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科技最前沿的工匠们,特别是本来就参与相关研究的工匠们,对这些理论都有基本的了解。
甚至有人已经考虑过,聚变理论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够应用到军事和工业上。
只是有相关设想的人,并不确定这个思路是否有意义,毕竟裂变还有潜在的可观察对象,还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发生。
而聚变理论上的条件太过苛刻了。
现在朱简烜提出了这个项目,永远正确的伟大的天工皇帝直接提出了,有过相关设想的工匠立刻就有了充分的信心。
天工皇帝觉得值得专门研究,那这个项目大概率就是能成的。
朱简烜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隔三差五的都会到新成立的聚变实验室来,亲眼看着实验室组建起来。
然后就随时把自己能想到的,可能有用的经验都说出来,让工匠们去做具体的理论分析。
相关的工作安排的差不多了,朱简烜又抽空去了一趟外面的公开的科学院。
让郑复光陪着自己,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各个实验室产承认,特别去看了眼计算机互联工程的进度。
郑复光给朱简烜展示操作一套已经联网的计算机,给朱简烜介绍现在实验室的情况:
“我们已经按照陛下的指示,将各个实验室的计算机和硬盘连接了起来。
“我们拟定了一套通用的信息交换规则,让各个实验室的计算能力和数据能够共享。
“在这样的基础上,就算是规模较小的计算机,也可以调用其他的大型计算机的算力和数据。
“现在工匠们正在扩大网络的规模,为对算力和数据有特殊需求的衙门提供技术支持。”
朱简烜看着郑复光简单操作了眼前的那套计算机,用那个带有键盘、鼠标、显示屏的小型计算机获取主机的数据。
朱简烜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特别提醒郑复光和周围的工匠们:
“做的不错,在这个计算力和数据互联的网络上,网络设备的地址空间记得留长一点,留出足够的余量。”
郑复光马上笑着说:
“我们记得陛下的提醒,给设备地址留出了八位十六进制数空间,相当于三十二位二进制数的容量。
“总共有将近四十三亿个地址,无论怎么样都绝对够用了。”
朱简烜脑海中过了一下,这个将近四十三亿的数据,应该是42,9496,7296。
朱简烜有印象,因为它就是三十二位系统的寻址空间容量,也就是前世的IPv4的地址池的容量。
普通用户在电脑和手机上看到的IPv4地址,是类似192.168.1.255的格式。
看上去似乎是四组三位数字,但每一组数字的范围都是0到255,255以上的数字打不出来。
因为实际上是从二进制翻译过来的数字,实际范围是二进制下的00000000到11111111。
这样每一组都是一个八位的二进制数,数字容量就是2的8次幂,总共就是256个。
总共四组八位二进制数,总容量就是2的32次幂,地址总数不到43亿。
这个容量,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早期,当然是绰绰有余的。
早期计算机数量太少了,而且主要是各大国家实验室,各大高校的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
当时的研究人员根本想象不到,这将近四十三亿地址能用完。
那意味着全世界有四十三亿台计算机。
就算是到了个人计算机开始进入市场的时候,这个地址池的容量仍然不算特别的紧张。
当初的科研人员根据自己的想象留留足了空间。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时候,这个地址池的容量就不太够用了。
因为全世界有几十亿台手机,每个手机都要一个占用一个地址。
这些手机就能把地址池直接耗光了。
况且这个地址容量的分配是不均衡的,早期参与互联网建设的机构,直接占用了绝大部分地址段。
后发国家的互联网建设起来之后,就没有足够的地址可以用了。
不得不整出了共享的可变的IP地址,同时给末端网络增加网络层级,让一片区域内的用户变成一个大型局域网。
让几百甚至几千家用户共用一个公网地址。
当移动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物联网也开始兴起的时候,共享的IP地址也变得捉襟见肘了。
关键是因为没有固定的互联网地址,很多典型的互联网技术难以简单的应用。
固定的IP地址也成了只能租赁使用的特殊商品。
所以业内有很多人推动升级版本的IPv6,将地址容量增加到了六十四位十六进制数,实际上是128位八进制数。
理论上拥有3.4×10^38亿个网络地址。
但是IPv4持续存在了十几年,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了异常的顽固使用惯性。
同时还有既得利益者群体,特别是早期参与互联网建设拿了大量地址的机构,自己的地址数量仍然足够。
他们并不想淘汰掉简单方便的IPv4,不想为了迁就其他国家而改用IPv6。
这些地址本身也是一种利益,他们不想放弃。
同时IPv6的组织团队好大喜功,意图同时兼容IPv4地址和网卡的物理地址。
结果总共总共128位的地址,有80位都拿出来做兼容了。
大明现在从头建设自己的互联网,还有朱简烜在旁边监督和提醒,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朱简烜早就提醒过郑复光等人,让他们给网络地址露出足够的长度。
结果他们才放宽到了四组八位二进制数的级别。
如果没有朱简烜专门提醒过,工匠们自己拟定的标准可能会更低。
朱简烜听完郑复光的回答就有些无奈的明确提醒:
“这个长度还不够,地址容量还要再增加,字段长度至少再翻一倍吧。
“可以做成四组十六进制数,相当于六十四位二进制数,总共1844亿亿个地址容量。”
如果是别的人提这种要求,郑复光等工匠可能会直接无视他,觉得对方完全是在跟自己开玩笑。
三十二位二进制数,总共将近四十三亿个地址,仍然还不够?
现在还要直接加到1844亿亿个!
郑复光其实听清楚了,皇帝专门说了两个亿字,算上前面的四位数,总共是一个二十位数。
郑复光嘴唇微微哆嗦了一下,小心翼翼的试探着确认:
“陛下……您的意思是,未来我们……真的……需要一千八百亿亿个地址?臣无法想象……”
朱简烜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给郑复光和现场的工匠们描绘了未来的场景:
“你可以这样想象,未来全世界会有一百亿甚至几百亿人,每个人都有好几台计算机,甚至几百几千台计算机。
“每一台计算机都至少要有一个互联网地址,甚至可能会有多个。
“这个地址池容量,并不是给计算机的,而是给专门的网络硬件的地址,一台计算机可能会有多个网络硬件。
“一个人的名下可能拥有成百上千甚至是上万个网络硬件。
“一个人的家里面,所有的家具、电器,甚至是玩具、衣服上,可能都会有一个网络硬件。
“一个工厂里面,所有的机器、所有的工人、所有的工具,上面也都带上一个硬件。
“这样所有的物品和所有的人,都能通过网络直接连接起来,也都能通过网络直接找到,直接定位到位置。
“这样算起来的话,单纯实际需要的网络地址,都要数以万亿来计算。
“再加上额外留出的余量,以及用于特殊用途的,无法向下分发的地址,把地址长度加到六十四位二进制数是合适的。”
周围的工匠们听着朱简烜的这些描述,全都陷入了愣神深思幻想的状态。
他们努力的让自己发散思维,想象朱简烜描述的那个画面,会是怎样的一种独特景象。
关键是,要如何实现,以及能产生什么效果。
而朱简烜说了这么一段之后,似乎又想到了另外的事情,一些可以也应该提前做好安排的事情。
朱简烜给跟在身边的通政司舍人和中书舍人去打电话,把内阁的几个大学士和尚书台负责民政的尚书,以及对应部门的侍郎都叫过来。
带着科学院负责计算机、互联网的工匠们一起,就在科学院开了一个办公会议。
所有人到齐之后,朱简烜直接开腔讲话:
“我现在做一个针对未来十到二十年的办公改革计划。
“我准备在未来,将所有官方的文书传递和处理,民间的资料登记和管理等事项,都有计算机系统来处理。
“当然,现在我们的计算机不具备这个能力和条件,但要为未来做这种改造而做好相应的准备。
“所以科学院和工程院,要与对应的部门做好协调,首先完成户籍编号的分配。
“为所有的在籍人员,分配一个十二位的户籍编号,作为当事人现在的身份编号,以及未来登记各种信息的账户。
“同时将其个人名下的重要资产,比如土地、房屋、车船、飞机、工厂、商行等,做对应的编号和登记。
“这些资产编号可以占用四位,加上户籍编号总共十六位,与未来的互联网硬件编号对应。
“当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个人开放之后,他们的户籍编号就是他们的默认账号。
“与此同时,所有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公司、工厂、商行,也都要有一个统一编号。
“现在的计算机实验室内部,以及其他正在使用计算机,即将加入互联系统的机构,以及目前的政府部门机构。
“全部都要陆续完成编号登记,确保后续的应用过程中按照这个标准执行。”
朱简烜说着看向了郑复光和互联网的工匠们一眼:
“这样已安排,十六位数字似乎也不太够了,记得留好升级的规划。”
而现场的官员和工匠们都感觉惊愕和迷茫。
朱简烜说的那些规划和安排,他们倒是能够勉强听明白,关键就是编号登记方便管理。
但是关于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办公,关于个人的编号与什么账户之类的事情,还有什么互联网地址之类的事情,就是一头雾水了。
朱简烜看出了现场人员们的迷茫,就进一步提醒说:
“如果想不明白具体怎么会是,就先去做我安排的事情吧,不知道怎么做就来直接问我。”
第423章 北美的大陆的开拓情况
朱简烜在京师规划统一的基础编号系统,朱简烜的儿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训周期。
第十三、十四、十五三个皇子,也在去年底得到了新的安排,要求他们跟着前面十二个哥哥一起去美洲。
三人分别担任美洲中都太平府、东都纽约府、西都美洲府的知府,都是特殊的正四品知府。
太平府就是当初的太平卫,位于北美大河(密西西比河)与其最大支流美河(俄亥俄河)的交汇处。
纽约府就是原纽约城及周围地区,美洲府则位于朱简烜前世的西雅图和周边地区。
三个大型城市,分别位于美洲大平原中间和东西两侧海岸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