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大唐皇帝 第186节

  从大唐水军想到了征服美洲之后,李元景开始翻阅大唐各州各郡的移民情况。

  自前些日子,特赦天下诏书传遍大唐十道之后。

  加上来俊臣与王圭运转之下,各州各郡内的监牢,开始陆续押送死囚、恶人进入安西四镇。

  先是陇右道的死囚进入了安西四镇。

  安西都护李孝恭惊奇发现,陛下与朝臣商议出来的办法真是管用。

  废物利用才是化腐朽为神奇,不然牢狱之中养着几十万死囚,还不是耗损国力。

  这样又可以让安西四镇人口增长,又不会让大唐百姓强制移民,引起恐慌,实在是好计谋。

  更不说还有六十多万王氏族人和王氏仆役,正在迁移中。

  李孝恭发现,将安西四镇彻底征服,成为大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指日可待!

  ...

  朝中大事除了将那些人迁入安西四镇。

  自然就是魏征带头进行的土地改革。

·· ······求鲜花· ··

  土地改革核心在于两税法,而两税法的核心在于将天下土地丈量清楚。

  天下土地若是清楚,到时候户部清算统计收税,自然很是方便,而两税法才能贯彻下去。

  自李元景在太极殿内,又一番威胁士族大臣们后。

  他们自然主动配合官府。

  大唐各地官府都开始对当地的良田开始进行统计、测量,由于士族们的配合让丈量土地快速进行着。

  这次丈量初步统计,河南道、河北道的良田最多,毕竟这里是中原地带。

  随后自然是关中道、江南道、岭南道...

  最让李元景惊讶的便是,安西四镇与青藏高原上,良田并不少。

  沙漠、戈壁、丘陵、高原,这并不妨碍良田的多少。

...... ... 0

  而那塞外也就是突厥百姓居住的草原上,天冷地贫,只适合放牧,并不适合农耕,所以良田几乎没有。

  魏征手持尚方宝剑,带头进行士族土地改革,自然少不了人暗中阻挠,毕竟谁都不愿意承担如此大的赋税。

  地方清查时,冲突自然必不可免,许多地方的山野刁民不肯同意。

  官府自然立刻出动抓捕,开始几次抓捕之后,大唐上下抗议之声四起。

  抗议的更多的不是大士族们,而是小士族们。

  魏征对皇帝都又臭又硬,何况对这些小士族们,一切阻碍挡不住魏征的改革之心,将土地改革贯彻到底。

  ...

  “陛下!礼部尚书于志宁求见。”

  “宣!”

  李元景淡淡道。

  此刻他将手中的奏章放在一旁,殿外的于志宁手拿着奏章进入殿中。

  于志宁高喊道:“参加陛下!”

  “科举改革的章程出来没有?”,李元景挑眉问道。

  今年三月份时,科举不仅出现了舞弊案,还出现了士族子弟滥竽充数,凭借名人、名流、家族、权臣推荐,中了进士。

  这自然李元景不能容忍。

  随后他命于志宁进行科举制度改革,只看科举成绩,不看其他。

  如今十一月底,明年三月又是一场科举,科举改革乃是重中之事。

  也是根治士族的一大法宝,朝廷之中若是寒门为官的比例上升。

  士族兼并土地,一手遮天自然难上加难。

  今日召见于志宁前来便是为了明年三月的科举考试。

  -

  正在码字!!丁.

第二百四十五章 仙女婠婠! 【3】

  李元景问完话后。

  于志宁便立刻从怀里掏出了科举改革的奏章。

  上面写了科举措施改革步骤、章程,也是礼部这半年的心血。

  李元景接过奏章,笑道:“希望不要像今年的科举那样!”

  于志宁闻言心惊胆战。

  今年三月的科举,可是让礼部尚书丢官,礼部侍郎、礼部员外郎全部流放岭南。

  要不是如此,他于志宁还没办法做到礼部尚书的位置。

  李元景打开奏章,翻阅起来。

  他其中最关心的一点,礼部已经做到。

  那边是取消公荐制度。

  公荐制度便是主持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根据朝中权贵、士族豪门、名流望族推荐的人选。

  让主考官适当照顾那些人。

  可这样一来经常科举考试还没有考完试。

  录取的名单和名次已经内定,考试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

  这一点公荐制度被取消了,自然就没“九三零”能人走后门。

  科举的取士变成了只看成绩说话。

  于志宁又对科举考试增加了许多措施,防止舞弊发生。

  比如说糊名制,就是讲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个人信息全部隐蔽。

  还有让人在誊抄一份考卷,如此一来,连笔迹也不能认清。

  如此一来,考官只知道考卷的成绩优劣,而不知道考生的背景、家世。

  这边能大大抑制士族发展。

  还有便是对考官们的要求。

  当朝中官员、当世大儒被选中后,成为科举的考官后。

  对其进行封闭食宿,不得与外界交流,更不得出入考场。

  与外界隔绝,以免暗中作弊。

  李元景看完后,随后皱眉:“就这些?还有没有别的?”

  于志宁汗流浃背,为难道:“陛下就这些了,光这些若是执行下去便已经很难...”

  “还有!此次科举取士人数增多十倍!”于志宁说到一半又想起来,赶紧说道。

  李元景点头同意,以往科举取士只不过一百来人,根本不够填充大唐如此庞大的机器。

  “还有!”

  李元景郑重说道。

  于志宁竖起耳朵听着。

  “科举考试在三月,更是在帝都长安,若是关中士子还好,可有些是河北道、岭南道、江南道的士子,路途遥远,许多寒门士子....”

  李元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目光盯着于志宁。

  于志宁突然想道一个方法,“陛下臣突然想到一个方法,只不过有些庞大!”

  庞大?

  李元景不以为意,他最喜欢庞大的计划了:“说!”

  “若是大唐十道,各州各郡成立一个学子庄与学子库,学子庄里面由朝廷拨出土地放租,那些租金就全都赞助给赴京赶考的士子们。”

  “学子库则是各地官府拨出公款,成立一基金,放贷收取利息,资助应考的寒门士子们!”

  “如此一来,心有抱负文墨,却家中贫寒的士子,便能顺利入京赶考了!”

⒐⒎⒌⒍⒉⒏⒏⒋⒈

  话音刚落。

  李元景面带笑意,点了点头很是满意。

  “此事交给你与户部房玄龄去做,到时候再回报!”

  于志宁脸色大喜,随后应道:“陛下圣明!这真乃是大唐之福,天下才子尽入陛下手中!”

  李元景听得很是受用,随后突然脸色凛然。

  “还有一条,科举的考官与监察之人,必须要慎重!”

  “朕要礼部、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一同派出人手,进行监察,务必不能发生上次那事!”

  于志宁听后神色严峻:“是陛下!四部门联手必定能互相制约。”

  他知道陛下不是信不过他,而是信不过礼部的其他人。

  随后大殿之内一片寂静。

  李元景又想起一事,“上次科举文风想必已经传遍长安,力求文风朴实,脚踏实地,强国经世,这才是科举取士首要,这一点你务必要交代下去。”

  于志宁点头同意表示明白。

  “至于那声韵优美,字词对仗反倒是其次,大唐需要治世能臣而非是吟诗作对的文人!”

  李元景沉声说道,他见于志宁了然于胸便放心许多。

  毕竟,于志宁干了一年也都该知道了。

  科举改革章程基本思路方针,李元景已经交代下去。

  至于剩下的执行全靠于志宁,李元景身为皇帝自然是决策者。

  并不会亲力亲为。

  于志宁接收完毕,立刻便退出殿外。

  ...

首节 上一节 186/3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