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革命 第59节

  甚至不需要彻底失陷,只要法国发起登陆战,双方在英国的海滩上交火,伦敦的金融市场就可能崩盘。

  为了所有人都不破产,英国海陆军必须将主要力量放在本土,保护所有人的核心财富。

  所以只能放弃北美,只能相信北美英军和居民的顽强意志,能够坚守家园直到欧洲战事结束了。

  而后乔治三世国王向海陆军下令,开始筹集物资执行拜伦提出的方案。

  若法国海军不来干扰,那就尝试真的登陆。

  英国人的行动瞒不过法国人,甚至是故意大张旗鼓的泄露消息给法国人。

  所以短短半个月之后,法国人就通过来自各个方面的情报,分析出了英国人现在的“战略计划”。

  路易十六和法国大臣都大吃了一惊,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英国人现在竟然还敢登陆法国?

  双方陆军的规模和战斗力到底谁强谁弱,英国人自己难道就没有一丁点概念吗?

  以至于马上就有人怀疑,英国人是不是在虚张声势。

  法国参谋们认为很有可能是虚张声势,想要钓出法国和西班牙的主力舰队。

  但是所有人都不可能去赌这个可能性的概率。

  只能一边加强英吉利海峡沿岸地区的防御,一边派海军主力出来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

  至少不让英国完全掌控制海权。

  法国和西班牙海军主力自然也就不能继续藏匿了。

  法、西联合舰队在德格拉斯的率领下驶入英吉利海峡,英国海军则在罗德尼的指挥下出击迎战。

  三国都没有向北美派遣主力舰队,三国的绝大部分战舰都在这个战场上。

  这个时代最大规模的海上决战爆发了。

  英国并不惧怕与法国和西班牙同时作战。

  以至于大规模的战斗爆发之后,法国和西班牙的主力舰队出现之后,英国的政局反而稳定了下来。

  双方舰队在英吉利海峡你来我往的鏖战了一个多星期,参与战斗的战列舰总数量超过了两百艘。

  双方陆续有总共超过五十艘各型战舰被打到直接失去维修价值。

  有超过一百五十艘战舰受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超过一百艘战舰必须尽快返回港口修理。

  这场英吉利海峡大战也直接打爆了两国的财政。

  本来双方的战争就是借钱加税维持的的,现在还要再搞钱来修理数量庞大的舰队。

  两国的国王虽然都想要吐血,但是却都没有敢退让一步。

  因为这是英吉利海峡,后面就是双方的本土,关键是双方都在准备登陆战。

  海峡两岸的阵地后面,都有数万陆军整装待发。

  双方将领期待己方海军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将对方的舰队赶出海峡,进而发起真正的登陆战。

  登陆对方的本土才是真正的致命打击。

  一旦在对方本土咬下来一块,那用来交换对手的殖民地就是要多少有多少了。

  海战最终的结果可以算是英国赢了,因为法国的队友西班牙人的战斗意志不够坚定。

  西班牙人想要保留力量,进行对直布罗陀的最终围攻。

  但是英国也没有完全获得制海权,法国的剩余舰队仍然在海峡中飘着。

  英国人仍然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再次发动一次全面进攻,才有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但就在这个时候,西历1780年2初的时候,法国人公布了一条消息。

  英国人也差不多同时通过多个渠道确认了消息:

  北美英军大本营纽约城在去年就被明美法三国联军攻陷了。

  英军总司令向明美法三国联军投降,超过两万英军和雇佣兵成了俘虏。

  英军北美舰队去年就已经战败,国王和首相为了防范法国和西班牙人登陆内陆,没有将英国主力舰队送往北美支援,所以北美的失败可以算是定局。

  首相诺斯勋爵对此早就有所预料,但是得到确切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还是几乎要崩溃了:

  “天啊,北美殖民地完了,彻底完了……”

  关键是消息传开之后,英国上下两议院也都彻底炸锅了。

  大量的议员跳出来指着首相和内阁,认为当前内阁没有能力处理北美的事情,根本就是不称职的。

  “真的失败到极点的不称职的掌舵人,他将我们的国家带到了这么危险的境界!”

  “我们的查塔姆勋爵威廉·皮特前首相阁下、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陛下,甚至是亚历山大大帝、大明永乐皇帝陛下,他们所征服和占领的土地的面积,都远不如我们这位尊贵的诺斯勋爵首相阁下失去的更多——他失去的一个大洲!”

  持续多日的骂战之后,有人提议举行一次投票。

  让所有议员通过投票来表明立场,议员们是否信任当前首相和内阁,当前的首相和内阁成员是否称职。

  最终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议员投了不信任票。

  首相诺斯勋爵本来就不想再处理北美的烂摊子了,所以投票结束后就再次向国王提交了辞呈。

  国王乔治三世现在是愤怒而又悲伤,有些崩溃的接受了诺斯勋爵的首相辞呈:

  “你不要忘记了,这是你抛弃了我,而不是我抛弃了你。”

  英国首相辞职,执政的内阁也随即解散,政府各部的部长都没了,也就是所谓的政府倒台了。

  在内阁制的国家中,内阁政府倒台不代表国家崩溃,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公务员还在。

  但在新的受信任的内阁组建起来之前,国家政治层面的混乱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72章 俄国人和法国人

  就在英国诺斯勋爵内阁倒台的时候,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忽然跳出来,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她如原有历史上那样,向欧洲的主要国家公发了一封外交照会。

  声称为了保护战时的中立国自由贸易,要求英国、法国、西班牙、大明等参战国遵守一个原则:

  中立国的船舶可以在交战国的港口和沿海自由航行,除非中立国船舶搭载了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被明确禁运的军用货物之外,交战国不得查扣中立国船舶上销售给其敌对国家的货物。

  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时在照会中声称,希望邀请其他所有中立国签订一份协议,组建武装中立同盟。

  同盟各国共同派出战舰,确保中立的自由贸易原则能够正常实施。

  这份倡议虽然是给所有国家的,虽然看上去是针对的所有参战国的,但实际上真正针对的就是英国。

  因为英国是自己单独一个阵营,另外的所有参战国家是一个阵营。

  其他参战国只需要打击英国的运输船,同时也相对比较克制。

  以前也真的只抓英国船,基本不会碰中立国的船只,去英国本土的中立商船本来就少,去美利坚的就不算英国了。

  英国却要打击其他所有参战国的运输船,而且在战争开始的时候非常的自负,几乎是无差别的打击。

  英国海军确实强大,一挑二对抗法国和西班牙的同时,也有余力打击其他国家的运输船。

  英国最初试图搞全面海上封锁,禁止欧洲其他国家对北美的输送物资,甚至考虑过主动对有输送能力的荷兰宣战。

  在原有历史上英国是真的对荷兰宣战了,在这个世界则是强行忍耐了下来。

  俄国号召中立国成立同盟,甚至要求派出军舰保护,就是为了打破英国的封锁。

  虽然在这个世界,大明正式参战之后,英国北美海军溃败之后,英国就基本放弃了北美的战局。

  英国的全面封锁策略也因为大明的加入而无法继续实施了。

  不过这不妨碍俄国用既定方案刷存在感,拿英国当靶子打来提高自己在欧洲的影响力。

  俄国这个大块头站出来喊话,其他的欧洲大小国家陆续响应。

  大家已经看出来了,这次英国已经输定了,所有看不惯英国的国家,都乐意出来跟着喊两嗓子。

  于是丹麦、瑞典首先加盟,荷兰、普鲁士、奥地利、葡萄牙等陆续加入。

  英国真的到了几乎连空气都跟他作对的程度。

  英国收到俄国消息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回应,毕竟这时候没有电报,消息传播很慢。

  但是英国政客用脚指头也能想得到,多半会有很多国家会来跟着凑这个热闹。

  这些外在威胁,让英国政坛各个派系加快了妥协速度。

  西历1780年3月底,罗金汉侯爵查尔斯·沃森·文特沃斯成为新的首相。

  新首相设立了两个新的内阁职务,分别是内务大臣和外务大臣,外务大臣就是外交大臣。

  首相任命乔治三世国王的亲信,谢尔本伯爵(威廉·佩蒂·莫里斯)为内务大臣。

  首相任命激进派议员代表(查尔斯·詹姆士·福克斯)为外务大臣。

  相当于激进派和保守派都暂时站到了一起。

  这个拼凑起来的新内阁认定,北美的局势已经无法挽回,王国的财政也无法支持继续战争。

  关键是英国的外交环境已经恶劣到了极点。

  就算是大清决定加入与英国的同盟,这场战争也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

  所以当务之急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结束战争。

  派往神洲的拜伦勋爵回归之前,暂时无法确定大清和大明对战争的态度。

  现在应该尝试先与法国和西班牙接触,并安排船队去北美主动联络大明远征军,说明希望停战和谈的意向。

  英国各个派系妥协之后,政府行政效率反而上来了,相应的事情很快就执行下去了。

  英国人的和谈意向送到法国后,法国立刻举行了一次高层内部会议。

  只有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法国枢密院首席大臣(事实上的首相)莫尔帕伯爵让·弗雷德里克·菲利波,法国的国库总管雅克·内克尔这三个人。

  路易十六现在就非常的得意:

  “英国人主动求和了,英国人已经承认他们的全面失败!我们法国即将取得胜利!”

  七十九岁的莫尔帕伯爵似乎也颇为满意:

  “截止到目前为止的战争中,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这确实是我们的胜利。”

  这下子路易十六倒是有点懵了,虽然因为英国求和而得意,但是战争打成了什么样子,路易十六还是知道的:

  “我们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了吗?”

  旁边的雅克·内克尔也不是很理解:

  “我们现在没有单独占领北美的岛屿,也没有夺回泽西岛,没有任何实际战果。”

  莫尔帕伯爵笑着说:

  “但是我们已经遏制住了英国继续扩张的势头,英国在欧洲的地位被全面打压和孤立了。

  “欧洲未来数十年的国际关系,都将建立在一份对英的停战协议上。

首节 上一节 59/5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