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预定的冰川大河工程沿线,从北海到里海之间的所有区域,目前统一设置成一个冰河省。
乌拉尔以东的西伯利亚地区,除了最东端的勒拿河流域之外,其他全部纳入冰河省,包括叶尼塞河流域、鄂毕河流域。
还要再加上中亚汇入咸海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
然后再根据沿线交汇的河流以及山川,将明显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分开,设置几个范围广阔的分守道。
这些区域大部分都是荒野,整个区域内的人口极少,而且集中在少数几个点。
所以这些分守道下不设府,直接根据人口状况设立州县。
人口较少的定居点设县,人口较多的定居城市就设州,朱简烜改造后的州实际上是“大县”,地位接近现代的县级市。
这些地方的实际行政层级,看上去是省-道-州县三级,但是中间层级用道,却不用更典型的府。
因为府是明确的独立行政级别,目前的决策权明确低于省。
而道是省的派出机构,皇帝可以根据需要专门授权,让特定分守道的决策权等同于省。
这样本来需要报省里解决的事情,可以由分守道在本地决定。
冰河省不同区域之间的情况差异极大,单纯按照地理单元划分行政区划,是应该设立多个省的。
但冰河省地广人稀,每一片区域的人口都非常有限,设立多个省要任命多套官员,管理稀少的人口就是浪费资源。
所以用一个省加多个分守道来套壳处理,节省官员的数量并且提高效率。
同时冰河省设立之初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冰川大河工程的建设,管理沿线的原有居民是顺便。
为了这项工程,也应该将这片区域列为一个省。
冰河省统辖了中亚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则成立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西域省。
西域省东端自哈密开始,向西向南囊括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地区,以及山脉和高原脚下的聚集区。
包括伊犁河谷、巴尔喀什湖和七河流域、费尔干纳盆地到撒马尔罕、瓦罕走廊到喀布尔河谷。
西域地区的传统半农耕区全部划归西域省,还要控制进出印度和阿富汗的通道。
神欧大陆内部人口较多的地方都归拢到了西域省的范围。
由于范围广阔关键是人口也颇为分散,所以西域省范围同样要设立分守道,各自管理一片孤立区域的事务。
同时各个孤立区域在中亚是人口较多的地方,但相对大明本土同样是人口稀少的地方了。
所以这些分守道下面同样不设府,也是分守道直接管理下属州县。
再然后是雪域高原地区,如果同样直接划给西域省管,那西域省的规模真的实在太大了。
但高原地区要独立设省的话,当地人口又实在过于稀少了。
与此同时,雪域高原在现代历史上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位于边疆地区,是神洲的天然地理边界。
但是,如果这片区域不再位于神洲和天朝帝国的边疆,如果这条地理边界以外同样属于天朝疆域的话,那雪域上现有政权的重要性,自然就大幅度的降低了。
这也是为什么,顺国向大明投降的时候,雪域高原上的部落并没有什么特殊反应,也直接服从了命令。
想要更好的掌控一片区域,实际上有正反两条路,一条就是拆分肢解方案。
另一条就是“补贴方案”,向其中添加更多的外来势力,将当地原有势力稀释到更大的范围之中。
现在朱简烜就准备反过来操作,将高原周围的其他区域,包括康巴地区、尼泊尔地区、孟加拉地区、缅甸和孟加拉之间的地区,用这些区域将高原和山脉夹在中间,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边疆省份。
这片区域从高原一直延伸到孟加拉湾,高原省也有自己的出海口和平原地区了。
后续再在孟加拉地区发展一些工业。
那属于本省的高原上的人口,会天然的向条件更好的平原和沿海地区转移,最后高原可能会变成一片位于内陆的无人区。
孟加拉地区的人口承载力是世界顶级的,足够完全吸纳高原上现有的人口。
这样的高原省规模同样规模庞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而且区域性明显,所以也设立几个分守道来管辖。
接下来,再将剩余的印度地区,设立一个单独的印度省。
印度省南部和沿海地区属于朝廷直辖,而内陆则会分封给参加战争的藩国王室和有功将领。
印度人口众多,就算是经过一轮瘟疫,以后剩下的人口肯定还是千万级,至少也是一个人口大省的规模。
所以朝廷直辖地区设立正常的府州县,将领和藩国分封区域设立分守道与之协调。
印度以西的高原内陆区域,包括波斯和周边地区,阿富汗西部的高原地区,划给已经存在的亚洲省管辖。
这些人口稀少划归朝廷直辖,或者人口众多分给功臣和藩王的地方,都比较容易决定。
情况最为复杂的地方,是本来就外族人口比较多,还要划归朝廷直辖的地方,特别是本来文明程度就比较高的地方。
比如说俄国西部和南部,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以及情况最为严峻的希腊地区。
只能按照正常的规模设立正常的省份。
然后通过朝廷主持的移民,提高这些地方的大明人比例。
同时在当地搞工业,将其纳入大明的工业体系。
破坏掉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当地人也变成大明人。
君士坦丁堡和马尔马拉海周围,喀尔巴阡山以南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地区,再加上希腊地区和安纳托利亚高原西部,也就是爱琴海周围的区域,设立一个罗马省。
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和东部,以及高加索山脉以南,波斯王国边境以西,两河流域以北区域,设立一个突厥省。
高加索山脉以北,在黑海和里海之间,加上伏尔加河下游地区,设立一个海间省。
在黑海以北和以西,喀尔巴阡山以东,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东部,乌克兰中部和东部,加上克里木半岛,这片环绕在黑海北部和西部的平原地区,单独设立一个黑海省。
乌拉尔山脉西侧,伏尔加河上游支流卡马河流域,设立一个乌拉尔省。
罗马省、突厥省、乌拉尔省、海间省加上波兰国,圈出来的中间区域,也就是包括莫斯科地区、圣彼得堡地区,以及极北的卡累利阿和摩尔曼斯克,设立一个罗斯省。
这些欧洲和亚洲的新省份的规模仍然很大,大部分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的规模。
不过朱简烜会在这些省份的基础上,从省份的内部拆分出来一些区域,按照战前的承诺分给这场战争的功臣和参战藩国。
还有俄国的巴格拉季昂,回到格鲁吉亚之后组织当地的格鲁吉亚人,在俄国之前单独向大明投降。
所以朱简烜将格鲁吉亚的西部地区封给巴格拉季昂家族继续统治。
第380章 波斯国王的旅程
朱简烜没有去询问下面人的意见,自己在地图上比比划划的就把大致边界画好了。
然后把划分的标准也写下来,交给职方司去细化地图。
职方司做出准确的边界地图,以及对应的新的大明舆图和坤舆全图,再交给自己审阅。
同时让内阁和吏部完成衙门机构的组建,让鸿胪寺与对应藩属国做好接洽,让勋封部与新即将受封的功臣做好接洽。
让礼部组织庆典和册封仪式。
这些流程都需要时间,关键是需要当事国家和人员确认。
朱简烜不觉得对应的国家有能力拒绝,就算是他们真的拒绝,那接下来真的就是直接打到他接受了。
剩下这些国家,不需要大明等待几年再动手了。
趁着灭了俄国和奥斯曼的军威,调派几支军队过去跑一趟就能解决了。
朱简烜的安排经过鸿胪寺送回去之后,当事国的国王、贵族、官员们全都陷入了忐忑和纠结。
但是忐忑和纠结了几天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服从。
大明直接索要并不多,最起码都不是致命的,没有大面积的割地。
只是要求他们将本来就比较孤立的地方正式拆开。
大明的功臣和有功藩国,收到通知之后自然也不敢有意见,恭恭敬敬的领命进京。
天工二十四年的秋天和冬天,这些功臣、藩国、新加盟的藩国,当事人或者安排的代表,都开始往顺天府赶。
最早启程的是波斯国王,直接跟鸿胪寺右丞马卫国同行,一起乘船前往顺天府。
现在的波斯,确实是一个偏远蛮荒的小国了。
基本没有任何现代工业产业,自然也没有任何公路和铁路。
大明的使团修了一个小型机场,但除非有什么紧急事务,平时也不会用。
因为燃油也要空运进来。
现在波斯国王法塔赫要去大明,虽然可以选择用坐飞机出去。
但鸿胪寺为了安全起见,还是让马卫国的车队带上他,一起坐车前往波斯湾沿海地区坐船。
法塔赫见识过大明的飞机和机动车,这两项发明创造对他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威慑。
法塔赫能够想象得到,在空中自由飞行的机器,和不需要马匹拖拽的车辆,在战争中能够起到多么巨大的作用。
这两项发明的展示和使用,也是法塔赫不敢对大明展示强硬的因素之一。
现在法塔赫自己坐上了机动越野车,心情已经发生了某种特殊的转变,时不时的发出自己的感慨。
法塔赫以前对马卫国也都颇为有礼,马卫国跟法塔赫的私人关系还算不错。
未来法塔赫也是大明的藩国君主,马卫国当了大明鸿胪寺的官员之后,也不会故意敌视和鄙夷法塔赫。
现在也直接陪着法塔赫一起,两人坐一辆车前往码头。
但是车队启程之后不久,离开城区没有走多久,法塔赫就慢慢的注意到,马卫国现在不是很高兴,似乎是在忍耐着什么。
法塔赫下意识的看了看自己,出门前刚洗澡换了衣服,味道应该还没有出来啊。
而且他也不是看着自己显得不舒服。
法塔赫正不明所以的时候,马卫国这边倒像是没话找话似的,主动说出了让他不舒服的事情:
“这城外的土石路太难走了,这来回两趟简直是折磨……”
法塔赫顿时就觉得自己明白了,这马卫国在大明当官时间长了,不习惯在外面奔波了,就随口回了一句:
“马先生受罪了,咱们这野外的路都是这样的,没办法都铺上平整的石板的……”
马卫国倒是直接点头附和说:
“确实,城外的路都铺石板花费太高了,所以大明的城市都用混凝土和沥青了。
“从顺天府到应天府再到广州府,几千公里全部是平平整整的沥青路,一路开车都不会觉得颠簸。
“我在大明走沥青路习惯了,出来再走土石路就感觉很难受。
“以后……波斯当了大明的藩国,也该至少修一条铁路和一条公路,从中亚穿过德黑兰再向南延伸到波斯湾。
“那时候出入内陆就方便了,也不会再像这样颠簸了?”
法塔赫听完就是一愣:
“先生您说什么?混凝土和沥青是什么?
“不过不管用什么材料,要修几千公里平整的地面?肯定要花很多钱啊。
“您说在波斯也要修?
“从中亚到波斯湾……那得多少钱啊?波斯没那么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