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 第261节

  自然也跟着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

  便是新夏上下不同族属的问题。

  孔雀王朝的兴起,

  对新夏来说,是很不利的。

  因为这个国家是身毒人建立的,对那些蛮夷天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而新夏跟孔雀王朝的征战,也是有胜有败,没办法全然将之压制。

  其次,

  又有文化上的冲击。

  新夏立国于外域,不可能不采取一些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的政策。

  起初,

  新夏的君臣们是希望效仿诸夏先祖,特别是姜齐那样:

  先巩固统治,然后再不忘初心的,推广诸夏的典章制度。

  但姜齐等立足于戎山狄海之间的诸侯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在漫长的时间中,蛮夷的力量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

  而当诸夏君子们淬炼好手中刀剑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便已经注定——

  不服从,

  就去死!

  但身毒那边却不一样。

  谁能想到一向“谁来都能打服,谁来都能做主”的身毒人中,会出现两代雄主,缔造了一个孔雀之国呢?

  新夏与之角力,结果不相上下,自然没办法在话语权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根据往来两地的商人说,如今新夏国中,正有从孔雀国那边传来的佛教兴起。

  甚至还有一些通过商路传来西域,吸引了许多人去信奉。

  不过,

  信什么都是次要的。

  新夏的诸夏种子已经遍地开花,而以诸夏骨子里的传统,让君子们天生就很务实。

  有用就信,

  没用就不信!

  反正祖先的地位,永远也比神要高出一截。

  真正让新夏爆炸到瘫痪,失去对外交流能力的,,

  是其“尚贤”之制。

  建国之初,国小民乏,尚贤推举,自然没有问题。

  但时至今日,新夏已然壮大,“推举民选”便有些跟不上时代了。

  燕国的子之之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新夏后面的几个君主想要集权,想要传之子孙,独霸社稷宗庙。

  但新夏的臣子却不愿意失去角逐君位的机会。

  内乱因此爆发。

  这些年来,也只有逐利的商人,不顾烽火战斗,坚持往来于两夏之间了。

  何博对此,也觉得有些遗憾,担忧新夏的事情。

  但国家的兴衰治乱,本就有其规律,并不是他能阻止的。

  新夏作为诸夏文明延伸到外域的分支,能够坚持到现在才爆发第一次大乱斗,已经很好了。

  而百年治理,

  根基已经牢固,

  新夏接下来的命运,顶多是“改朝换代”罢了。

  并不会像更西边的那些文明一样,一亡永亡。

  毕竟比起西边许多民族来,诸夏君子们可太擅长“种地”了。

  在如何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让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的更加长久,吸取更多养分长的更加壮大这个问题上,诸夏已然遥遥领先于天下各族。

  ……

  “列祖列宗在上!”

  “我决不做背城逃亡的苟且之人!”

  新夏,

  面对国家前所未有的混乱时刻,拥有第一代君主血脉的赵氏子孙站了出来。

  那位英武果决的年轻人拔出自己的宝剑,向祖先宣告誓言,然后率领自己的卫士,向着围在城外的敌人发起了进攻。

  在艰难的作战之后,

  敌人退去,

  他取得了胜利。

  而在同一时间,

  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君主,一手将国家带上巅峰的阿育王,也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他最终没有完成父祖的愿望,击败那个可恶的新夏。

  而他晚年所崇敬的信仰,也让这个凭借武力建立的国家,变得温顺柔和起来。

  僧侣们为这位王者的离去,不断念诵着经文,祈祷他可以前往极乐世界,沐浴佛陀的荣光。

  至于未来这个国家会如何,已经占据了大量土地和财富的僧侣们并不关注。

  不久后,

  站立在咸阳城中的秦王也摁住自己随身的太阿之剑。

  他伸出手,号令起秦国的虎狼之师,决心在历代祖先修筑好的道路上,走出更远的一步。

  “此战!”

  “灭韩!”

  一阵狂风吹起秦军的旗帜,吹得他们携带的甲兵发出声响。

  无数的秦人也大喊起来:

  “风——”

  “风!”

  他们高唱着《秦风》,走出了函谷关。

  而何博把自己泡在盐泽里,眯着眼睛,静静感受自己被腌入味的过程。

  多方齐动,

  让水豚的耳朵也忍不住摆了一下。

  一头野骆驼被这从未见过的奇怪动物吸引了过去,舔起了何博露出水面的脑袋。

  它舔了两口,然后忍不住呲起了大牙:

  嗯,

  的确咸!

第222章 韩非

  “伐韩,不……不可!”

  当大风吹出函谷关,吹向三晋大地之时,

  出身公族的韩非忍不住了。

  在此之前,

  他已经来到秦国,为得就是说服秦国不要伐韩。

  山东诸侯之中,韩国最是弱小。

  因此很多人心里都清楚:

  一旦秦国掀起一统天下的战争,韩国必然首当其冲!

  韩王也为之日日忧虑,甚至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可以保全社稷。

  韩国上下,不敢跟秦国争斗,所以时常以柔软侍之,割地让城于秦。

  然而今日割一城,明日割十城,终不得一夕安寝。

  韩国的城邑,也不是无穷无尽的。

  于是,

  韩国又派了著名的工匠郑国去秦国,让他帮助秦国兴修水利——

  非是助力,而是企图利用此事,来消耗秦国的精力和财富,疲弱秦国。

  但韩国却未曾料到,

  郑国其人虽然接受了“间谍”的任命,却是个老实本分的。

  他在兴修水利一事上,并没有胡来,而是认真考察了秦国的水土,最后修成郑国渠。

  其西引泾水东注洛水,跨三百余里,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使得关中成为沃野,越发富强。

  秦国经历了十年的艰辛之后,收获了足够的回报。

  等到郑国的身份暴露之后,秦王也没有将之诛杀,而是继续重用他,让他主持秦国的水工之事。

  郑国因此感动万分,彻底放弃了韩人的身份,融入秦国之中。

  这让韩非觉得十分不妙。

  因为赦免郑国这件事,展示了秦王的胸襟气度。

  韩非由此断定: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君主。

  他一定会在祖先的基础上,实现更多成就!

  韩国要危险了!

首节 上一节 261/3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