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181节

  皇帝愣了一下:

  “赶紧让他滚进来。”

  鸿胪寺卿立刻跑出去宣诏,带着费淳一路小跑进了大殿。

  皇帝不等他行礼就直接问:

  “吴王主力部队在哪儿!”

  费淳拱手行礼的同时说:

  “禀陛下,吴王殿下率领的主力军团现在应该在登州附近了。”

  皇帝和现场的官员都是明显一愣。

  皇帝惊愕的同时当头质问:

  “登州?他难道想直接去顺天府不成?他就不怕清军舰队断他的后路吗?”

  费淳连忙解释说:

  “吴王殿下已经陆续占领了朝鲜济州岛、仁川港、南浦港,现在朝鲜王都、平壤也应该也已经攻下了。

  “同时占领了海州、胶州,现在应该正在攻占登州、莱州等地,后续会继续占领旅顺口。

  “占领黄海和渤海周边重要港口后会在天津登陆,最后进攻顺天府。

  “没有了这些港口,清国水师就是无根浮萍了。”

  皇帝和周围的官员都是满脸的错愕,一副你是不是逗我的表情。

  北伐不是应该从淮安、凤阳、襄阳这种地方出发,跨过淮河和黄河北上河南吗?

  你都直接不理会南方的这些地盘,直接跑到朝鲜和山东半岛去了?

  皇帝虽然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太离谱,但是心中的气已经迅速的消退了,拿下了这些地方已经是巨大的战果了。

  皇帝愣神了几秒钟之后追问情况:

  “到目前为止的战况都还算顺利吗?”

  费淳继续解释:

  “到目前为止一切顺利,陆续消灭清军战舰过百艘,歼灭和俘虏清军陆军超过五万。

  “只有占领了海州的时候,发现海州的清军已经南下了。

  “吴国主力第七师一路追到黄河边,才发现清军河北的驻军也渡河南下了。

  “所以吴王殿下一边命令第七师封锁黄河,第八师占领黄河以北到山东南部地区。

  “一边命令第九师、第十师南下,准备从运河北上,去淮安聚歼清军。”

  皇帝听到这里,终于意识到了一个大问题:

  “你是说,吴王已经把清军后路断了?而且是意外做了这件事情?”

  费淳感觉额头冒汗:

  “是的陛下,确实是意外,吴王殿下最初只是想要占领海州,这个清国南部的重要港口……”

  皇帝顿时乐了,拍着御案叫好:

  “好好好,北面那个海兰察,还有淮安伯,还不知道这件事情。

  “这股清军死定了,立刻增兵北上,与被围部队内外合力,彻底歼灭海兰察所部清军。”

  费淳有些心慌的说:

  “陛下,吴王殿下建议,把前线的作战交给吴国主力军,朝廷主力应该以镇压地方藩镇为主。

  “淮安伯可能会谋叛,其他藩镇也有可能,包括北方各藩镇,以及西南的藩镇。”

  皇帝有点不太高兴,但最终也接受了这个建议:

  “也好,淮安被围的主力军也有五万,只要外围再用冲击一下,就有可能直接解围。

  “立刻组织运输船,送吴国的两个主力师北上,我看看你们多久能打下来。”

  费淳更加慌张的继续解释说:

  “陛下,吴王殿下的意思是,吴国主力第九师负责淮安,第十师去武昌,迫使鄂国公一起出兵北伐。”

  皇帝皱眉了:

  “一万人?一万人能干什么?战争不是儿戏,能以力破巧就不要弄险。”

  费淳只能拿出物理证据了:

  “吴王殿下送来了一批吴国主力师集体列装的武器,都是吴王殿下这些年积攒的新发明,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武器。

  “殿下建议陛下可以亲自使用和查验一下,然后才能对吴国主力师的战斗力有准确的了解。”

  皇帝立刻来了兴趣,自己这儿子可是大发明家,出去这几年肯定也没有闲着,应该是又造出了一批好东西了。

  于是皇帝立刻摆驾去了御林军的训练场地,让自己的护卫打开了费淳带来的几个箱子。

  一箱二十把吴国二型转轮手枪,一箱五十颗苦味酸手雷。

  一箱十支八毫米甲型栓动步枪,其中四支为特挑高精度型,配有六倍瞄准镜。

  一箱十支十二毫米甲二型栓动步枪,其中四支为特挑高精度型,还配有八倍瞄准镜。

  老皇帝会用枪,而且非常的熟练,但是这些新枪仍然让老皇帝感觉意外。

  费淳让随行来的军官给老皇帝介绍,如何使用这些武器。

  然后靶场上就响起了持续不断的惊叹声。

  吴国最新的这一批武器,对这个时代的军队而言,完全是颠覆性的。

  老皇帝亲自体验过之后,表情格外郑重的问费淳:

  “吴国主力师有多少这种火枪?”

  费淳倒是老老实实的回答:

  “目前吴国部队已经完成全员换装了,只有北非的驻军使用上一代的黑火药版本。

  “现在甲型步枪年产量已经超过三十万支。

  “后续除了留下一部分供吴国部队替换之外,更多的步枪可以向大明朝廷部队出售了。”

  老皇帝将两支转轮手枪带在了身上:

  “虽然让人很难相信,但这小子身上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已经太多了,朕只能接受这种现实了。

  “难怪这小子准备直接冲向顺天府,现在全天下已经没有人能阻拦他的部队前进了。

  “那清国的战事,就完全交给吴王了,朕专心应对藩镇的掣肘。”

  交换了信息之后,费淳向老皇帝告辞。

  吴国主力第九师已经同时启程北上,乘坐运河上的蒸汽帆船直接去了淮安。

  大明朝廷的五万主力军就在淮安运河旁边,上岸之后就被清军和淮安伯的军队堵在了淮安城下。

  淮安伯封锁了河道,等待大明朝廷方面的回复,等来的是吴国主力第九师。

  面对横在河道上的淮安船队,第九师参谋派人出来喊话。

  要求淮安伯接受吴王命令,接受吴国第九师的直接指挥,消灭南下清军海兰察部,然后跟随吴王北伐中原。

  此时的淮安伯以及海兰察,对当前的局势都是有些迷惑的。

  当初的北伐檄文是吴王发的,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吴王军队的影子,反而逮住了一股明朝朝廷主力部队。

  以至于现在都开始怀疑,檄文本来就是明朝朝廷发的,故意打了个吴王的旗号而已。

  现在淮安伯的下属军官,听到这边的喊话仍然相信这种判断。

  否则应该是吴王军队先到淮安啊。

  淮安船队的军官倒是没有明确拒绝吴王的命令,也没有公开说自己与清国合作的事情。

  只是找了个文官出来打哈哈,只是说自己没有能力参与北伐。

  然后表示清国希望与大明朝廷握手言和,所以他们要代为询问大明朝廷方面的态度。

  最后表示淮安伯方面也希望大明和清国能够彻底的握手言和。

  这对天下万民苍生都是有好处的。

  吴国主力第九师师长看着这个情况,也没有跟他们继续废话的意思了:

  “不能在这里跟他们浪费时间,我们必须得尽快解决这里的战斗,才能开始大范围攻城略地。

  “否则功劳都全让其他部队占了。

  “这些藩镇不服从大王的命令,明确拒绝和拖延北伐行动,那就已经是妨碍北伐事务了,大王允许我们击毙!

  “所以准备进攻吧——”

  淮安军队根本想象不到,这支所谓吴国来的军队,会暴躁和焦急到什么程度。

  淮安军队,清国军队,以及大部分当代的军官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讨价还价和交流过程,在第九师看来是纯纯的浪费时间。

  他们没有直接投降或者开火,那就是在故意拖延时间,就会影响他们未来的战果。

  第九师师长和参谋们现场规划了作战方案。

  把刚刚前出负责喊话参谋叫回来,同时稍微调整了整个船队的阵型,直接在水面上发起了进攻。

  师长一声令下,密集的弹雨飞了出去。

  淮安船队上的军官和士兵接连中弹,在惊愕和惶恐中迅速被送到了水里喂鱼。

  现在吴国主力师的士气是爆棚的,仗着射程优势直接冲散了淮安伯的封锁船队,对着岸上和水面上的敌人持续输出。

  第九师所在的船队不管不顾的持续向前,一路冲到了淮安府城下清军设下的包围圈的外面。

  互相掩护配合上岸之后,直接对清军和淮安部队发起了进攻。

  淮安伯三万人和清军五万人,没办法聚集起来一起进攻,第九师正面的敌人可能还不到一万人。

  在栓动步枪、火箭筒、手雷的恐怖威力冲击之下,这个方向上的守军根本坚持不了几分钟,很快就溃不成军的四散奔逃。

  原本构建的颇为完善的包围圈,被第九军毫不费力的打开了一整面的巨大缺口。

  海兰察和淮安伯收到消息都懵了:

  “这个军队的军官是疯了吗?我们是在谈判啊!”

  “前面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朝廷下决心要打了吗?这可怎么办啊!”

  两人的疑问都得不到任何回答了,他们身边的将领也不知道第九军这支部队到底怎么回事。

  被清军和淮安军包围的大明朝廷主力军,这时候也已经发现外面打起来了,对于他们而言肯定是来了援军。

  而且已经决定与清军和淮安军交火了,也就是直接放弃谈判的意向了。

  指挥官毫不犹豫的下令配合突围。

  包围本来就已经被打开,大明军队朝着这个方向冲出去,很快就冲锋的第九师接触上了。

首节 上一节 18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