方狮子大开口,思来想去,决定遣使先去探探口风。

  而此时下方站着的众文武中,世子郑柞和大将彭於的脸色却变幻不定,两人的心情都格外复杂。

  前者见父王身体越来越差,自然生出了一些不该有的想法,此人虽为郑梉所宠爱但却排行老四,还是有好几个竞争对手的。

  一旦清都王归西,这个位子定然会被人争得头破血流。

  而彭於这边则是另一种心思,他虽作为郑主的心腹爱将备受恩宠,但在是否求和这件事情却抱有不同的看法,这家伙向来是坚定的抵抗派,曾多次劝清都王入主大明。

  但眼下,此人知道自己人微言轻又屡战屡败,所说的话自然没有什么分量,甚至还会被旁人耻笑。

  因此,某些本想说出来的话只得无奈的咽了下去。

  而不久后,征夷大将军罗延康与军师颜昭在泰原府见到了郑军遣来求和的使者,此人身穿儒衫生着两撇八字胡。

  “外臣见过天朝将军。”

  虽然对方只属于地方割据势力,根本不是大明的官军,但这郑使还是讨好式的用“天朝”几字相称。

  “免了。”

  罗延康打量了这家伙一阵,开口道:

  “不知贵部清都王有何赐教?”

  “赐教不敢...”郑使连忙摆了摆手,讪笑道:“外臣此番是为止兵化戈而来。”

  见对方不为所动,他连忙表示北朝愿奉上重礼,恳请保乡军能够退兵。

  “哦?却不知是何等重礼。”

  还未等罗延康回话,颜昭则微微眯起双眼饶有兴趣的问道。

  “郑王愿献出美姬五百.金银万两.粮十万石以示诚意。”郑使咬了咬牙,抛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大的馅饼。

  “就这些?清都王太过小家子气了吧...”

  颜昭眼神一冷,心道这点东西打发叫花子呢。

  万两金银还不够保乡军塞牙缝,那十万石粮食倒还行,足够南征军这近万人吃上一年还有余,但仅凭此物便想让保乡军退兵岂不是有些太过天真了。

  至于所谓的五百美姬,则被他下意识的忽略了,这东西可能对明军将领的诱惑很大,但保乡军的纪律极严,军官将领沉迷酒色或者乱搞男女关系的话仕途也就到头了。

  眼见这青眼汉官挥手送客,郑使不由大为着急,此番的差事要是办不好的话自己回去绝对没啥好下场。

首节 上一节 128/20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