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丫头,你瞧,那苏哲竟也在此,似乎还在等候琏二兄弟呢。”李纨轻声对凤姐说道,眼神中既有对苏哲频繁出入贾家的惊讶,也有对他逐渐融入这个圈子的认可。
近段时间以来,苏哲的身影频繁出现在贾家,不仅让众人对他从陌生变得熟悉,更让李纨心中生出了几分思量。
她心中暗自盘算,自家的贾兰已年满六岁,按常理说,这个年纪在书香门第中早已开始启蒙教育。
然而,贾家似乎对子弟的教育并不如外界那般重视,宝玉便是最好的例子,七八岁才开始接触蒙学,且学习态度散漫,导致塾师们纷纷离去,至今已十岁有余,学业却未见长进。
反观苏哲,年少时期在辽东书院深造,直接就进去童生,若不是家里面出现变故,得个秀才也是轻而易举,这让她不禁为贾兰的未来感到忧虑。
若是在金陵老家,她或许还能依靠父亲的学识为贾兰启蒙,但如今身在京都,选择一位良师成了当务之急。
她期盼着新的一年里,公公能更加重视宝玉及族中学子的教育问题,聘请一位德才兼备的塾师,将族学办得有声有色。
这样一来,不仅宝玉能有所长进,自家兰哥儿也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
若真有那么一天,兰哥儿能学有所成,我定要设法让他进入那儒道书院深造,李纨心中暗自思量,目光又不由自主地落在了正与贾琏及另外两人谈笑风生的苏哲身上。
他背负双手,气度不凡,言谈间透露出的从容与智慧,让李纨不禁对他多了几分敬意与期待。
“这事儿还真是出人意料,”王熙凤的声音打断了李纨的思绪,她手里拿着一条猩红的汗巾子轻轻摇晃,妖娆丰腴的身姿随着步伐摇曳生姿。
“本来说好是咱们姐妹几个来太清宫上香祈福,谁曾想我家那位突然说苏哲约他今日同游太清宫,还有些事情要谈。
既然如此,咱们就各玩各的,互不干涉,也省得麻烦。”
王熙凤的话语中带着几分爽朗与随意,仿佛对这样的安排并无丝毫不满。
她拉着李纨的手,笑着催促道:“走吧,咱们别管他们大男人之间的事了,好好享受咱们的时光,去求个平安符,也顺便逛逛这太清宫的美景。”
苏哲的目光随着那群妇人的背影缓缓移入太清宫内,直到她们的身影完全消失。
他才收回视线,转向贾琏,语气中带着几分熟稔与直接:“琏二哥,既然大家都是熟人,咱们也就不必多礼了。
咱们边走边谈,再详细商议。”
贾琏闻言,心中虽有几分好奇,但见苏哲神色郑重,便也按捺下性子,准备聆听。
此时,他尚未知晓苏哲即将提及的具体事宜,只是隐约感觉到这将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
随着苏哲缓缓道来建陵一事的细节,贾琏的脸色逐渐由疑惑转为震惊,继而转变为难以置信的狂喜。
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等修建皇陵的盛事,竟然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要知道,修陵不仅是国家大事,更是权贵们争相抢夺的肥差,即便是不能直接参与其中,能够在旁协助,分一杯羹,也足以让人心满意足了。
“这……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贾琏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他紧紧握住苏哲的手,仿佛生怕这份突如其来的好运会突然溜走。
“苏兄,你可一定要带我一起啊!这等机会,我贾琏岂能错过?”
苏哲想要挖凤姐墙角先得让她死心,如原著里面那般。
也不知道为什么凤姐儿没有对卫凤彩出手,不过并不重要,一个男人怎么变坏?让他有钱试一试!
贾琏心中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自己囊中羞涩,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把握机会。
他清楚家中公中的银子虽由凤姐儿掌管,但那双眼睛紧盯着每一分进出,即便是临时借用一二百两银子也需得费上一番周折,更别提更大的数目了。
因此,当这样一个赚取银子的绝佳机会摆在眼前时,他怎能不欣喜若狂?
当然贾琏并非鲁莽之人,短暂的狂喜过后,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仔细询问起关于建陵一事的详细情况。
他明白,这等大事绝非一家两户所能独揽,必然是众多势力争相角逐的盛宴。
自己这一方,或许只能算是众多“猪”中的一只,在争抢的过程中能分到一勺羹便已是不易。
但即便如此,贾琏也深知这其中的利益之丰厚,足以让他心动不已。
他开始盘算起如何在这场盛宴中分得一杯羹,如何运用自己的手段,将这个机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
苏哲也清楚皇陵建设的规模之大,耗资之巨,即便是先期营建,也绝非小数,动辄数十万两银子,自己从公公那边知道消息也是皇上授意的。
虽然可能在上层人那边不是什么秘密,但是现在很显然贾家根本一点都不知道。
贾琏显然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需要在外经营的大营生,那份兴奋与激动溢于言表。
“琏二哥,此事非同小可,不仅规模庞大,而且涉及诸多打点、联络乃至垫资的情形。
因此,你确实需要先与二嫂子商议一番,确保家中资金能够周转得开。”
苏哲语重心长地说道,他清楚王熙凤的精明与强势,也了解贾琏在家庭中的处境。
“你说得对,此事我必须与凤姐儿好好商量。”贾琏点头应道,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起如何向王熙凤说明此事,如何说服她支持自己的决定。
他明白这项营生虽然风险不小,但一旦成功,回报也将是极为丰厚的。
“不过,琏二哥,你也得有个心理准备。”苏哲继续说道。
“这项营生需要的先期投入不少,少说也得数万两银子。
因此,在与二嫂子商议时,务必把情况说清楚,让她明白其中的利害得失。”
苏哲自然明白贾琏的处境,他笑着打趣道:“琏二哥,这其中的赚头可是不小,你得好好和二嫂子说道说道,让她也高兴高兴。”
贾琏闻言,脸上闪过一丝尴尬和羞恼,但随即又释然了。
毕竟,王熙凤管家是府中皆知的事情,要想动用公中的银子,自然得经过她的同意。
贾琏走了两步,又突然倒回来,把苏哲拉到一边,小声说道:“苏哥儿,不如你和我一起去见二嫂子,你的话她可能更相信。”
苏哲原本正琢磨着如何与小丫头们搭上线,没想到贾琏竟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心中暗自觉得时机来得正好。
然而,苏哲却故作推辞道:“琏二哥,还是你去说吧,小弟我在一旁帮着解释一下就行了。”
他清楚自己作为外人的身份,直接出面可能不太合适,但由贾琏主导,自己从旁辅助,既显得尊重王熙凤,又能确保事情顺利进行。
苏哲与贾琏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向其他人打了个招呼,示意他们稍等片刻,自己与贾琏有要事需与王熙凤商议。
贾琏虽感尴尬,但想到即将到手的银子,那点不自在也就烟消云散了。
王熙凤一直留意着这边的动静,见贾琏与苏哲分开众人朝自己走来,心中已猜到了几分。
她故意放慢了脚步,与一群妇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听清他们的对话。
当一行人行至玉皇殿边时,妇人们纷纷停下脚步,目光好奇地望向走来的两人。
苏哲与众人早已熟络,见面便一一行礼问好。
在众人之中,他却发现了一位未曾谋面的女子。
正当他心中疑惑时,王熙凤及时开口介绍道:“这是东府蓉哥儿的媳妇秦氏,苏小郎君怕是还没见过吧?”
苏哲心中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便是《红楼梦》中那位神秘莫测、引发无数聚麀之诮的秦可卿。
他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好奇,因此在行礼时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只见秦可卿身姿曼妙,宛如十六七岁的少女,丝毫看不出已为人妇的痕迹。
他暗自揣测,前年她嫁入贾家,至今也不过半年有余,想来与贾蓉年龄相仿,正是青春年华。
秦可卿身着一袭淡黄色织锦长裙,外罩一件当下富贵人家颇为流行的紫红羽纱面灰狐裘披风,既素雅又不失贵气。
她动作轻盈,婀娜娉婷地行了个礼,细声细气地唤了一声“叔叔”,那声音温婉动听,却让苏哲心头莫名一颤,仿佛被什么轻轻触碰了一下。
但面部却是因为有帷帽纱帘遮掩,倒是看不清楚。
在场的其他人,无论是俏寡妇李纨、平儿,还是年幼的惜春,都是苏哲的熟人。
他们相互间简单地行礼后,便没有再多言。
而二姑娘贾迎春、三姑娘贾探春,以及林丫头林黛玉,更是与苏哲熟得不能再熟,彼此间只需一个眼神便能心领神会。
贾琏对王熙凤使了个眼色,示意有正事要谈。
王熙凤立刻心领神会,知道现在不是闲聊的时候。
她迅速将这一行人托付给了李纨,并简单交代了几句,让李纨带着一众婆子仆妇和姑娘们先行进入玉皇殿烧香祈福。
而自己则与平儿留在了外面,准备与贾琏和苏哲商议要事。
林黛玉见苏哲来了,心中自然是欣喜万分,她本希望能借此机会与苏哲多聊几句。
然而,眼下的情形却不容她多留。
尽管她满心的不舍与幽怨,但也只能被探春和迎春拉着,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太清殿。
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苏哲的依恋与不舍,仿佛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却又只能化作无声的叹息。
紫鹃悄悄留在了殿外,目光远远地落在苏哲与贾琏夫妇三人身上,她心中暗自揣测着即将展开的对话。
而贾琏则直接了当地将皇陵建设这一大营生和盘托出,没有丝毫的遮掩。
王熙凤闻言,脸颊不禁滚烫起来,心中如同小鹿乱撞,那份激动与兴奋简直难以言表。
她嫁入贾家已有数年,起初因着身份与资历,自然轮不到她插手家中事务。
直到前两年,家中姑姑身体有恙,她才有机会在老祖宗的准许下接管了财权。
然而,这一接手,她才惊觉荣国府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已是一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
每年府中上下的开支庞大,但收入却日渐减少,令她倍感压力。
贾府上下两位老爷的俸禄微薄,根本无法支撑这个庞大的家族。
除了京都城和金陵城内的几处铺子经营着绸缎庄、布庄、米铺以及一个油铺外,便只有关外、金陵和京都城外的一些庄子还能带来些微的收入。
这些庄子虽能缓解一部分经济压力,但终究只是杯水车薪。
王熙凤深知,真正能为贾府带来稳定收入的,不过是那几处铺子和关外的庄子。
而金陵与京都的庄子,虽能勉强维持府中一千多人的日常吃穿用度,但在遇到特殊日子或紧急情况时,那点微薄的进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每当这时,贾府便不得不采取“挖生肉”的办法,即动用储备或变卖家产来填补亏空。
近年来,王熙凤作为管家,愈发感受到贾府经济状况的日益严峻。
她心中发慌,担心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曾私下询问过自家姑母,也就是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年复一年的艰难与无奈。
王夫人也告诉她,贾府历来都是这么过来的,每当年关将近,家中便会出现银钱短缺的情况。
这时,便只能忍痛割爱,将家中一些值钱但暂时用不上的老物件拿去抵押或变卖,以解燃眉之急。
第121章 权利是男人最好的春药
王熙凤在管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贾府经济上的诸多困境。
她尝试通过一些营生来增加收入,比如放债,但这需要大本钱,而且风险极高。
一旦遇到那些无赖之徒,不仅收不回利息,连本金都可能打水漂,让人有苦说不出,只能自认倒霉。
她又考虑过干些无本钱的营生,比如替人消灾解难的讼狱之事。
但这种营生无异于刀口舔血,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火烧身,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而且,这样的机会也极为难得,一年到头也碰不上几次。
在这样的情形下,王熙凤不禁感叹贾家虽然与王家齐名,同为金陵城中的显赫家族,但实际上两家的经济实力却相差甚远。
她回想起每年年关时,自家叔叔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而相比之下,荣宁二府虽然也看似热闹,但那不过是自家人在自娱自乐罢了。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她深感痛心与无奈,仿佛有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两家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