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471节

  大明朝廷和地方上的官僚,只要愿意去打听和了解,就能对皇子实训的情况有类似的基本认识。

  皇子相当于钦差和御史,他实训的衙门的所有事情,他们都要了解和参与。

  都可能会直接向写报告给皇帝,皇帝大概率会看。

  这些皇子还习惯往地方上跑,在整个辖区内到处乱逛,他们称之为调研。

  很多平时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并不合法,让这些皇子们陡然撞上了,就是躲不过去的大麻烦。

  关键是他们可能因此遇到危险,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里面,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就算是他们出行的时候,都会有几个随身的护卫跟随,但肯定要额外安排本地的军队和锦衣卫保护。

  无论官员平时怎么处理事情,在皇子来实训的时候,都要尽可能的守规矩。

  一个皇子到一个地方,就能让衙门官员绷紧神经做事。

  现在皇帝一口气派了十二个皇子来广东,我广东四司衙门上下官吏何德何能啊——

  他们的安全问题怎么办,以及皇帝让他们来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

  广东现有的官员都想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安排。

  虽然拆分广州府,调整广东省行政区划的事情,已经通过圣旨传开了。

  但是广东的官僚们觉得,这件事情跟让十几个皇子过来实训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实际的因果关系。

  安排几个普通的京官当钦差,提点广东本地官僚完成拆分,才是理所当然的安排。

  调整府县行政边界,而且是以拆分为主的话,对地方官员的影响并不大,对当地百姓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这种改革不会受到什么明显的阻力,除非朝廷要安排钦差专门去插手土客矛盾之类的事情。

  想到皇子们去基层调研的习惯,广东锦衣卫的官员就觉得头皮发麻。

  岭南可不是中原,很多地方的百姓野的很。

  万一整出点什么意外,被定性成了刺王杀驾,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啊。

  皇帝为什么要让他们一起来广东啊——

  难道只是因为,皇帝考虑皇子实训地方的直接相关官僚不能进京,所以故意把广东的高级官僚一口气全换成了皇子?

  这样来避免当地高级官僚心中怨念?

  与皇子交接差事的原有官僚,在皇子上任之后就会离开,不会受到这个规则的影响。

  有必要这样吗?

  广东四司衙门和广州府及下属附郭县的主要官员,在广州火车站外面排好队等了很长时间。

  火车在天亮后不久就进了车站,也稳稳当当的停了下来。

  但是皇子们却一直没有下来。

  外面的官僚一直等到了上午十点多,有些老官僚都快撑不住的时候,火车的车门拆终于打开了。

  十二个皇子继续开了半上午的会,看着天色不得不先出来了。

  广东四司的官僚等了半上午,心中很多人已经开始腹诽了,但是表面上却不敢有任何怨言。

  在四司长官的率领下,一大群官僚一起躬身行礼拜见。

  皇子们也一起拱手回礼,安排随行人员带着诏书和任命的文件,与广东四司长官确认身份无误。

  皇子们坐着专门的火车过来,还带着京城来的护卫人员,抵达的时间也跟朝廷和宗人府的通知完全一致,不可能是假的。

  不过基本的流程还是要做,双方会面之后首先要确认身份,然后才能做其他事情。

  广东官僚带着十二万分的小心,检查完了皇子们带来的文件,然后用安排好的车队送皇子们去布政使衙门休息。

  一群锦衣卫骑着两轮机动车,在皇子们的车队前面开路,引领着车队缓缓驶出火车站。

  皇子们都很配合官僚们的工作,也没有直接表现出多么夸张的傲气,上车之后的官僚们都是稍微松了口气。

  但是这种放松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被突发事件给吊起了,挂到了嗓子眼上。

  车队刚出火车站不久,道路两侧的人群之中,有三个男子绕过路边的锦衣卫,忽然冲到了路中间。

  车队的时机赶紧踩刹车并鸣笛,随行的锦衣卫赶紧去控制那三个男人。

  三个男子也完全不反抗,直接跪在地上高举着双手,对着车队和周围的人群大声呼喊:

  “草民有天大的冤情,求青天老大爷做主——”

  三个男人一起用尽了所有力气喊叫,声音透着一种撕心裂肺的感觉。

  广东四司的官员听清声音,顿时都感觉眼前一黑。

  拦新上任的官员的车架喊冤,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的规矩,是必须要专门处理的。

  关键是现在车上载着的新官员是十二个皇子啊。

第415章 又是看似简单的案件

  十二个皇子们的车队依次停下来,大皇子朱靖坤乘坐的车在车队中比较靠前,隐约听到了前面的人喊了些什么。

  后面的几个皇子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却知道肯定是出现了什么意外情况,否则不可能这刚出车站没多久就停在半路上。

  大皇子朱靖坤马上让随行的护卫下车,确认前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也确认周围的安全情况。

  负责维持现场秩序的锦衣卫,几乎下意识的准备喊冤的三个男子拖走,不想让这种意外情况影响刚刚抵达的皇子和官员们。

  但是稍微有点经验的锦衣卫的官员都知道,这些人闯进车队并让车队停下来之后,事情就已经无法掩盖了。

  车上的新官员已经知道外面发生了意外,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弄清楚了到底发生了什么。

  除非新上任的官员只想混日子熬资历,不想管这种突发性的意外案件。

  否则他们强行把这些人拖走的话,很可能会落个欺上瞒下的罪名,最起码会给新到任的官员留下把柄。

  如果来的新官员是普通官僚倒也罢了,还可以通过利益交换让新官员忽略这件事情。

  但是这次到任的官员全部都是皇子,还有负责监查的按察使。

  如果只有一个皇子倒也罢了,还有可能收下这种原有官员的把柄,方便他跟官员合作或者控制官员。

  但是一下子来了十二个皇子,这种事情就真的只能说公事公办了。

  搞其他任何小动作都很危险。

  所以广东锦衣卫指挥使知道了情况之后,就赶紧下车去制止了普通锦衣卫拖人的动作。

  然后一边安排人去通知皇子们,一边安排属下去调查这三个人的情况,用最快的速度弄清楚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子们派出来的护卫也很快就赶到了现场,看到现场的就直接问:

  “发生了什么?”

  “怎么回事?”

  “这是有人拦路喊冤?”

  三个男子被一群锦衣卫围住了,防止他们突然暴起伤人,但是没有制止他们说话。

  他们看到明显有高级官员过来了,就一直持续不断地大声喊冤。

  广东锦衣卫指挥也赶紧拱手汇报:

  “是的,就是有人拦路喊冤,烦请去请示诸位殿下,是否要亲自处理?”

  王府的护卫稍微看了一下情况,就提醒现场的锦衣卫指挥使:

  “我们派人回去通报,现在确认周围安全。”

  “搜查这三人的身体,确保没有带什么武器。”

  “看看他们的四肢和双手,分辨一下大致身份。”

  “问一下他们为什么要拦路喊冤,具体有什么冤情大致说一下。”

  “有没有写好的诉状?”

  锦衣卫指挥使拱手答应着:

  “我们明白。”

  广东锦衣卫指挥使让下属过去询问。

  三个男子中年龄较大的一个,直接递上了一份写好的诉状,同时大声对几个护卫哭诉:

  “我们兄弟的父亲,被花山县锦衣卫殴打致死,求大老爷为草民做主!”

  朱简烜前世没有花山县,只有一个在康熙年间设立的花县,是将番禺县北部部分区域划出来设立的。

  这个花县后来成了广州花都区的前身。

  大明这个花山县与花县的情况类似,甚至名字的来源都非常类似,因为县城选在了花山下。

  不过这个花山县是崇祯年中后期设立的,辖区比历史上刚刚出现的花县要大很多,广州府城墙以北都划给了花山县管辖。

  属于县城虽然不附郭,但是辖区却附郭的新式县城,现在的大明各地都有类似的情况。

  花山县城距离广州府城有三十多公里,广州府这些年的建设速度虽然很快,但主要方向是向东南西三面。

  北面的花山县城区域,建成区虽然比以前大多了,但相比广州府城而言仍然颇为荒僻。

  广东锦衣卫的官员们听到三个男子的喊话,顿时就就感觉眼前一黑。

  广东锦衣卫指挥使接过下属转交过来的诉状,稍微瞥了一眼上面的大致内容,就摇着头交给了身边的广东提刑官。

  朱简烜前两年启动了拆分提刑按察使的改革,设立了独立的提点刑狱司独立负责司法审判。

  还借着这个改革的机会,规定了案件的受理、调查、审判流程。

  布政使和知府等政务官下属的锦衣卫机构,相当于后世的警察机构,负责执行具体的调查事务。

  提点刑狱司和提刑官负责受理案件并审判。

  按察使司衙门负责对官员的监督,也负责对整个流程的监理,并签署官方诉状。

  现在当事人已经写好了诉状,后续的处理就要以提点邢狱司为主了。

  如果要继续调查,也要提点刑狱司给锦衣卫派差事。

  提点刑狱俗称也是提刑官,本人现在倒是没有什么特殊想法,他马上就要跟来接任的皇子交接了。

  这事儿就算是自己接过来,也不需要自己处理了。

  这件事情也是下面的锦衣卫搞出来的,也跟自己这个提刑官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责任大概率是落不到自己头上了。

  但是他们却要考虑,皇子们愿不愿意接这件事情,愿不愿意处理这种麻烦事儿。

  所以广东提点邢狱官也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向皇子们的护卫说:

  “烦请几位请示诸位殿下,如何处理这件事情,是否要接这份诉状,亦或者先把他们赶走?”

  皇子们的护卫陆续回去了两批人,第一批就是报告前面有人拦路喊冤。

  几个皇子收到通报之后,稍微考虑和等待了一会儿。

首节 上一节 471/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