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以本号领军的,各有部曲、校尉。
但随着黄巾起义,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逐渐加大。
故而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其官职。
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像建忠将军张绣、殄寇将军孙策、伏波将军夏侯惇都是杂号将军,秩两千石。
杂号将军之下就是将军部曲,各部校尉、都尉和中郎将等等。
像张绣麾下的魏延、太史慈、赵云等人皆是校尉,高顺则是中郎将。
如今刘协要拜张绣为骠骑将军,一方面相当于让他承袭了叔父张济曾经的官职,另一方面则是给了他如三公一样开府辟召掾属的权力。
至于扬州牧,虽然跟一众杂号将军一般秩二千石,却是实权在握的封疆大吏,掌一州之军政大权,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刘协的安排,其他人自然是没有异议,但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位于百官首位的曹操。
众所周知,曹操跟张绣有仇。
建安二年的淯水之战,曹操率十五万大军亲征南阳。
结果在宛城被张绣以少胜多,长子曹昂重伤,侄子曹安民生死,麾下三员大将皆被生擒。
夏侯惇被关了整整一年才被曹操用钱粮换了回来,至于剩下的两人到现在也不知道是降了还是死了。
建安四年也就是今年的汝水之战,汝南郡南部九县又被划出汝南,新立弋阳一郡。
虽然明面上说的是为了表彰张绣在徐州之战时的贡献,但后来人们回过味来,都明白这根本就是曹操又一次败了张绣。
只是不像淯水之战败得那么难看罢了。
几个月前,曹操安排刘备率大军南征袁术,如今又被张绣提前截了胡,这种行径同样也是让曹操脸上无光。
所以一旦有了机会,便是再次掀起跟张绣的战斗也不奇怪。
然而,张绣打败了袁术却没有把传国玉玺据为己有,而是选择把它上交给国家。
不得不说,这个举动实在太聪明了!
要知道袁术之所以敢称帝,除了地盘大、粮草多、实力强之外,从孙策那里得到传国玉玺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如今张绣把传国玉玺送给天子,在表明他绝无二心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其他人对他的警惕,为他一举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感。
还玺于朝,无论如何都有大功于社稷,不赏绝对说不过去。
但怎么赏、赏什么却是可以商量的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曹操睁大了眯眯眼,缓缓开口道,“臣以为,国家此举不妥。”
众人闻言尽皆哗然。
这么不给面子?
骠骑将军、宣威侯的封赏可是刘协主动提出来的,你就算不同意,完全可以委婉的表示此事先放一放,等私下里再说。
就这样在文武百官面前干脆利落的拒绝,让天子颜面何在?
刘协脸色自然不好看,心中暗道,“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如今竟连对有功之臣的封赏都要插手?”
但表面上还是强自镇定,开口问道:“司空有话,但说无妨。”
曹操点了点头,迈步缓缓而出,上下打量着诸葛亮。
诸葛亮亦是毫不退缩的与之对视。
两个在历史上都被人以“丞相”之名代称的人就这样静静的对视,皆是一言不发。
片刻之后,终是曹操率先开口。
但他的话却让满朝文武大吃一惊。
第218章 两位谋臣
“卿虽年未弱冠,然才华横溢,深得吾心,故吾今欲用汝军中谋士,君意下如何?”
曹操这句话一说,满朝文武皆是大吃一惊。
这是公然挖张绣的墙脚啊!
“贼子敢尔!”
原本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赵云闻言,双目寒光一闪,当即向前迈出一步。
上朝是不允许携带武器的。
即便如此,赤手空拳的赵云只是向前迈出了一步,附近几人便感觉一股威压扑面而来。
曹操首当其冲,自然感受最深。
他当初在汝南的时候就已经亲眼见过赵云的勇猛,但直到此时此刻,他却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张绣这位师弟的利害。
因为直面赵云的他几乎都要喘不过气来。
曹操毫不怀疑,此时的赵云若想杀死自己,简直如同探囊取物。
但他同样也知道,赵云是绝对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自己出手。
这时负责礼仪的官员立刻开口呵斥:“赵云,汝殿前失仪!还不速速退下!”
诸葛亮也伸手拉了赵云一把。
赵云回过头来,看到诸葛亮的眼神,便重新退到诸葛亮身旁。
但一双眼睛却依旧牢牢盯着曹操。
诸葛亮则是缓缓开口,“亮多谢司空厚爱,不知司空可否听我一言?”
曹操有些意外,看了眼前的少年一眼,好奇地问道:“请讲。”
只听诸葛亮一字一句地说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曹公虽贵为司空,却为乱世奸雄,实非亮之明主。”
曹操顿时就不说话了。
诸葛亮明摆着是说他不如张绣。
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张绣的评价却是“一时之雄,虽乱世可安”。
毫无疑问,如今当属乱世。
两人的境界自是高下立判。
“好胆量!”
曹操不怒反笑,“汝年纪轻轻,不知世道险恶,就不怕吾杀了你吗?”
听到曹操在朝堂之下公然威胁要杀人,众人虽然愤怒,却也无可奈何。
因为如今的诸葛亮只是一介平民。
曹操位列当朝三公,开口威胁一个平民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是被张绣派来送传国玉玺的使者,换个场合就算把人杀了都没事。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
诸葛亮盯着曹操,哂然一笑,“……名可垂于竹帛也。”
浑然没有把曹操的威胁放在心上。
诸葛亮的这副姿态让曹操再一次感慨起他的胆量。
曹操原本就不是真的想挖张绣墙脚。
毕竟此时诸葛亮的才华并没有展现出来。
或者说,他展现出来的才华没有引起曹操足够的重视。
曹操之所以会这么说,纯粹只是为了恶心张绣罢了。
如今见诸葛亮并不买账,他便转向刘协,给出了自己拒绝给张绣拜将封侯的理由:
“张绣打败袁术,夺回传国玉玺,有功于社稷。
然其却不能擒获袁术,便是未尽全功。
假以时日,此贼北上投奔袁绍,若二人协力,恐成心腹大患。
是以国家赏赐过重,某以为不妥。”
众人一听便皱起了眉头。
曹操这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
如今的袁术已经是丧家之犬,地盘丢了,玉玺没了,就算真的跑了恐怕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再追随他。
再说张绣的战报里只说袁术失踪,搞不好在大战中被杀了也有可能。
所以袁术的下落已经难以再影响大局。
但曹操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
主要是如今虽然已是群雄并起的局势,但袁术却是唯一一个僭称帝号的人。
如果让他就这样公然在外晃来晃去,的确有损朝廷那本来就不多的颜面。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应该做何表态。
此时孔融勇敢地站了出来,当众反驳道:
“曹公所言差矣!
袁绍与袁术虽为兄弟,却非一路之人。
绍乃朝廷亲封大将军,若袁术当真投之,朝廷亦可令其交出袁术。
至于寿春大战,张绣以少胜多,又夺回传国玉玺,已是不易,又岂能因此削减奖赏?”
不少人听到孔融这话暗暗点头。
曹操刚刚只是起了个头,此时自然不会继续亲自下场跟孔融争辩,自有荀彧出列:
“此举并非削减奖赏,赏罚原本便理应分明,有功当赏,有过当罚。”
孔融冷笑一声:“难道在尚书令看来,张将军大败袁术,夺回传国玉玺反倒是有过了?”
荀彧心平气和:“败袁术,夺玉玺为功,跑了袁术是为过。”
孔融怒道:“你这是强词夺理!”
荀彧笑道:“彧这是以理服人。”
“呵呵,若论以理服人,何人比我更懂?”
“事实胜于雄辩。”
眼见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且有越争越凶之势,曹操终于说话了,并且一开口就是一锤定音之势:
“朝堂之上如此争执不休,成何体统,此事容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