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1002节

  此物是军中研制,你来看看,工部督造,造价几何?”

  朱元璋见太子还在大殿中转悠,不由得脸色一黑:

  “太子,都这般年纪了还贪玩!”

  太子朱标笑呵呵地将自行车骑了过来,看得出来,他也很开心。

  朱元璋见状,脸色也缓和下来,嘴角微微勾起,瞥了他一眼。

  太子下来后,秦逵趴在上面仔细钻研,不停地打量,

  他发现,自行车上的诸多零部件并没有什么新奇,只是组装的结构很是奇特。

  他很快便得出结论,沉声道:

  “陛下,这辆自行车造价不菲,大概要那么几两银子,

  但若是工部来造,可能用不了一两。”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看来那小子并没有说谎,此物的确不贵,百姓也能用得起。”

  朱元璋脸庞上的刚毅线条柔和了一些,看向秦逵,问道:

  “手推车一事还在争执不休?”

  “回禀陛下,衙门内一众大人各执一词,还没有分出高下。”

  见他如此诚实,朱元璋嗤笑一声:

  “你呢,认为该如何?”

  “陛下,臣是工部尚书,自然希望工坊由工部修建。”

  朱元璋听后诧异地看了一眼秦逵,迈步走向一旁的方桌,坐了下来,拿起茶杯一饮而尽。

  “你就不怕被工坊拖累?”

  秦逵面露恭敬:

  “回禀陛下,就算是工坊纷乱复杂,也比任由那些商贾肆意妄为得好。

  商贾逐利,力夫是商贾在用,若手推车也由商贾来造。

  恐怕.手推车会出现在大江南北,

  而他们的工坊也会雇用最少的伙计,来干最多的活。

  百姓的生计非但不会缓解,反而会加重,

  而且手推车所产生的诸多银子,也不会落到百姓手中。

  到了那时岳州之事重演,近在眼前。”

  朱元璋点了点头:

  “商者无国,若是任由他们胡作非为,这大明天下非乱了套不可。

  朕打算,二者一并交由工部督造,统一开设工坊。

  先用在军中,流入民间的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

  就算是要变,也要慢慢来,就从应天开始。”

  秦逵动作一顿,迅速在心中权衡利弊:

  “是,陛下。”

  话音落下,秦逵眼中闪过一丝狠辣,微微抿了抿嘴唇。

  既然宫中已经下了旨意,那对于衙门中的诸多反对声音,也要有一个结果,不能再这么乱下去。

  这时,一旁的太子朱标问道:

  “秦尚书,此事若衙门中人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之,可以告知都察院詹大人。”

  此话一出,秦逵只觉得浑身轻巧。

  有了宫中撑腰后,对于衙门中的一些反对之人,他现在有了十足的把握。

  秦逵躬身:“多谢太子殿下,但臣以为,既然是工部之事,那就让工部自己来处置,相信一些大人也是识大体的。”

  太子朱标知道,衙门内部的事若是主官无法压制,寻求外部力量帮助,纵使解决了事端,也会威信大减。

  想到这,他说道:

  “秦大人放手施为吧,不论如何,事情一定要做好,宫中只看结果。”

  “是,还请太子殿下放心。”

  这时,朱元璋淡淡开口:

  “秦逵啊,朕记得你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

  “回禀陛下,臣是洪武十八年乙丑科进士二甲第十二名。”

  朱元璋点了点头,胡子微微翘了翘:

  “国子监出身?哪的人?”

  秦逵面露恭敬,胡子微微颤动:

  “回禀陛下,臣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出身农户,

  洪武六年得陛下恩典,广招天下学子,得以进入国子监研习,苦心钻研学问十余年,终有所成。”

  “你在都察院之时,做事雷厉风行,清理囚徒,宽严得宜,

  旁人不敢去干的事你去干,旁人嫌麻烦的事你也去干,是个好官。

  你可知朕为何将你调入工部?又将你提拔。”

  朱元璋声音平淡,秦逵面露严峻,

  一旁的太子脸色也板了起来,一脸凝重。

  “回禀陛下,臣不知。”

  此言乃秦逵真心实意,他在工部郎中之位做了许多年,督造了诸多工事。

  去年工部侍郎陈广松犯事,他被升任工部右侍郎,这已经是喜出望外的喜事了。

  但没承想,不到一年,

  他又被提拔为工部尚书,这不是官升一级,而是至少五级。

  寻常的右侍郎想要升任左侍郎已经是大费周章,

  而左侍郎与尚书看似只需要迈过从二品正二品两个台阶,

  但想要登上这一步,至少要辗转反侧三到四个衙门,耗费将近十年,才有可能迈出正二品这一步,

  大多是在任上致仕,能踏出者寥寥无几。

  而他,省去了十年工夫,也省去了在各部中腾挪所耗费的心神,

  以右侍郎登正二品之阶,如今朝野上下所有人都在说他攀附权势。

  但只有他自己清楚,升职一事,

  他自己也是糊里糊涂,不明所以,莫名其妙就升了。

  秦逵想了许久,朱元璋也迟迟未开口,他便再次躬身:

  “陛下,臣百思不得其解,还请陛下解惑。”

  朱元璋轻笑一声,将身体靠在椅背上,看着秦逵:

  “你是穷苦出身,国子监也有很多穷苦出身的读书人,

  他们中有人考了举人,有人中了进士,有人恩荫了官职,

  但也有人忘了自己的出身,也有人背弃了课业上所说的为国为民。

  你,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当年你操持更改匠籍一事,做得很好,

  如今京中的工匠都念你的好,朕也如此。”

  如此,秦逵猛地抬起头来,恍然大悟,陷入了回忆。

  洪武十九年四月,朝廷招募四方工匠来京城打造军械,为二十年征讨纳哈出做准备。

  那时他上疏朝廷,建议按距离京城的远近确定工匠赴京轮班的班次,

  置籍并签订契约,等工匠赴工部报到后,其家人可免徭役。

  此法后来得到实施,也被写入了大明律,定为法令。

  自此之后,匠人再也不用整年都待在京城,

  只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来到京城做工,其余时间可以在家乡衙门做工。

  还因能免除摇椅,工匠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对于此事,秦逵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一件事,

  甚至比洪武二十年修建的古帝王庙还要好。

  想到这,秦逵终于知道自己为何升官。

  他嘴唇翕动,并拢的手掌有了些许颤抖,声音也有些哽咽:

  “陛下,臣是读书人,也是匠人,深知工匠乃天下之基。

  故元尚且能善待工匠,我大明更应如此。”

  “说得好!这大明天下官员茫茫多,但能善待百姓者,寥寥无几。

  你做了该做的事,朕也应有所嘉奖。

  提拔你,朕是想告诉你,告诉如你这等为民做事的天下官员,

  你们做的事,朝廷看得到,也不会亏待你们,

  该升的升,该赏的赏。”

  朱元璋猛地站了起来,大手一挥,

  一股雄浑的气势轰然喷涌,他目光锐利,看向秦逵:

  “现如今你为六部堂官,朕希望你勿忘初心,一心为民。

  工坊的事你要办得稳妥。

  对于明面上、暗中捣鬼的一些人,你也不用担心。

  朕给你找了一个帮手,若是衙门中有人阳奉阴违,打着为民请愿的名头祸害百姓,让他出面,狠狠地打!”

  秦逵原本感动得痛哭流涕,

  但听到此言,他眼中闪过一丝茫然,狠狠地?打?

首节 上一节 1002/10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