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罗延康终于见识到了那储宝库到底是啥模样,这四个地库乃是历代蜀王费了大力气才造出来的,并非像寻常人家那样挖个坑就算完事,而是有机关配合的。
例如,其中一个宝库的入口就在那座人工湖中央,据王府管家交代,开启方式似乎正是那座两丈多高的假山,于是立刻就有几个士兵淌水来到了湖心假山附近,但摸索了许久却毫无头绪,根本找不到那所谓的开关在哪。
“让工兵上。”黎都统眼珠子一瞪,气呼呼道,“给我把这玩意炸了!”
良久后,只闻见“轰隆!”一声巨响,在工兵的努力下,这座假山终于四分五裂,露出了内部的构造,原来,这假山只是掩人耳目,里面竟是一个半丈宽.高于湖面三尺的空心铜柱,铜柱被深深埋入地下,以此来隔绝湖水灌入,其内壁还留有供人攀爬的梯子。
若往里面储银之时,便可使三两人先爬下去,然后上面的人再将箱子等物吊下去,通俗点说,就是个特殊的“红薯窖”。
很快,在同袍们热切的注视下,七八个手脚麻利的士兵顺着空心铜柱,迅速攀下地库,不一会,其中一人爬上来后兴奋道:
“这里面全是一箱箱银子!”
这家伙表示,地库的潮气很大,好多上了年头的箱子都已腐朽,银锭散落了一地,因此兄弟们待会要多带些竹篮之类的东西来装。
罗延康闻讯欣喜异常,看来这回泼天大功是铁定跑不了,大王眼下可是很缺钱的啊,他知道徐晋一直有再次扩军的打算,只是因为财政问题暂且搁置。
岭南如今虽然每岁能收个四百来万元的税金,但这些钱要造舰.造炮,还得养活一众文官,维持这现有规模的军队已是不易,毕竟保乡军走的是精兵路线,养一个大头兵每年就得四十多元,实际上财政收入都不够军费支出。
幸亏徐晋能从其他途径搞来银子,比如大兴海贸,从大蒜素.酒精等高价值产品上吸取海内外白银,以及查抄官绅财产.以债卷等金融形式筹钱,还有通过战争形式敲诈.讹诈别人,这也算是黑风寨时期的老传统。
比如那吴王郑芝龙,前段时间就“借”给了岭南一百万两银子。
贸易对于岭南政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敛财手段,如果光靠收税的话,早就破产了,这各种手段加起来,每年综合下来倒也能弄个七八百万元,不过徐晋本人却是个穷光蛋,整个越王府都凑不够一千个银元,他虽然在岭南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但论起财富,连一个坊厂主都比不过。
没有人不爱钱,但徐晋更希望将钱花到刀刃上,若自己要敛财何其容易,只需搞个内库,直接将青霉素的售卖权交给内库就行,不消几年就能富甲天下,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就连王府的日常开销都是依靠财政署拨款的,几位夫人日常也很简朴。
正是由于越王本人起到了表率作用,再搞什么“倡廉”二字才比较容易,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当老大的都贪,哪有脸指责下面的人。
当然了,完全靠个人自我约束肯定不行,反贪反腐工作肯定是要搞的,就像本次在蜀王府查抄一样,肯定会有士兵对那些财宝心动,想着私藏个一两块。
不过在这方面,保乡军已经很有经验了,这些参与查抄的士兵会有额外的一两元补贴,算是加班辛苦费,因此这算是个难得的好活儿,每次都有许多人争抢。
但在走出王府之前,士兵都要在宣慰使和都统的面前,被纠察兵们进行全方位搜身,以此确保没有人贪污。
这个搜查是非常严谨的,甚至连舌下和腚眼子都不放过,因此之前真的有人将银锭藏进了屁股里。
这种行为在明军或者清兵眼里是相当过分的,大伙平日里饥一顿饱一顿,跟着你打仗不就为了升官发财嘛,现在好不容易攻进城,拿点银子怎么了?
但保乡军却有资格和底气这么做,因为平日里,士兵的饷银是从来不欠的,哪怕在前线打仗,军部都会设法把饷翻山越岭运过来,发到士兵手里,口粮就不用说了,顿顿吃饱没问题,偶尔还能加个餐。
在这种举世罕见的待遇下,谁他妈要是还敢贪污公款,纯属活腻歪了,将其当场砍了都有一大堆将士拍手叫好。
徐晋完全可以说自己对得起手下的将士,但凡事都是相互的。
谁要是敢对不起自己,那就做好脑袋搬家的打算!
而这点,在大明那边却是反过来的。
崇祯二年清兵入侵,明廷发布勤王令。
内地官军从南到北尽数应召,九边精锐倾巢而出,西南地区的老弱卫所兵也义不容辞,甘肃的兵将长期没有军饷,一路也没有军粮,即便如此,依然义无反顾的饿着肚子千里勤王。
纵观历代封建王朝,没有任何军队比这些明军更爱国,那些饱受欺压的卫所兵,即便瘦弱的拿刀枪都费劲,却依旧愿意自带干粮勤王,直到清兵都打道回府了,这些人还在赴往京师的路上。
如果唐昭宗有这样的军队,抱头鼠窜的将会是岐王李茂贞。
但后来呢,由于大明兵部克扣军饷,将领克扣军粮,就连战马也被倒卖,甘肃的来勤王的援军还没到兰州就兵变,榆林的援军也相继哗变,官军纷纷倒戈而向,参加了义军。
这些大头兵可以拍着胸脯说,老子对得起朝廷!也对得起你朱由检这个皇帝!
可大明,对得起我们吗?
蜀王府的查抄工作进行了三天两夜,在其中一座地库内找到了藏匿的朱至澍几人,这家伙此时已被吓得面无人色。
经过清点,从蜀王府中共查抄出现金银二百五十七万两,那些大量的金器.银器加起来也价值百万两,繁杂的古董字画一间屋子都塞不下,这玩意价值不好估量,因为市场波动比较大,但最低也不会低于百万。
这些只是实物,除此之外,王府控制的店铺.典行,酒楼近三百家,成都府周边还有二十多座行宫,这也是一笔极其庞大的不动产。
再加上银票.田契.宝钞和粮食.甲械等物,以及名下的巨量耕田。
整个蜀王府的财富,若换算成货币的话,不下一千万两。
相当于岭南政权两年的税收!!
第405章 保险
岭南,桂林府。
越王徐晋很快便收到了四川的加急军报,同时还有罗延康的秘信,信中着重描写了蜀王府的富庶,言称金银字画古董等物足足拉了几天几夜,另外,他还询问如何处理蜀王及相关人员。
这么多银子让徐晋也是一阵咂舌,他知道蜀王很富,但这巨大的数额还是令人吃惊,稍作思索后便回复道,将蜀王先押回岭南再说,财政署和内统局的人会赴往川境,协助押运这批款子,至于王府旗下那数百万亩耕田,则由户部接收.造册。
接下来,徐晋打算在南宁举办几场拍卖会,邀请两广各地的富人前来,快速将蜀王府的古董字画折成现银,这些东西最好的用途就是给保乡军充当军费,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要用以偿还债券。
龙兴银行的债券卖的不错,一年下来轻松回拢百万元的资金,不过这些钱等于是从民间借的,到期后需要偿还,而且还得付利息,也正是因为信誉好,此物才能卖的火爆,不过债券也不是乱发的,只有财政非常紧张的时候才会临时增发。
除此之外,银行现在的其它业务也已步入正轨,随着政权信誉的累积.以及保乡军的百战百胜,民间的商人.百姓们逐渐心里有底,大量的人开始主动往龙兴银款存钱,而吸纳了大量民间资金之后,银行又将这钱通过各种方式借贷出去,并以此获得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的时候,岭南还是有许多票号的,相当于传统的民办银行,但这玩意现已被废止,金融业如今完全被官方掌握。
先别谈人权.自由市场这些概念,徐晋只知道现在必须想办法多搞钱,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钱军队就拉不起来,说啥都是扯淡!
近来,龙兴银行打算增添一项“保险”业务,用以回拢更多资金,业务初期主要面向海商群体和入伍军人。
海上的风浪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此时代的木制船,不出事则已.出事就是船毁人亡的大事,尤其是做远洋贸易的,触角.遭遇飓风乃是常有的事,因此这些在船上讨生活的人都很迷信,出行前都要祭拜一番妈祖。
妈祖虽然神通广大,但业务量实在太大,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照顾得到,而这时,龙兴银行的“出海险”便能派上用场,如果在海上遇见天灾人祸,保险虽然救不了你,但却能救你的家人,将损失的财物尽数补偿给受保人,避免家破人亡的惨剧。
出海险的价格并非固定,而是视船只大小.航线远近以及风险性定夺,像那些在南海境内搞近海贸易的平底船,买保险的价格就很低,毕竟这一块已经没有什么海盗了,因此,通常一艘做近海贸易的小船,买一次出海险只需两元钱左右,大船也不过数十元而已。
而那些做远洋贸易的商船,由于航线长,不确定因素大.保险的价格肯定要高许多,干这一行本来就是有很大风险的,就看你愿不愿意赌了。
而面向军人群体的是“伤残险”,一般来说如果保乡军的士兵因公致残,是能从军部领到一笔不菲的伤残抚恤金,而这个保险则起到双重保障的作用,服役期间每月交的越多.时间越久,那么伤残退役后每月能领到的钱也就更多。
就算是正常退役,也能按时领到足以糊口的钱,只不过没有伤残军人那么多,算是一种特色的养老保险,目前仅针对于士兵。
保乡军的兵属于职业军人,跟明军的家丁.清兵八旗性质差不多,目前还没有服役年限这一说,军队内年纪大的有四十多岁,年轻的十五六岁,跨度极大。
若日后天下平定.四海安康,这些士兵中的许多人将会退役,回归正常生活,那么生计问题就需要考虑,否则将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徐晋可不想看到自己的兵,将来再造自己的反。
伤残险便是他模拟后世的养老金所创,等于前人领后人交的钱,只要政权和体制不崩盘.这套模式还是能维持下去的。
在岭南,无论是金融业中的债券.借贷.保险,还是正在飞速发展的新生资本主义和工商业,以及军队鼎盛的士气,都是建立在不断向外扩张.不断进取的基础上,就连徐晋这个越王的至高威信,也是以此积累的。
保乡军是一列冒着滚滚浓烟.轰隆隆向前行驶的火车,在这趟单行铁轨上撞碎一切.碾压所有,但却根本停不下来,也不能停下来,一旦静止或是回头,只有粉身碎骨这一条路。
岭南繁荣的工商业,所制造出的商品.产品,本土的存量市场是吃不下的,只能不断扩张,去寻找新的增量市场,也可以称之为商品“倾销地”,当产品有充足的市场,制造业才会有足够的利润和动力去不断发展。
如今蒸汽机已经趋于实用化,工业革命或许就在不久之后,一台机器所生产的纱.布是手工的十倍.二十倍效率,巨量的产品必须找市场来消耗,徐晋知道,自己将来唯有搞舰炮外交这条路可走,去不断寻找殖民地和商品倾销地。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陆权大国,也是个极其偏科的存在,儒家制定士农工商等阶级,历代统治者奉以圭臬,又以大明的户籍制度为甚,皇帝们似乎就喜欢将老百姓划成一个个群体,相互之间最好老死不相往来,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不变”这两个字。
除了农桑之外的其余事,比如科技发展.创新似乎被统治者所不喜,让人觉得这些皇帝似乎非常愚昧。
但实际上,统治者是很聪明的,他们并不反对科技进步,只是反对部分技术进步罢了,隋炀帝以倾国之力修建大运河,秦王耗时良久修筑郑国渠,改变了穷山恶水的地理环境,历代王朝也经常出资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比如发明犁具之类。
但这些科技进步仅限于“农业”,中国封建时代的综合素质,若横向对比的话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毕竟在封建社会,种地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谁最会种地,谁就是最强大的国家,而正是由于过度重视农业,导致统治阶层蔑视其他技术,认为跟种地无关的科技都是浪费时间。
历代王朝,无论压制商人.压制资本主义萌芽.以及搞严格的户籍,其根本,便是为了“种地,种更多的地,收更多的粮食。
第406章 常务副越王
这套措施在农耕文明中独步天下,足以碾压一切外敌,即使偶有几个能打的异族,也会飞速被这套游戏规则所同化。
但,这个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黄金时代的顶峰,往往预示着下一个黑暗时代即将开启,现如今,却已经是海洋时代了。
就算种地种不过你,但人家却可以专攻航海跟天文,将精力投入到贸易上,并以此获得巨大的利润,打造更强大更具有威力的舰船和大炮,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谁拳头大,谁说话管用。
安南,高平府。
皇城内,莫朝当代皇帝莫敬宽佝偻着背,恭恭敬敬的站在原地,身后则跟着世子莫敬完,而在他们对面的则是从桂林那边过来的“钦差。”
而今安南北部已迁入大量的汉人移民,保乡军对此处的掌控力很强,几乎跟岭南本土不差多少,而南部地区则还有少量黎朝余孽活动,但已不足为虑。
在前不久的镇宁府围剿中,郑军最后的数千残部.被当地卫戍军和莫朝仆从军联合剿灭,郑主本人横尸当场,其子郑柞败走途中,被山民所擒。
而广南近海一战中,阮军残部被岭南水师再次击溃,万余人投降,阮福源本人趁乱乘快船逃亡马六甲,至此,整个安南已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保乡军。
之后,经南书房大臣讨论后,越王徐晋点头,决定撤安南之名,将其改为“交趾”的旧称,而原本的黎朝皇都“升龙城”,也被改回“宋平。”
现如今,莫朝这个傀儡政权也没啥用了,念莫家兢兢业业.给保乡军分担了不少压力,徐晋虽然下了莫敬宽的皇帝头衔,却封其为“顺义王”,并派人前来传话。
如此,莫朝也就彻底成了过去式,大部分莫军已被撤裁,留下的少量精英受卫戍军节制。
“吾儿,朕...父王知道你在想什么。”
待汉使离去之后,莫敬宽深吸一口气后转过身,对世子道,“迟早会有这么一天,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是吗...”莫敬完失魂落魄,喃喃自语。
祖宗基业被夺,尽管有这个心理准备但事情真发生了,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这座待了数十年的皇城,马上就属于别人了。
“父王,你真的甘心吗?”
莫敬宽沉默良久,自嘲一笑,“这个问题没有意义,世上有许多事不是你能决定的。”
“昔年郑军攻破高平,太上皇与皇太子皆被擒杀,那时你尚幼,为父带着你在密林里东躲西藏,辗转反侧逃到明国,后来能继大统,呵呵...也不过是运气好罢了。”
“这么多年,为父倒是想明白一个道理,若想活得痛快,那就不要去想那些不痛快,也不要去做螳臂挡车的事,这句话你要记在心里。”
说罢,莫敬宽不再言语,只是步履蹒跚的离开。
望着父亲一瞬间苍老许多的背影,世子莫敬完目光空洞,脸上的神情变幻不定,紧紧捏住的拳头松下,然后又捏紧...
与此同时,内统局向越王徐晋报告了一个消息。
昆明城破时,沐天波不知所踪,据说此人是从密道逃出城的,而根据这段时间的调查,这家伙如今正在云缅边境地区活动,打着光复的旗号招兵买马,并与缅军再度媾和。
除此之外,交趾郑军的大将彭於也跟此人混在一块,缅.沐.彭三方似乎准备联合起来,搞了一个叫“复国盟”的反动组织。
而那位沐军统帅杨文秀,因为难以决事则被手下给砍了,残部现已全部投降。
“知道了。”
听完内务局一把手凌棠的禀告后,徐晋点了点头,继而陷入沉思之中。
现如今,四川基本已经控制,各府县的残余明军已掀不起什么风浪,是时候将背后东南小国彻底解决了,不然这些癞蛤蟆怪恶心人的,大明如今在内地已无甚兵力,川境只要驻个两万保乡军便固若金汤,崇祯除非调边军回来,否则就别想收复失地了。
看来罗延康这个后将军是闲不下来了,四川战事刚一结束,又得领兵赴缅作战,顺带将这个什么“复国盟”给解决掉。
而湖广那边,宝庆.衡州二府相继被控制之后,马户本想继续攻打长沙,但却接到了军部的命令,让他即刻班师,准备入闽作战。
对于保乡军而言,湖广战事的性质本就是自卫反击战,原本明军是准备南下收复广东的,只不过平贼将军左良玉不给力,致使马户把反击战打成了进击战,不过经过军部讨论后,众人一致决定,湖广的战事可以暂且放一放,让明军跟张献忠先打上一阵,当务之急是把隔壁的郑芝龙彻底解决掉。
此人窥视岭南之心昭然皆知,如今更是自封为“吴王”,说实话听到这个消息,徐晋都被惊得目瞪口呆,暗道这家伙混不起来果然是有原因的。
你说你称个“闽王”.“福建王”都无所谓,明廷为了拉拢郑家,也许就捏着鼻子认了,这吴王的名头可非同寻常啊,朱由检如果承认这个头衔的话,还不如直接册封郑芝龙为太子。
总而言之,此人这一称王之后,只会让自己跟明廷势同水火,再也没有合作的可能,而要对抗保乡军,这两者就必须联合起来才有抗争的可能,由此可见,这家伙的政治头脑简直一塌糊涂。
而数日后,在福建福州,“吴王”郑芝龙便见到了岭南礼部“外事司”的使者,后者带来了越王徐晋的亲笔信。
这信的大意的是劝降的,郑芝龙原本还在一脸冷笑的品鉴,可看了几行后当即勃然大怒。
徐贼竟大言不惭的表示,天无二日.闽粤只能有一主,如果郑家愿意投降的话,郑老哥的吴王头衔虽然不保,但可获封为“常务副越王。”
从此之后,你我二人携手横行大海之上,岂不比窝在这一亩三分地里快活?
郑芝龙自然不可能同意这个要求,这个狗屁常务副越王的名头简直是羞辱人,“王”还有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