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旭也不知道怎么回来,对于这种消息也是格外震惊的。
这些消息并没有上邸报。
邸报上只有吴国北伐军一路围攻徐州,一路进入六安与淮南侯一起北伐的消息。
太子在房间里面来回走了几趟,发出了一声更加无法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说如果,十六弟真的攻下了顺天府,难道朝廷应该把顺天府封给他吗?”
齐旭觉得现在的现实好像在做梦:
“吴王殿下能够攻占天津,进而逼近顺天府城下,这是崇祯以来的最大胜利了。
“就算是无法最终攻克顺天,也会成为天下文武臣民讨论的话题。
“若是真的攻下顺天府,朝廷再顺势大举北伐,收复北方的故土,那吴王殿下的大功就真的如同再造社稷了。
“按照当初的规定,吴王自己收复的土地,确实应该封给吴王殿下。
“但关键还是圣上的意思……”
太子觉得自己的脑子要炸了,现在同时期待吴王北伐军能够取胜,又担心吴王取胜之后留在中原,那就彻底的尾大不掉了。
在这样的纠结和焦急之中,更多的重大好消息陆续传回来。
而且大部分都是可以对民间公开的消息了。
清国地方的部队被吴国北伐军迅速击溃,地方上的府州县城池不断被北伐军攻克收复。
到了夏天来临的时候,官方邸报和民间的报纸上,每天都能看到某地光复的通报。
很多时候一天都不是一条,每一条可能还不止一个州县被收复。
很显然,北伐军是兵分多路的,同时清国主要驻军的城市被攻克后,周围的府州县开始望风而降了。
整个应天府,整个江南地方,乃至整个大明中央朝廷辖区内一片欢腾。
关心外部大事的精英阶层越来越兴奋,几乎每天都有人准备大量的烟花爆竹,在空旷的地方彻夜燃放。
等到秋天到来的时候,各方面的消息更加令人振奋。
小地方的光复,已经不需要开版面说明了,只有整个省份的光复,以及多个府的大块地区的同时光复,才值得开专题报道。
南直隶淮北地区、整个河南省、整个山东省全境光复的消息陆续传开了。
民间百姓知道,北伐大军已经进入北直隶境内了。
如果进展顺利的话,到今年年底,中原大部分地区都能光复。
不过马上要入秋了,秋天应该能夺取河北大部分地区,但顺天府应该没戏了。
冬天的北方冰天雪地,肯定是没办法继续作战了,希望来年开春能攻克顺天府,取得全面胜利。
而太子知道的事情更多。
知道自己那个神奇的弟弟,已经在顺天府城下蹲了半年了,清国的皇帝和高层已经要撑不住了。
同时还知道,整个朝鲜也已经基本收复了,吴国仆从军已经进入辽东了。
关键是,清国退出关外的通路,山海关都已经被占领了。
顺天府城清国高层要么投降要么饿死。
年底之前的最大消息,可能不是北直隶光复,也不是整个中原光复,可能是清帝出降,清国彻底灭国的消息。
太子和自己的属官最近单独讨论事情的时候,气氛也已经不知不觉的发生了变化。
太子已经不怎么对北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了。
反而是属官们有点亢奋,想要通过太子得到更多的外面没有的情报。
第198章 是他过来,还是朕过去!
事情的变化速度,比太子预料的还要快,根本不需要等到年底了。
咸宁四十二年八月底的时候,清帝的降表送到了应天府。
包括降表本身,以及清国的印玺和地图,还有吴国工匠拍出来的几张照片,以及朱简烜对这些人的安排。
老皇帝看着这些东西感慨万千,看着那张照片也是惊奇不已。
然后又莫名的惆怅了起来。
犹豫考虑了许久之后,还是下令公开这些消息。
同时还公开了吴王北伐的大体路线,还有此前没有发布的海上战报,也同时通过邸报公开。
此时民间才终于知道,陆上的传统北伐路线,其实只是吴国北伐军偏师。
吴国主力军从一开始就直捣黄龙,直奔顺天府去了。
大明精英阶层彻底的沸腾了。
太子拿着最新的邸报,递给自己的詹事齐旭看:
“十六弟……北伐大获全功。
“清帝开城投降,并要求各地守军投降。
“估计辽东、山西、陕西各地年前都会传来光复的消息。
“十六弟现在有再造社稷之功啊……”
齐旭为首的几个太子府的属官,本来还都非常的兴奋的。
但是听到太子最后的一句话,顿时又都沉默了下来。
所谓再造社稷之功,放到皇帝里面都是大功,在庙号上都能够称祖的。
如果办成这件事情的,是一个普通的臣子甚至藩镇也就罢了,最多也就是功高震主而已。
但是这个吴王他是当今皇帝和皇后的亲儿子啊。
老皇帝还在的时候,还能通过老皇帝的身份,将整个天下视为一体的。
一旦老皇帝驾崩,太子要继位的时候,天下就直接分成两半了。
至于说削藩,现在的朝廷多半打不过吴王。
就以清国作为参考对象,大明朝廷全力北伐,也做不到一年就尽全功啊。
太子继位真的要喊削藩,那吴王怕不是要直接靖难清君侧了。
吴王在民间的声望也是如日中天,就算是朝廷并不提削藩的事情,吴王仍然直接强行夺位,也就是稍微损失一点人望而已。
现在太子的直接属官,以及大明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员,还是理所当然的支持太子的。
但是现在这些朝廷官员好像做不了什么。
吴王是一个藩王,刚刚消灭了清虏的藩王,除非他自己犯了十恶不赦的大错,否则没有把他怎么样的理由。
现场沉默了许久之后,齐旭带着试探的心思建议:
“殿下,要不要请老先生们上书陛下,要求吴王殿下向大明朝廷转交中原省份控制权。
“或者指责吴王殿下自行处置清国君臣,属于僭越妄为。
“又或者是建议圣上北上祭拜祖宗陵寝。”
太子听了就直接摇头摆手:
“这些做法看似合乎道理,但是做出来只会激化矛盾,没有任何意义,不要再提了。”
齐旭听了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今天的内部小会议也就结束了。
但是没过几天,就有人上书皇帝,要求朝廷向吴王索要中原各省的控制权。
老皇帝看到奏章直接扔在一旁没有理会。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面,山西、陕西、辽东的消息陆续传来,北伐军还真的在年前解决了北方的战事。
但是,中央朝廷上开始不断出现有关吴王的奏章。
本来是提出各种要求,老皇帝都是不予理会,结果奏章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激烈。
诸如:目无君上、横行不法、僭越妄为、大不敬之类的帽子陆续被扣了上去。
还有人大力鼓吹应该削藩了,关键是削藩应该首先削吴国这个最大的藩国,这样才能直接统一天下。
老皇帝本来不怎么放在心上的,但是时间长了也厌烦了。
十月初的时候,忍无可忍的老皇帝下令,将新的一批指责和弹劾吴王的大臣全面免职,流放马岛当基层移民官员去。
太子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一大批人开始攻击吴王。
太子得到消息后,回到自己的春和殿,立刻召集了齐旭等自己的属官,直接询问他们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说了吗,不要去做这些事情,那样只会惹怒父皇!”
齐旭颇为惊愕的说:
“殿下……此事与我等无关啊,我等与天下所议之事,从未泄露过半分。
“应该是朝廷的那些先生们,也有了我们当初有过的类似的想法。
“于是他们就自发的去做了这些事情,那并不是臣去要求的。”
泰西也是有些惊讶:
“你们没有去串联?都是他们自己要做到额?他们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用吧!”
齐旭沉默了几秒钟,然后叹息了一声说:
“这些先生们,应该是对局势感到绝望了,所以抒发了真心情绪,甘心情愿的等着处置的。”
太子明白了这些人的心态,然后也更加的绝望了。
这时候主动跳出来弹劾吴王的,一定是最为尊重长幼有序的礼法,同时无法接受吴王在占据中原的现实的大臣。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倒不是他们他们与自己有多高的利益绑定关系,而是他们认为吴王确实做的过分了,认为当前的局势确实陷入了僵局,他们看不到未来变好的希望了。
老皇帝似乎也有些不耐烦了,看到吴王使者转送过来的山西、陕西等地投降的消息,就把费淳打发去了顺天府。
要求费淳通知吴王,让他年前来应天府见自己。
费淳抵达顺天府,转达了老皇帝的要求,参加了吴王封赏功臣的仪式。
仪式结束之后,费淳和段玉裁、曹振东一起,慢慢弄清楚了吴王的真实意思。
咸宁四十二年年底之前,费淳带着一批随行护卫人员,再次来到了应天府。
首先还是去拜见老皇帝,顺便呈上了吴王写给老皇帝的信。
老皇帝看到吴王没有来,顿时就有些恼火。
先拆开了信看了一遍,发现关于他为什么没有来应天府的解释只有寥寥几句话。
说是现在的局势不适合过来云云,说是北方百废待兴事情太多了云云。
更多的内容还是对应天府东家和工人矛盾的建议,认为朝廷应该站在中立的位置解决双方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