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娘子称我为陛下! 第13节

  还是那种带甲的精锐之师。

  那么问题来了,这支军队去哪了呢?

  怎么就神秘失踪了?

  没错,这支军队在卢恩的带领下,跑去南方打起义军了,而卢恩作为永晋帝的嫡系将领,打了,有胜仗,但没完全打过,给起义军缓冲了很长的一段发育时间。

  换句话说,就是卢恩这菜比,打优势局不会打,搁那来回刷战绩,刷战功,浪了一波又一波,给起义军在南方站稳脚跟了,后面发现对方没那么好打了,准备正儿八经弄掉起义军的时候,永晋帝给他抓回来了,不让他继续‘胡闹’了。

  可巧合的事情就在于这里。

  永晋帝在最不该驾崩的时候,驾崩了。

  最幽默的地方就在于这里。

  就是卢恩刷战功,掉了一次链子,永晋帝驾崩,也掉了一次大的。

  要知道永晋帝在位的时候,非常注重权力的控制,基本上是不给皇子们分权的。

  哪怕是太子,也没有太大的权力,跟大臣们没有直接的联系。

  永晋帝驾崩,中央军群龙无首。

  你不可能说皇帝能直接控制最基层的将士,皇帝只是命令中央军里头的将领干事,而这些将领能直接控制基层的将士。

  于是,永晋帝驾崩之后,这些将领和太子没有事先的接触,也没有很深的联系。

  太子和中央军将领之间的关系就很微妙。

  太子指挥这些中央军照旧去打宋吴,可是宋吴那会儿都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有了根据地了。

  中央军没有那种完全权威的将领指挥,根本打不过宋吴,等到太子调遣被下放的卢恩回去,中央军已经全崩掉了。

  跑的跑,散的散。

  没了中央军这股支持皇权的军队,藩镇们上的节度使自然肆无忌惮,不再听命于朝廷驱使。

  马溯安这个异族节度使,是第一个翻脸的,直接在范阳公然造反。

  其他节度使贪慕权力,还有骑墙派,自然是围观为主,看大周皇帝怎么收拾这个局面,无论大周皇帝能不能收拾,这些节度使都是受益的一方。

  自己保存实力就好。

  起义军和藩镇都公然弄出这种声势,你就算是派个稍微有点能力的皇帝,都玩不了。

  因为是真没办法,你没兵权你怎么操作啊。

  恐怖的是,这俩还算小的,等起义军和藩镇都上台瓜分大周王朝的时候,匈奴人又打过来了。

  就差一个小冰河期,给大周王朝直接打散了算了。

  楚世昭这一次模拟推演,他走了一步好棋,这一步棋就是在外放的过程中,意外平定了藩镇的问题,甚至和最强的藩镇达成了联姻关系。

  这连带着可以借助藩镇的力量,再去推起义军。

  说实话,做到这一步,楚世昭自己都觉得自己是有点超人了,可他妈的局势就是根本不让楚世昭喘口气。

  完全没有享乐的说法,刚喘一口气,这匈奴人打过来了,而且最崩盘的是,杨柱庭是楚世昭放在北方很重要的人手。

  楚世昭的势力结构是——晋阳、大同、北平。

  杨柱庭是大同派系的大哥大,他这波是一口气全送了,三万兵马连带着大同将领一锅被匈奴人送走。

  北平势力,楚世昭没有招募到可以一用的将领,以至于他现在主要仰仗的力量还是晋阳。

  最能打的岳父被派去打宋吴了。

  完了,没得选了。

  那还能有谁抗局面?

  我亲自上呗!

  【康兴六年七月,匈奴人调遣大军,他们的可汗在思考过后,决定围攻长安朝廷。】

  【康兴六年八月,群臣主张南迁,放弃河西、长安一带,朝着开封等地后撤。】

  【康兴六年九月,你深吸一口气,在朝会上亲自拔剑,将剑锋刺入大厅之中,立于群臣之前。】

  【你没有任何的言语,但是你的态度表露出了你不能后撤的决心,而你也深知,撤退只会带来更大的影响。】

  【在此时此刻,赋闲在长安的桓盛上奏一份奏疏,认为此刻局势动荡,天下臣民需要一名圣贤之君以御强敌,若是将军再不加授天子之位,那么何以聚人心。】

  【这是一份劝进的奏疏。】

  【康兴六年十月,你进位登基,十年四位天子的更替,而你已经是这十年间的第四位天子,在继位的当月,你改年号为——弘盛。】

  

  【并立刻册立自己的世子楚济民为太子。】

  【得知这一消息的李瑾,对你的立场再次提升了。】

  【同月,因为劝进而得到了机遇的桓盛,被楚世昭委以重任,而桓盛抓住时机,立刻联络凉州的节度使桓节出兵勤王。】

  【康兴六年十一月,在开封驻扎的李晟明在李凤宁的劝说下,决定将开封府内的全部人马出征长安,驰援京师。】

  【康兴六年十二月,楚世昭直接将朝野之中想要议和、投降、南迁的大臣打入死牢,使得朝廷之上,只剩下慷慨奋勇的主战派。】

  【弘盛元年一月,楚世昭给在长安的文武官员预支一年的俸粮,军人预支半年俸粮,需要自己去北平府领取。同时,其他守城工匠、皇城四门内外官军都进行赏赐,以确保长安人心稳固。】

  【弘盛元年二月,凉州节度使桓节亲自率领一万骑兵驰援长安,河南总督李晟明同样带着四万河南将士正在赶来的路上。】

  【同月,在凉州节度使桓节进入长安以后,有大臣弹劾桓盛联合桓节有不臣之心。】

  【你目视桓盛。】

  【“君若是想要二叛朝廷,天子的头颅就在这里,你可以亲自取之。”】

  【你多年南征北战的生涯,使得你的气势咄咄逼人,亦有威望之相,而桓盛坐立不安,立马跪拜。】

  【何况桓盛并不敢有异心,因为正在南征的李瑾,即将到来的李晟明,都是不容小觑的战力。】

  【弘盛元年三月,匈奴人兵发长安,楚世昭亲自带领军队与匈奴人进行战事,你御驾亲征的行为,让京城守备的士气大增,匈奴人攻克不下,只能败退。】

  【弘盛元年六月,经过三个月的鏖战,匈奴人难以啃下长安,付出了接近两万人的损失后,只能选择继续围城。】

  【弘盛元年七月,匈奴人的可汗阿史那氏骨洛久攻不下,认为大周王朝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羸弱,心生顾虑决定请和。】

  【他们邀请大周王朝新登基的天子楚世昭出城结盟,以此来探虚实。】

  【弘盛元年七月九日,楚世昭与桓盛在渭水隔河与匈奴可汗对话,怒斥对方不顾多年来与大周的盟约,袭扰大周疆域,誓要发兵攻打草原,以泄心头之恨。】

  【看到楚世昭杀气重重的模样,匈奴可汗立刻请和,愿意上供骏马,表示休战之意。】

  【大周王朝和匈奴达成了停战协议,此为——渭水之盟。】

  看到画面上匈奴人兵马的撤退,楚世昭露出咬牙切齿的样子。

  但凡老子后面没去草原揍你,都算老子是个懦手!

  杀老子的将领,抢老子的百姓,真当老子没脾气是吧!

  楚世昭这个时候体验了一把唐太宗李世民最耻辱时的感觉,这件事情实在是太窝囊了。

  但凡是个皇帝,都忍不了一点。

第20章 李瑾的托孤信

  楚世昭现在恨不得马上暴兵,立刻平推打到草原。

  但是他完全操作不动。

  第一,整个大周王朝的经济是崩溃的,在楚世昭之前,那是分别经历了三任皇帝。

  其中楚世昭的太子兄长,二皇兄都是上位被控制的傀儡,毫无局势控制力。

  而永晋帝在位期间,国库亏损更是厉害,大兴土木把经济彻底搞崩了。

  民生凋敝又是一个主导性的因素。

  第二,即便是招募了大量的士兵,楚世昭还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来武装士兵,还要进行训练,这都是需要长期备战的。

  第三,在南方建立的宋吴政权还没有灭掉,要是打不掉对方,想打草原就更是空谈了。

  【弘盛元年八月,李瑾忽染恶疾,无力再统率大军南征宋吴,在弘盛元年八月九日,李瑾因病离世,前线大军陷入混乱境地。】

  【你与李凤宁稍加商议,最终拍案决定由自己挂印亲征。】

  【在长安内的群臣纷纷上奏,认为陛下万金之体绝不容失。】

  【你态度坚决,没有回绝余地。】

  【你授于已经被册立为皇后的李凤宁监国之权,以辅佐年幼的太子楚济民治理朝政,并且让李凤宁的兄长李晟明控制长安的治安。】

  【李瑾的长子李晟明多年随你征战,侄子楚济民更是当今的太子,最重要的是李凤宁作为长姐,自小便扬威于晋阳,在李瑾死后,李晟明哪敢反对自己的长姐。】

  【他愿意听从你的指令,驻留长安。】

  楚世昭前往前线接管这支军队是必然的。

  因为讨伐宋吴是极为关键的战役,李家的二子,都是那种纯粹的战将,并非将才。

  要是让他们接管了李瑾的部队,打不下宋吴,那就又被拖住了。

  楚世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大周王朝分裂的现状,必须要再次大一统,才能让大周重新伟大起来。

  当然,楚世昭也能挖掘人才去找到一个能统领大军的将卡,可问题是,楚世昭没有这个时间不说,刚上任的将军,他有没有这个威望控制军队都是问题。

  【大帝成长计划】里的模拟推演和寻常游戏不同,它是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的,就跟现实发生的事件一样。

  士兵会不服长官,士兵饿了会反叛,战争损失单位超过两成,就会有士兵当逃兵。

  所以,你哪怕觉得一个将卡很有能力,临时派他顶上去,中间的将领也不一定会轻易听从指挥。

  李瑾是能满足所有条件的,他有威望,有能力,整个前线部队的主力也是晋阳军。

  可是,他同样犯了一个永晋帝也犯过的错。

  他病故了。

  这不是策略类游戏里的长寿设定,每个将领都能活到古稀之年,也不会出现侥幸事件,中了流矢就不会死。

  发生意外,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可能死亡。

  包括楚世昭。

  他被暗杀,被围攻,被架空权力,他也会死。

  所以当李瑾死了,要拿出一个有威望的人来统领军队,原本杨柱庭可以接替,可是他抵御匈奴人入境,直接就战死了。

  能顶上的人就没有几个了。

  这种情况怎么办,楚世昭只能选择自己上。

  他的威望是有的,统率能力也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楚世昭的能力值早早就刷了上去,还有一个【高祖遗风】的词条挂在身上。

  主要是,楚世昭这个皇位不能说是正常渠道获得的,很大程度上是有‘造反’的嫌疑。

  不管对错,不管楚世昭是不是防守反击,他作为藩王带领军队打下了长安是事实。

  这就跟朱棣的处境一样尴尬。

首节 上一节 13/15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