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看了他一眼,“此话怎讲?”
一旁的荀攸见状,连忙给自己的叔叔使眼色,让他不要乱说话。
生怕荀彧一个不小心,就把张绣给惹恼了。
再怎么说,张绣也是他的救命恩人,就算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等到事后私下再说。
说到底,主要还是在曹操那里吃了大亏,有了前车之鉴。
不过,同样跟荀攸一起投靠过来的郭嘉却是丝毫都不担心。
因为荀攸在投降张绣以后并没有跟着张绣,他是最近这段时间才跟荀彧一起被张绣召唤过来的。
郭嘉虽然是跟荀攸同一时刻投降,却是在第一时间就跟着张绣一同入川,参与了包括平西川、征汉中、伐陇右在内的全部战斗。
所以他对张绣的了解要比荀攸更加深入。
自然知道张绣肯定不会因为这种事情责罚荀彧。
相反,张绣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件事情,还真是要想集思广益,听听其他人的意见建议。
不知道荀彧是跟郭嘉一样了解张绣的为人,还是没有把荀攸的警告放在心上。
总之,在听到张绣的话后,他便将自己的想法直截了当说了出来:
“自赤壁之战后,大王数年来便一直在与曹操交战。
现今大王既得西川、汉中,又新得陇右,故彧以为如今当休养生息,加以休整,不可轻启战端。”
可以说,荀彧的说辞代表了大部分人的看法。
从赤壁之战开始,张绣其实一直都在做一件事情——跟曹操抢时间。
赤壁之战还没有开打,张绣就已经提前安排了赵云、诸葛亮、吴匡入蜀,提前为拿下西川做准备。
赤壁之战刚一结束,孙策还在整理战后收获,张绣就已经率领大军入川。
正是由于赵云和诸葛亮的前期工作扎实,所以张绣才能兵不血刃拿下西川,取得了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
比起历史上的刘备拿下西川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堪称梦幻开局。
就在包括曹操在内的所有人以为张绣刚刚拿下西川,应该要好好休整一番的时候。
张绣二话不说再度发力,挥师北上,发兵汉中。
这一次倒是一场硬仗。
为此张绣还特意说动了马超、韩遂反西凉,还专门安排了甘宁这一路人马在荆州策应。
最终自然是顺利拿下汉中,由于张鲁在打到关键时刻投降,这就又给张绣节省出了时间。
随后张绣梅开二度,在曹操再一次以为自己得到汉中就会到此为止的时候,使出一招声东击西,绕道祁山,拿下陇右。
每一次在曹操以为自己应该走累了、歇歇脚的时候,张绣都是会跳出来毫不留情打脸。
这当然不能说曹操无能。
事实上,就正常情况而言,除了出兵西川那次之外,打汉中和打陇右在当时而言都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如今再复盘,西川、东川、陇右虽然是都打下来了,但是过程却是一次比一次艰辛,一次比一次凶险。
每一次,张绣都是在赌。
一旦胜利,回报丰厚。
一旦失败……
不好意思,张绣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不可能失败!
反正就这三次的结果来看,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次都走在了曹操的前边。
常言道,事不过三。
所以张绣打算再赌一次。
现在的他,赌得起。
顺便一提,如今诸葛亮留在陇右,统筹收复凉州事宜。
所以益州这边的内政便由荀彧主抓——他和荀攸这一对叔侄也是这一次被张绣专门调过来的。
荀彧从许都假死脱身,被荀谌救出来以后,只在荆州逗留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主要就是因为荆州作为张绣的出生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如今早已经走上正轨。
所以那里并不需要太强力的人才,有个普通程度的壮汉按部就班负责就可以。
就连原本在荆州的庞统和徐庶,也被张绣安排去了刚刚收复的扬州和交州。
只因扬州和交州的情况跟荆州不同。
孙策虽然归降,但是他的施政理念到底跟张绣不一样。
特别是交州。
名义上虽然一直归汉王朝管理,但其实已经跟自立王国的辽东没什么区别了。
张绣自然不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为汉土。
交州在孙策手里是什么样他不管,如今既然到了张绣手里,那就要彻彻底底让它为自己所有。
张绣可不会忘记,这片区域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可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了。
在这个时期虽然受限于生产力,还达不到这种地步,但是却可以早早着手开发。
综上而言,想要把江东融入到张绣统治区域的大盘子,还真是需要庞统和徐庶这样的人来主持才行。
否则派个其他人过去,别说镇不住以张昭为首的那群人,想要彻底控制交州也不现实。
在张绣的构想中,既然自己已经跟曹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那么下一步就可以从东线和西线同时出兵,对付曹魏势力了。
所以庞统和徐庶二人这次过去不但要搞好内政,同样也要做好随时打仗的准备。
对此两人自然是求之不得。
庞、徐二人原本就是张绣指定的四大军师。
结果这几年天天都窝在大后方搞后勤内政,再没上过战场。
这军师的头衔都有些名不副实了。
毕竟他们可不像贾诩,成天就想着给张绣找老婆。
庞统和徐庶不用留在荆州,荀彧和荀攸这样人才的放在那里同样也是太过浪费。
正好诸葛亮如今去了陇右地区,张绣干脆就直接把荀彧和荀攸一起调了过来。
书归正传。
张绣收回已经飘远的思绪,听到荀彧不赞同自己出兵,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顺着荀彧的话继续往下说:
“文若之言,只怕是你们大多数人的想法。”
张绣的话说的很直白,“只不过你们没有说出来罢了。”
他说着目光便从众人身上一一扫过,直接开始点名:
“奉孝,你怎么看?”
第638章 来者不善啊——你才是来者
郭嘉被张绣点名,略一思索便开口道:“嘉以为……文若所言甚是。”
之前已经说过,因为跟着张绣参与了东西二川和北伐之战,所以在相对较晚跟随张绣的那一批人中,郭嘉还是比较了解张绣的。
所以此刻听张绣问起,也是没有犹豫,实打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宜再与曹魏开战原因有三:
天子刚刚册封大王,便是为调停我与操之争端,大王如今再战,不免拂了天子颜面,此其一也。
去岁北伐我等虽胜,但损失亦是不少,此时再战,兵马粮草尚未准备充分,此其二也。
如今大王新得江东,兼之凉州未平,强要出征,后方不稳,此其三也。”
郭嘉一番话下来,从各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对此时不宜出兵的理由进行了分析,可以说是非常全面了。
只是听到郭嘉这么说,张绣不免有些意外。
如果是诸葛亮这么说,他倒也不会觉得奇怪。
毕竟诸葛亮的特点就是一个稳字。
可连鬼才郭嘉都不赞同出兵,这就有些古怪了。
要知道就在去年的北伐之战,还是郭嘉提议来一场子午谷奇袭之战。
如今连他都转了性子,难道说真是自己太急了?
想到这里,张绣又朝其他人望去。
作为子午谷奇袭之计的实践者,法正与张绣目光甫一接触,便开口道:
“文若、奉孝皆为老成持重之言,大王还请三思。”
张绣绕道陇右,兵出祁山都打完了,走斜谷的赵云也完成了疑兵的使命,惟独他们这一路人马连子午谷都没能穿过去。
路太难了!
所以法正也觉得应该再稳一手。
此时荀攸也回过味来,看清了形势,知道张绣并不是曹操那种人,于是连忙站出来给自己的叔叔撑场子:
“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大王倘要用兵,便是再三斟酌,亦不为过。”
不过他到底还是谨慎一些,所以虽然是要摆明立场,却也只说了一句正确的废话。
看到几个核心谋士都不赞同自己再度出兵,张绣眉头微皱。
眼前这一幕总有一种让自己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他又转向一众武将:“你们呢,也觉得不应该现在出兵?”
赵云自然最清楚张绣的心思。
所以看到这种情况的他正要开口,却不料竟是有人比他更快一步。
“打与不打,全在大王一念!
超只知道,吾乃大王手中之枪!
大王指向哪里,吾便刺向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