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下张绣,有何贵干? 第486节

  从幼年登基到成年以后被迫娶了曹操的女儿,还禅位给比他小六岁的曹丕为止,他这一生始终都在他人的控制之下。

  唯一一次想要反抗,结果还搭上了自己的老婆和还没有出世的孩子。

  可以说是相当悲剧了。

  穿越到这个世界以后,张绣对于他的印象并没有改变。

  毕竟他的所作所为跟自己了解的那个历史上的汉献帝并无区别。

  当然,献帝是谥号,现在还不能这样称呼。

  不过想想看,和刘协同岁的诸葛亮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了曹家三代人外加一个司马懿。

  反观刘协,身为刘邦、刘彻、刘秀这样的人的后代,的确是有些给祖宗丢脸了。

  没错,汉孝献帝刘协跟诸葛亮同岁。

  两人不但是在同一年出生,还是在同一年逝世。

  刘协是在四月,诸葛亮是在八月。

  这也算是一个巧合了。

  不过当张绣亲眼见到刘协以后,他就明白自己以前错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张绣看到刘协双眼的那一刻,他就知道站在自己面前这个名义上的天下之主并不是懦弱的人。

  他的眼睛里有光。

  “咳咳……”

  就在这时,吴匡突然咳嗽了两声。

  张绣这才反应过来,自己一直这样盯着皇帝是不礼貌的。

  不过身为一个来自现代的穿越者,藐视皇权那属于常规操作。

  每当想起这件事情,张绣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段话:

  辛亥革命虽然不够彻底,果实也被袁大头篡夺了,但它却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自那以后,中国就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凡是想要复辟封建帝制的行为,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刚刚见面的时候,张绣故意用很夸张的动作要行礼,其实就是猜到刘协不会让他拜下来。

  等到刘协喊停的时候,他自然就顺势停止了动作。

  当然,入乡随俗,公众场合倒也罢了,在这种私下见面的时候还是能省则省吧。

  因为接下来要谈的内容属于高度机密,所以屋内便只有张绣、刘协、吴匡三人。

  典韦和胡车儿则是守在门外,不让任何人靠近。

  礼毕之后,汉帝刘协赐坐,率先开口对张绣说道:

  “兴平二年,李傕、郭汜交兵,令叔父自陕来和解二人。

  朕思旧京,因遣使郭请傕求东归,十反乃许。

  夜到霸陵,从者皆饥,令叔依各人官职大小,给予饮食,此情朕至今尤记之。”

  张绣看刘协一副怀念往事的模样,不由暗暗好笑。

  张济当初的确是劝和了李傕跟郭汜没错,也的确是在护送刘协返回洛阳的过程中照顾了他。

  然而在这之前,张济作为董卓的部将,他还跟李傕、郭汜一起按照贾诩的建议兵犯长安,引发大乱。

  说他们是整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也不为过。

  只不过这件事情到底不免光彩,此刻两人都很有默契的没有再提起它。

  刘协开了个好头,气氛也渐渐融洽起来。

  “今日朕虽是初次与宣威侯相见,却是一见如故,当真投缘!”

  张绣闻言心中一动。

  “其实绣与国家并非初次见面。”

  “哦?”

  刘协闻言不禁一怔,奇道,“朕以前竟还曾与宣威侯见过?”

  张绣叹了口气,缓缓说道:“国家方才说到兴平二年之事……绣昔日便在叔父麾下。”

  刘协恍然大悟,“原来宣威侯那时便已从军。”

  “正是如此。”张绣点了点头,如是说道。

  其实这一段经历跟现在的张绣无关,那都是原身的经历了。

  那时的张绣学艺有成,刚刚下山,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原本以为凭着自己的一身武艺可以一展所长,不曾想刚一入伍就碰了一鼻子灰。

  当时的情况是,李傕和郭汜原本就因为争权夺利矛盾重重。

  正好李傕部将杨奉就想谋害李傕,结果事情败露,杨奉引兵叛逃投郭汜,于是李傕的势力稍稍衰弱。

  就在这个时候,得到消息的张济作为第三方从陕县来劝和调停,刘协也派使者来劝说。

  此时张济的想法把刘协暂时安置在弘农,刘协本人也想回归洛阳,结果请求了十次李傕才允许。

  后来李傕、郭汜在刘协和张济的调停下准备议和。

  原本是打算交换双手儿子做为人质的,然而李傕的妻子十分爱护自己的儿子李式,不愿交换,所以这事没能谈成。

  后来李傕退了一步,答应各自交换女儿做人质,双方和解。

  事情到这一步,其实跟张绣依旧没什么关系,或者说是关系不大。

  然而在双方交换了女儿作为人质以后双方尤嫌不够,又提出用李傕的从弟和张济的从子、郭汜从弟为质。

  张绣:━━∑( ̄□ ̄*|||━━

  当时的张济和张绣心里都是MMP,但为了大业只能这样。

  在这件事情之后不久,张济就被拜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假节,如同三公一样开府辟召掾属,并回到陕县。

  张绣也跟着沾了光,升为建忠将军。

  所以作为人质的张绣在那个时候的确是跟刘协打过照面。

  听张绣说完这一段往事,刘协不免有些尴尬。

  他是真不知道这件事情。

  他只记得李、郭交兵,张济调停,却不知道这件事情还有这样复杂的经过。

  当然了这也不怪他。

  刘协终究不是刘邦,当时的情况也实在是有些混乱。

  只想着返回洛阳的他心里一团乱麻,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尽了全力,哪里还有心思关注这些?

  原本想着没有说出张济跟李傕、郭汜一起犯长安的事情就是为了避免尴尬,没想到最终还是尴尬了。

  他正准备说点什么,却听张绣笑道,“只是多年未见,国家风采依旧,依旧令人心折不已。”

  这句话一说出口,气氛顿时再度变得融洽起来。

  双方又聊了一阵,话题便渐渐转到了正题上。

  “朕闻曹操已返邺,宣威侯,此事你怎么看?”

  张绣闻言不由目露古怪之色,心说你这是抢我台词啊!

  也就是今天自己没有带着怀英一起来,否则肯定抢在你头里说这句话。

  不过听到刘协说起曹操已经返邺的事情,张绣也不禁有些感慨。

  过去的一年,也就是建安十二年,是在自己休养生息了整整五年以后的关键之年,是自己准备启用庞统三分天下之计的开局之年,是自己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的承上启下之年。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情。

  从年初袁绍暴毙,之后一系列的事情就接踵而至,让人有些应接不暇。

  特别是最后这几个月。

  曹操在破邺城、斩袁谭、赶吕布以后,为了追击袁熙和袁尚,北征乌桓。

  张绣不愿帮助异族——哪怕是间接帮助,所以让他顺利完成了这个成就。

  不过袁绍的外甥高干却没有张绣这样的觉悟。

  眼看曹操北征,后方兵力空虚,就准备举兵叛曹。

  这件事情原本就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也提前做好了安排。

  在这期间还有一个小插曲。

  因为幽州吕布反叛的那件事情,导致原本妥善的安排出现了意外。

  这样一来,高干已经没有办法像之前说的那样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他在动手之前,按照惯例询问了仲长统的意见。

  仲长统并不赞同高干在这个时候起兵叛曹。

  计划归计划,可当事实发生了巨变的情况下还要死板的按照原计划行事就不行了。

  然而高干自视甚高,却并没有采纳仲长统的意见。

  仲长统也是个倔脾气,眼见高干不肯听他的意见,只对高干留下一句话以后就飘然离去。

  “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事实证明,仲长统才能虽然不及诸葛亮、沮授,但对于高干的评价却是一针见血。

  高干没有听从仲长统的意见,最终还是起兵反叛。

  他先是出奇不意地擒拿了上党太守,举兵拒守壶关口。

  另一方面,又暗中亲领一队人马,攻打自以为兵力空虚的邺城。

  不曾想此时的防守邺城的人是荀彧。

第484章 各方反应

  众所周知,高干和荀彧的段位差距极大,中间至少差了三四个袁绍。

  所以尽管高干想要明守壶关,暗抢邺城,然而他的行动却被留守荀彧的早早识破,最终以失败告终。

  与此同时,刚刚收拾了乌桓势力的曹操得到消息,立刻命徐晃和于禁率军先行一步,前往征讨高干。

  这两个人高干连一个都打不过,更不用说此时二人齐至了。

  结果高干被打的连连败退,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关键时刻,诸葛亮安排的赵云和黄忠及时率部赶到。

  徐晃和于禁对付高干手拿把攥,但遇上赵云和黄忠立刻就不行了。

首节 上一节 486/8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