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悍臣 第159节

  待到宋煊去东京考试,陶宏很是期待自己也能衣锦还乡,叫他们好好瞧瞧。

  他们看不起的小乞丐如今有多么的风光!

  清早起来。

  宋煊洗漱完毕,同张方平一同上学。

  住在应天书院的学子们起的很早,毕竟夏天天亮的早,正好可以趁着天亮多读会书,温习功课。

  尽管宿舍门窗都开着,可是睡在大通铺上真的挺热的。

  包拯也早早的起来,他倒是与石阶分到一个班级了。

  此时正在树荫下拿着书本背诵用功。

  “包兄。”

  宋煊打了个招呼笑呵呵的道:“你还是这么爱早起学习。”

  包拯脸上带着笑意:“早上脑子清醒,更加容易记住,这么多年四书五经虽然我早就通通背过了,但过一段时间便会记不清楚。”

  宋煊忘记了那个叫遗忘曲线的是怎么解释这种事。

  “此事正常,真以为谁都跟方平一样过目不忘啊?”

  宋煊笑嘻嘻的道:“吃过了吗?”

  不等包拯回答,就把肉包子递给他:“早上不吃饭的话,过了辰时后,肚子里会把你的隔夜屎吸过来的。”

  包拯嘴角一撇。

  不知道宋煊都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歪曲理论。

  想想这番话都不可能是真的!

  不过是宋煊为了把饭给自己的一番说辞罢了。

  包拯自是多谢宋煊的美意。

  毕竟人家是特意从校外给他带的。

  不少学子都是早起熬些粥拿着饼子来果腹,然后一直挺到申时再吃剩饭,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当然这是大部分学子的日常写照,还有不少学子自是不差这么一口吃食,吃上三顿饭。

  宋煊一瞧包拯这副模样,便知道他是不信自己这番理论的。

  “哎,包兄,你别不相信俺,你知道的,俺还是懂些医术的。”

  “否则本地的王神医也不会邀请俺有时间去跟他探讨理论?”

  “十二郎尽管接着吹嘘。”包拯咬着肉包子道:“你真以为我不认识王修永?”

第143章 等俺当官了

  王修永也是走读的,没有在书院住宿,此时还没有来。

  宋煊哈哈一笑,懒得反驳。

  各自告别前往自己的教室。

  屋子里传出嘈杂的声音,学子们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籍。

  甲班嘛,属于是班主任王洙大胆施教的一个班级,大家进度都不相同。

  他根据各个考生的试卷,都分门别类的做出了学习计划的进度,并不是如同牧羊一般大波赶。

  宋煊打眼一瞧,许多人都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加强记忆。

  科举考试。

  卷卷卷。

  一天从睁眼开始就要卷起来!

  宋煊同祝玉道谢后,便坐在自己的凳子上,从里面掏出一本论语来增强记忆。

  班主任王洙在教室里瞥了几眼,然后把手里的两本书交给宋煊。

  宋煊结过一瞧,是西昆酬唱集。

  “这里面共有二百四十八首诗,我打听过了,你在家乡的私塾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种西昆体。”

  王洙瞥了宋煊一眼:“你且把这上下两册抄写一遍,然后再还给我,下册在张方平那里。”

  宋煊连忙道谢。

  他确实是对宋初流行的西昆体并不是很了解,因为没学过。

  北宋初年一直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体。

  所以十几年前,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聚集在皇帝藏书的秘阁,编纂书籍,在闲暇之余写的唱酬诗汇聚成册,轰动一时。

  此后学子们纷纷效仿,直接影响了科举考试的诗赋评分标准。

  因为他们看不上白体诗(唐白居易、宋王禹偁)的浅切,又看不上晚唐体(唐贾岛、姚合,宋林逋)的枯寂,故而杨亿等人摆出西昆体诗人的宗法李商隐,兼学唐彦谦。

  总归是给他们的体系找到了跟脚。

  如此一来,再加上同科举挂上钩,西昆体风靡数十年。

  由于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

  因此他们的词少有现实内容,多为酬唱之作。

  另外,西昆诗人只是一味模拟,缺乏真情实感。

  刻板地搬用李商隐的诗题、典故、词藻,所以被嘲为把李商隐“挦”得“衣服败敝”,更被复古派的石介视为“怪”现象加以攻击。

  其后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的诗风,西昆体乃告衰歇,被剔除科举外。

  但现在你要是想要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较高的成绩,就必须学习这种作诗的笔法。

  谁让这帮话语权重的人,位居高位呢?

  他们这些上层阶级所追求的诗赋,你们这帮后来者想要混进上流社会,就必须得学习这个当作敲门砖。

  否则大家宴饮的时候,诗兴大发,你连他们的格式都不懂,如何能混进这个圈层阶级?

  说白了,这个就是偏贵族文学。

  不会因为杨亿出身加之为官清廉,就把他创作出的诗词剥离开这个贵族文学的范围。

  宋煊手里拿着这本诗集后,便是直接把原本的书籍放起来了,掀开便是无聊的序。

  杨亿说他们写诗的目的是“在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磋”,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写的诗。

  这位逝去的文学大家倒是实诚。

  光是这么一段自我评价,宋煊觉得其题材范围必然是比较狭隘的,直接掠过。

  然后看目录,大抵是分为三类。

  一是借古喻今的怀古脉史诗;二是描摹物态的咏物诗;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生活内容的闲适诗。

  宋煊心中有了判断,继续翻页,开头便是杨亿这位大家的诗词。

  祝玉倒是没想到宋煊没接触过杨亿大家的诗词,故而用余光瞥了他一眼。

  他瞧见宋煊细细品读后,便立即翻页。

  祝玉眼里露出疑惑之色,但并没有出言制止,而是继续看自己的内容。

  宋煊快速翻阅这本册子。

  里面的诗词,多是辞藻华丽,大量摭拾典故和前人的佳词妙语。

  “娘的,等俺当官了,非得改革科举考试!”

  宋煊心里默默的记了一笔,学这种玩意能有什么用呢?

  宋煊所想的也是许多学子所想的。

  但真正做了此事的,也就是范仲淹以及张方平少数人。

  “懂了。”

  宋煊当即明白苏轼在科举考试当中编纂自创的典故,这帮考官没有看出来了的故事了。

  如今北宋时期个人的信息搜集并不强,没有什么度娘以及AI之类的作为辅助。

  许多人都是靠着家中藏书,或者借阅他人藏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但是从古至今流传的典故,并没有总结成册,故而就算是欧阳修那样的大儒,也有没听过的典故实属正常。

  待到宋煊再次发出声音后,祝玉忍不住瞥过去,他发现宋煊翻书翻的很快。

  但是祝玉一想到宋煊年纪轻轻就能做出能让柳永称赞的词来,他善于此道,看书看的快也实属正常。

  待到早读时间过去,王洙并没有说要一起讲大课之类的。

  方才光是早读的时间,他就把整个教室都转过来了。

  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缺点,直接把相应的改进办法说了,准备过一个月后再看成果如何。

  现在王洙拿着戒尺,主要是盯一盯是否有懈怠之意。

  读书这个事情,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你光是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行,必须得勤学苦练,方能把那些先贤的话以及各种典故记载心中,到时候在考场上方能融会贯通。

  王洙就是这么过来的,此时对于科举考试越发的有心得。

  更何况他这个是甲班,许多人都是有基础的,无需像其他班级一样,主打一个查漏补缺,争取在科举考试当中取得好成绩。

  当他绕了好几圈后,张方平已经老老实实的在抄写,而宋煊依旧在看书。

  如此慢的进度,让他止住脚步:“怎么?”

  宋煊抬起头见老师过来:“俺先看一看,心里有个大概的印象,再抄写便能记忆更深。”

  王洙颔首,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同。

  有的人必须得在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情况下,才能学的进去。

  他在应天书院这几年,也见识过不少另类的学子。

  诸如宋煊这样安安静静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的天才,还是少的。

  晏殊找他聊过,范仲淹也找他聊过。

  故而王洙这个新科进士对宋煊还是有些了解的,被家里耽误的神童。

  若是家里父母能够知晓一些事,兴许他早就被送到东京参加神童试了,而不是还在这里备战科举考试。

  几年前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还是竞争压力更小一些。

  如今要参加考试的学子,至少在数量上翻了一倍。

  王洙觉得通过科举考试只会越来越难,因为全家供应一个读书人的例子也越来越多。

  谁都想要通过家里出一个进士,从而改变家族的实力。

首节 上一节 159/30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