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刚刚取得鄱阳之战大胜的楚世昭马不停蹄地一路挥军而去。】
【开阳三年二月二十七日,王守义单骑回到苏州府,当下的苏州府被宋珣一路猛攻,回到苏州府的王守义没有太大的办法,不能抵抗宋珣的军队,不久之后,王守义再度兵败,这一次王守义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自刎而亡。】
【可宋珣刚刚打下苏州府不久,楚世昭的大军就挥之而来,所到之处,大多地方都愿意主动献降。】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楚世昭的鄱阳之战声名远播,以至于地方军队不敢与楚世昭对抗,偏偏楚世昭还是大周宗室,血脉尊贵,使得本为大周官吏的臣民自愿归顺楚世昭的号令。】
【一日破九城,可谓是千军万马避白袍!】
【开阳三年三月,楚世昭击败了宋珣带领的起义军,至此南方割据的大大小小起义军,都在楚世昭的兵锋下决定放弃抵抗。】
【开阳三年四月,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而楚世昭已打下应天府,为了安稳军心,稳固天下向周之士,于是楚世昭在应天府称帝,以此招揽有志之士。】
【楚世昭在应天府的前朝旧都即皇帝位,建元晟武,同时楚世昭为表重兴周室之意,在南方建立国家后,仍然使用“周”的国号,史称后周。】
第81章 晟武吐哺,天下归心(第二更)
【开阳三年五月,王槐见楚世昭在南方日益壮大,极为不安,不久之后,在河北境内爆发了新一轮的农民起义,从众者数万,沧州被攻下,不多时,河北被窦戾、高鹫二人拿下。】
【楚世昭派人安抚窦戾、高鹫,令他们交出兵马,回应天府领受封赏为将。】
【窦戾、高鹫原先就是受苦的百姓,他们造反也是为自己寻一条出路,虽然很早就听说了楚世昭的美名,可对于归附周室的心思并不强烈,于是在部众的提议下,拒绝了楚世昭的好意。】
【开阳三年六月,王槐想要和李瑾结为同盟,共抗南方的大敌,李瑾受国恩而得以发迹,极为拥簇正光帝,而今天下大变,李瑾固然待时而动,但还是无法坚定地选择与周室为敌,背弃旧主。】
【王槐因此破口大骂‘愚者不可与谋。’】
【开阳三年七月,楚世昭在南方不断地抑制豪强,强化皇权,同时不断地缓和士大夫和百姓、及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积极推行圣君贤相的治国之道。】
【对那些愿意归顺于他的大周旧吏,或者是割据一方的军阀,甚至是造反起事的逆贼,楚世昭基本都采取优容的政策。】
【出于《治安疏》和长期积累的声望美誉,楚世昭很快就让整个南方归复。】
【史书将这一段时期的人心变化,又尊称为——‘晟武吐哺,天下归心。’】
【开阳三年八月,楚世昭积极推动南方的百姓恢复生产,让他们优先满足自己的生活,为了让北方落难的百姓归心,他沿途设立‘义舍’,凡是从北方逃难来寻求庇护的百姓,都可以在楚世昭建设的义舍中得以果腹,再继续赶路南下找到生路。】
【一时之间,举家离开战乱的北方,渡江来到南方的百姓就有数万家。】
【开阳三年九月,楚世昭为了迎接这批百姓渡江南下,亲自率领军队夹道迎接,护送百姓能够在‘义舍’内取食,不少人因此而感动。】
【楚世昭以‘治安疏’闻名,他安民渡江,路放义舍的行为,其仁义之举更是让大量的北方人口朝着南方移动。】
【开阳三年十月,楚世昭坐镇南方,而北方的民心几乎大多倾向于他,大量的百姓思怀周室,痛恨乱世。】
【同月,窦戾和高鹫与王槐的军队发生了激烈的战事,二人失守沧州,不得不丢弃沧州亡命一时。】
【窦戾和高鹫不知道该投奔谁,窦戾认为先前楚世昭派遣人马诏安他们,眼下可以去南方寻求庇护,而高鹫则觉得窦戾不可理喻。】
【“你我二人,造的是周室的反,起义谋事,要推倒的是大周江山,先前已受礼遇,却拒绝了他,那楚世昭势必恼羞成怒,你我再过去,那不是反受其辱吗?”】
【“难道你想听到他嘲笑你我二人落得如此境地的话语吗?”】
【“更何况,先前我们归顺他,是有地盘人马作为资本的,而现在我们二人既没有地盘也没有人手,过去,就是将自己的身家性命送在别人的手上。”】
【“与其投靠一个我们已经得罪过的人,不如另择明主。”】
【高鹫二话不说,就率着所剩不多的部队决定投靠与王槐不和的李瑾。】
【而窦戾被说动了,打算跟着高鹫一同过去,这个时候,窦戾麾下,一个名为郭忧的寒门士人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将军且慢,如今投靠晟武帝,才是最适合的时候。”郭忧无比从容地说道:“那高鹫心胸狭隘,只知道眼前小利,却不知大局,错失了荣华富贵,他也不自知。”】
【窦戾极为意外,因为他认为高鹫说的是对的,如今既没有地盘也没有人马,再去投靠已经招揽他们一遍的晟武皇帝,这难道不是自取其辱吗?】
【“你我在沧州,已经久闻晟武皇帝的美名,其人重仁义,守信用,这才让天下英雄归心。”】
【“将军先前拒绝了晟武皇帝的招揽,是因为麾下部众过万,又有沧州作为立身之本,您不愿意归顺,而今,将军既无人马也无立身之本,再去归顺晟武皇帝,这晟武皇帝接纳了您,岂不是更能证明他求贤若渴,广纳天下之士,仁义无双的品德吗?”】
【“兵马,地盘,这可以是投名状,但是,接纳贤才的名声,同样也能是投名状,甚至比这二者更为重要啊!”】
【开阳三年十一月,在郭忧的劝说下,窦戾带着数百人的亲军朝着南方而去,决定投靠晟武皇帝。】
【楚世昭欣然接纳了窦戾,出城百里相迎,这让窦戾受宠若惊,悔恨于他先前的作为。】
【他愿意率领一支新建之军,为楚世昭做先登之士。】
【而郭忧同样入府,为楚世昭出谋划策。】
【开阳三年十二月,文俞和郭忧相见,两人之间却心生间隙,政见不合,文俞此人方正,擅用阳谋,喜爱攻心,而郭忧兵行险招,常常用诡谲角度判断局势,从奇特的角度破局,在文俞看来,行事要么过于狠毒,要么过于刁钻,这样出谋划策的手法,不利于楚世昭的声誉,定要连累楚世昭的统治。】
【所以文俞常常劝说楚世昭,可以听郭忧的意见却不能采纳。】
【开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两人同时劝说楚世昭向天下人下发敕令,在明年更改年号为晟武,要求治下的百姓都要用这样的年号,以证明自己的统治正统。】
【于是,南方正式启用了楚世昭的年号。】
【晟武元年一月,高鹫在投靠了李瑾后,他极力劝说李瑾攻打王槐,不可再做自守之举,如果一心只想在晋阳自守,王槐为了统一北方,那么迟早会攻打李瑾所在的晋阳。】
【李瑾犹豫不决的态度,让高鹫坦言道:“当年长安之乱的时候,公先后顾虑晋阳有失,担忧匈奴和王槐会突然袭击您,所以没有及时出力截断马溯安的叛军,您的判断固然没有错误,可是对于周室而言,您已经失职,并没有忠于天子。”】
【李凤宁对高鹫这样的小人颇为反感,尤其是高鹫故意利用言辞的陷阱,想要迫使自己的阿父背上恶名,这是她断然不能接受的。】
【“开阳帝刚愎自用,他的朝廷极力想要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而我父既要面对匈奴侵扰的压力,还要担心叛臣的背弃,倘若出兵截断马溯安的叛军,匈奴人攻下晋阳,这岂不是让这些蛮夷有入主中原之危?”】
【“何况王槐也是狼子野心之辈,要是我父全力迎击马溯安,王槐趁虚而入,天下不就更加动乱了吗?”】
【“只要开阳帝拖足了时间,马溯安之危弹指可灭。”】
【“到时候,我父手握晋阳,还有力挽周室的可能性。”】
【“忠于社稷,而不忠于一个无能的天子,莫非就不是忠臣了吗?”】
李凤宁知道楚世昭的死讯时,几乎全程都没有进行什么操作,都在想着查清楚当年的那桩案子。
现在得知了楚世昭的消息,她就不可能让自己的阿父被这些人进献‘谗言’。
如今只需要顶住压力,等待楚世昭打过来的时候,她再劝说自己阿父举起匡扶周室的大旗,顺势并入。
要是楚世昭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李凤宁顺势劝导阿父,再提出两家结姻之事,一来一回,既把李家卖了一个好身价,还让自己成功出嫁。
此刻的李凤宁早就把争强好斗的心思抛之脑后了。
现在已经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了。
最起码她俩得先成亲啊!
不然楚世昭又给其他女人拐跑了,那该怎么办?!
另一侧。
桓奕看着坐拥十万雄兵的凉州。
段琦、皇甫坚都已经被桓氏高度捆绑,被桓奕一顿操作,处于同一个政治体系,极难分割。
这让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我凉州养得那么肥。
她桓奕此刻也在等楚世昭开价了。
不过,桓奕现在也后怕的很。
任谁也想不到,永晋帝还没有驾崩呢,天下局势就已经乱到一个皇子领着钦差的身份南下,都能出现这种险些被烧死的情况。
第82章 携民渡江!奉家父之命,长姐之请,前来为明公开路!(第三更)
【晟武元年二月,楚世昭在取得了鄱阳之战的胜利后,基本控制了整个南方,他没有急于向着北方进发,而是不断整合现有的力量,治理民生,复苏经济。】
【在镇压并收编歙州、濠州、寿州、庐州、六安州以内的全部起义军后,势力大增,基本建立了新周的政权,定都于应天府。】
【晟武元年七月,楚世昭以窦戾、杨方为将,督守荆州一线,以抗周蜀,而楚世昭则是决定亲自出抚河北。】
【晟武二年三月,楚世昭带领自己的部众北渡黄河,帝慰河北州郡。】
【文俞见状,立刻随军劝说楚世昭道:“陛下身贵而位重,亲率军队镇慰河北,若有差失,好不容易幽而复明的基业,岂不成泡影?”】
【“以各部将军征讨北方,远胜于陛下亲征。”】
【楚世昭断然拒绝道:“前周覆灭的缘故,就在于天子离百姓太远,而离奸佞太近,我父崩殂,朝政无纲,莫非是一日所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国之将灭也非一日之忧。”】
【“身为君王,我不敢作为表率亲征叛乱的地方,安抚这些积怨的百姓,那么还有谁愿意相信我呢?”】
【晟武二年四月,文俞不再相劝,而楚世昭一路行军北上,此正逢王槐作乱河北的时候,因为久经战事,河北大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楚世昭所到之处,大多都是荒城,这让他动容落泪吗,夜里军帐,枕席间往往有泪痕。】
【郭忧见到楚世昭竟然为了那些落难的黔首百姓而落泪,心中反而更加确信楚世昭就是他应当辅佐的明公。】
【晟武二年五月,王槐拥立周蜀皇帝楚宣宏为正统皇帝,矢口否认楚世昭在应天府建立的后周朝廷。】
【而见到河北因为饥荒而失去繁荣的王槐认为占领河北没有太大的必要,于是掠夺了很多人口带了回去,同时将那些态度强硬,不愿意离开的尽数杀死,只留下了老弱病残。】
【晟武二年六月,楚世昭在河北不得不停下,以安抚当地的百姓,甚至拿出随军的粮食来照顾这些颠沛流离的百姓,一些人觉得楚世昭的做法简直是‘妇人之仁’。】
【这些老弱病残大多不能为他们的军队提供什么帮助,而楚世昭却要挤出军粮来照顾这些百姓,这会严重地损耗北上的时间,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楚世昭却认为取得一个地方,而不能得到地方百姓的认可,就算是打了下来,那迟早也会失去,何况他们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抚慰河北,占领河北,哪怕眼下的河北民生凋敝,只要停下继续前进的步伐,先行治理地方,让百姓有了缓和的余地,那就是正确的道路。】
【晟武二年七月,王槐与在青州割据的阎明同盟,决定发动对楚世昭这支北伐军的突然袭击。】
【阎明,青州人士,在各地大乱的时候,豪强出身后随军入伍,平定了青州的起义军,他本为青州节度使赵政己的部将,但是在前周覆灭后,阎明多次劝说赵政己在青州割据,扩张地盘,未果后,举旗和青州很多士族、豪强结盟,最终弑杀了赵政己,自领青州节度使的位置。】
【面对王槐的联手请求,阎明没有拒绝,此二人都心藏想法,不想让楚世昭光复周室。】
【一时间,本想安定河北,徐徐图之的楚世昭遭到两边的夹击,双方几乎都派出了自己最为精锐的部队,这让本就破败的河北又遭战火,楚世昭的处境颇为艰难,由于先前接济百姓的缘故,粮草匮乏,不能久战,这样的局势下,楚世昭甚至有了离开河北的心思。】
【而河北仅剩下来的百姓大多不希望楚世昭就这么离开,可是也不愿意楚世昭被王槐和阎明这两个背叛朝廷的叛臣在这里留下命来。】
【不少尚有余力的百姓自发地开始抵抗王槐和阎明派遣出来的叛军,明明这些百姓没有充足的战斗力,很多都是三四十的年长老夫,甚至有瘸着腿的军户老兵,他们凭借着矮墙和一些已经破败的危城,利用一些简单的武器和地形进行最强硬的反抗。】
【楚世昭深感燕赵之地多义士,看着这些已经忘记自身生命,也要抵抗叛军的百姓,他难以忍受自己就这样抛弃他们的行为,决定带着河北的老人、妇孺渡过漳河。】
【被王槐接连屠戮、掠夺的河北百姓大多害怕他,也自发地愿意跟着楚世昭离开河北。】
【而那些滞留在河北,也要为楚世昭拖延时间,流尽血液的河北义士,正是楚世昭先前‘散粮’的仁义之举,所获得的报答。】
【楚世昭携民渡河,名满天下,可是这样的做法,让王槐认定了自己反而有机会一举克敌,不断地调遣军队追逐楚世昭的步伐。】
【在河边的楚世昭,看着百姓们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号泣而行,两岸哭声不绝,同样是悲恸不已。】
【“若上天能再假我十年,使南方安稳,军容有素,必能使山河归复,诛杀这些逆臣。”】
【“何至于让河北的百姓为我一人遭此大难!”】
【就在这时,一支高举着‘李’字旗帜的骑兵,从远端出现,只见一青年掠过杀出,一身豪气道:“末将李晟明,奉家父之命,长姐之请,前来为明公开路。”】
【“再给些许时间,我晋阳大军即可赶到。”】
【话音落下,李晟明骑着骏马,跑到楚世昭的身前,翻身下马,他跪拜在地,又轻轻抬头,小心翼翼地打量着楚世昭的仪容。】
【“久闻明公大名,今日一见,风采远胜我想。”】
【恭喜你触发了高祖之风的效果。】
【你携民渡河的做法,成功地引起了李晟明的关注。】
【“还请明公带着这些百姓离开,这里,就由末将来为明公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