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工厂铺开的速度只会更快。
“五年前,大明每年的钢铁产量只有十几万吨,现在已经直奔一百万吨去了。
“这些钢铁用来造火枪、大炮、战舰、铁路能造多少?”
郑瑞安基本认可了朱简烜的说法,但是却还有另外的疑问:
“现在有了火轮船,大明本土到澳洲也不过一月路程。
“等到北伐削藩都完成了,殿下又该如何自处?”
朱简烜心中有别的想法,但是大部分都不能说出来,不可能跟外人讨论自己对大明皇位的觊觎。
所以就给了个理所当然的回答:
“我去北美,去为我大明百姓开拓一片新天地,北美是一片蛮荒之地,正是最适合分藩建国的地方。
“世子回到泉州,也应该提醒闽国公早做打算,现在海外还有一些无主土地可以开拓。
“最好是不要成为最终被削的那些藩镇,那在历史上也没有好名声。”
朱简烜倒是也没有胡说,如果最终事不可为,自己确实可能选择放弃澳州,去北美当土土皇帝。
郑瑞安就是最在意朱简烜的最后一句话,听到这里就非常认真的站起来躬身行礼:
“多谢殿下提醒。”
旁边的陈裕洋和林建兴终于忍不住了,这时候也跟着一起起身强行告退:
“感谢殿下款待,我们就先不打扰了。”
朱简烜也不拦着他们,转向文化司郎中:
“那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送诸位去招待处休息吧。”
然后郑瑞安就被两个幕僚簇拥着,也不得不告退离开了承运殿。
出了大殿之后,陈裕洋就直接说:
“世子今日太莽撞了啊,怎么可能跟一位藩王殿下讨论削藩的事情啊。”
林建兴也不跟陈裕洋斗嘴了,反而附和着说:
“今天的这些话万一传播出去,不知道会引起多大的乱子呢。”
郑瑞安却非常认真的说:
“我觉得吴王殿下说的非常有道理,应该说不愧是在世鲁班。
“随着工业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财力和军力也会越来越强。
“应该很快就能够对胡虏和藩镇同时用兵了,藩镇和胡虏都已经维持不了太久了。
“殿下提出的移藩去海外,才是对藩镇而言最好的结果。
“回到泉州之后,两位先生也应该一起劝说和提醒父亲才是啊。”
郑瑞安虽然曾经觉得,如果能够北伐成功,自己未来继承的藩国也是可以放弃的。
但是,能继续保留的话,郑瑞安当然也不会拒绝,也会当做是好事啊。
所以现在的心情还算不错,对朱简烜也非常的钦佩。
虽然细节上传说中略有不同,但吴王殿下确实是支持在本土削藩的,是一个可以结交的贵族。
陈裕洋和林建兴两个闽国公的幕僚,现在就都是愁容满面的状态了。
自己家这个世子的脑子真的是有大问题啊。
就算是吴王殿下的道理是对的,但是也要考虑现实情况啊。
两人都无法理解,一个藩王和一个世子,怎么会愿意支持削藩的事情呢?
其实真正原因是大势不可违。
就算是没有朱简烜,大明早晚也会爆发社会革命,由城市工商业群体组织的新朝廷,可不会对藩镇有任何的怜悯。
就像大革命时代的法国一样,这种新朝廷的力量也会是前所未有的,内外敌人都会被一起彻底粉碎。
法国大革命产生的法兰西共和国,第一目标还是解决越来越反动的王室。
大明大革命的目标直接就是削藩和北伐啊。
第143章 派舰队去跟幕府将军谈一谈
吴国与闽国公府的会谈停了一天,两天后再次开会讨论合作的具体方案。
郑瑞安为首的三个闽国公府代表首先介绍了日本境内的情况。
万历朝鲜之役的时候,大明的官员其实就已经知道,日本境内有个名义上的天皇,大明以前册封的日本国王是个权臣。
但当时大明对日本境内藩镇的具体情况并不熟悉,现在大部分普通人也不是很熟悉。
倒是闽国公一家因为经常跟日本打交道,所以郑瑞安对日本现在的状态比较了解,随口就能介绍个大概:
“日本列岛土地狭窄而且多山,平坦的土地面积狭小而且分散。
“这种地势天然容易造就地方割据,实际上现在日本藩镇割据之烈,也比大明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整个群岛的范围内,僭称天皇的君主毫无权威,被征夷大将军的江户幕府完全架空,所谓天皇比之汉献帝犹有不如。
“征夷大将军幕府本身,能够直接掌控着土地范围,也只占整个日本群岛的四分之一。
“幕府之外的其他藩镇,在日本被称为大名。
“其实地位最高的首先是亲藩大名,也就是将军同族亲属统治的地方藩镇。
“然后是谱代大名,是关原之战前就追随第一任江户幕府将军的藩镇,那场战争决定了江户幕府在日本的地位。
“亲藩和谱代大名统治的土地,大约也占整个群岛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最后是外样大名,也就是关原之战前就存在的其他大名,战争结束后投降江户幕府将军的其他大名。
“这些外藩统治着日本大约一半的土地。
“整个日本列岛总面积十余万平方公里,不过是我大明一省之地的规模,各种类型的藩镇却有两三百个。
“在这样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大名在自己的藩镇内部,经常会向自己的下属继续分封。
“大名的家臣大多也都有封地,藩镇内的职位也近似于世袭。
“哪怕是最下级的武士,只要是在大名手下有正式职务,大多就都有自己的少许封地。
“没有土地和职务的武士才会成为浪人。
“所以日本虽然也是藩镇割据,但是实际情况与大明本土相差甚远,反而更像是欧洲内陆的状态。
“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
大明的藩镇割据绝大部分都只有一层,实际上是一个个中央集权的小王国。
各个藩镇君主是本藩境内所有土地的统治者,绝大部分都不会继续向自己的属下分封土地。
藩镇朝廷上的官员大部分也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各种传统手段筛选出来的。
郑瑞安介绍完了之后,陈裕洋就提了一个作战思路:
“所以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不需要直接打败最强大的江户幕府,只需要打败几个沿海的外样大名就行了。
“打败这些大名后,要求他们直接效忠于大明皇帝陛下,继续保留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地位,他们应该不会特别的抵触。
“后续我们只要提供保护,避免他们被幕府将军直接惩罚,这些地方就成了大明的藩镇了。”
现场其他的很多官员都忍不住点头,如果只是在日本这个封闭小国打开一个窗口,这样的做法确实是最简单的。
“言之有理。”
“如果不准备征服日本群岛,这样确实最方便。”
“还能避免清国插手。”
但也有很多官员忍不住皱眉,有些觉得就是应该征服日本,就是应该跟清国起冲突。
“与清国冲突又能如何?”
“日本国君僭称皇号,日本征夷将军以下犯上,本来就该出兵惩戒。”
“日本如此不臣之国,本就不应该继续存在。”
也有人只是觉得这种方案不合理。
现场酝酿了一会儿,吴国秘书府秘书费淳开口了:
“如果我们实际控制了几个所谓大名之后,江户幕府觉得他们无力与大明军队作战,就将这几个藩镇隔离出去又如何?
“相当于放这几个藩镇独立,将他们与日本其他地区隔绝起来,禁止他们与其他日本人往来。
“我们是想要打开通往日本的窗口,而不是打开这几个藩镇的窗口。”
陈裕洋下意识的说:
“我们可以继续做同样的事情,继续进攻剩下的沿海藩镇,把江户幕府外藩逐步变成大明的藩镇。
“虽然可能需要多次作战,但是每一次的作战规模都不会太大。
“直到我们直接占领江户幕府直辖领和亲藩领之前,江户幕府应该都不会有太大的决心与我们决战。”
朱简烜听到这里就忍不住摆手:
“这样一刀一刀的慢慢割肉,效率实在是太低了。
“大明以前没有直接插手过日本事务,一是本来就对山多地狭、拥挤贫困的日本群岛没兴趣。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以前有清虏的干涉,清虏征服朝鲜后就跟日本人勾结,日本人也开始在大明和清虏两边左右逢源。
“大明几十年前想要征服日本,不但要打败日本地方的大名和武士,还要排除清国的干扰,当然困难,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现在我们要的是不是日本的土地,而是他们多余的破产武士。
“这些浪人在日本都是不安定因素,把这些武士交给我们使用,对于日本的将军、大名们而言未必是坏事。
“同时清虏现在已经没有胆子,也没有实力继续干涉我们大明的事情了。
“我们既然有大明两个都督府的支持,那不如先把大舰队开进江户湾里,去跟江户的将军好好谈一谈。
“这个将军和他的臣子们应该能想通,应该愿意与大明天朝亲善友好往来的。
“就算是这个将军拒绝了,也不过是打过一场而已。
“江户幕府将军的那点实力,也许能与闽国公相提并论,但与大明朝廷就相差甚远了。
“对于大明而言,跟日本一个普通藩镇作战,还是跟幕府将军这个最大藩镇作战,并不会有本质上的差距。
“我们与藩镇作战,江户幕府固然有可能来不及干涉,也有可能不会全力支援。
“但是我们直接进攻幕府本身这个日本最大的藩镇,日本地方上的外藩难道就会全力支持幕府了吗?
“我觉得他们这些地方藩镇不趁机作乱就不错了。”
在敌对双方势力相差不大,或者是有强大外部力量干涉的时候,整体上略微强势的一方,可以采用尺进寸取的切香肠战术。
但大明比日本可不是略微强一点点而已,现在清国也已经无力干涉了,也就不需要慢慢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