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有问题,不在其他,只在吏治。
所以后来他上位内阁首辅,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
高拱认定,只要解决了吏治问题,就能禁绝贪腐,就能让朝廷钱粮增多,就能让天下太平。
一位次辅,一位辅臣,先后发言。
陪站在现场的袁炜,却是坐蜡了。
他的官场仕途,是从翰林院开始的,然后从礼部尚升入内阁的。
想了一下。
袁炜这才先是看了严绍庭一眼,面露抱歉。
随后低声开口道:“陛下,祖宗成法,轻易不可改。”
说完之后,袁炜就将脑袋深埋胸口。
这事就不是自己能参与的啊。
皇帝刚刚还不如说一句,内阁和严润物留下,袁炜出去。
自己待在这里,现在不就是活受罪嘛!
而帷幔后的嘉靖,依旧没有出声。
严嵩眉头皱紧。
盐政如何,这件事情大孙子可没有和自己说啊。
这小子,平日里有些想法,直接圣前奏对也就罢了。
这等干系祖宗成法的事情,竟然也不跟自己说。
严嵩心中有些纷乱,最终只能开口道:“陛下,徐阁老说严绍庭是要改制,但刚刚严绍庭却只是提到盐政余盐一事,尚未明说究竟要如何办,不如让他说完再议?
若当真是有改制一说,则不可轻言。若只是于盐政余盐一事上,有所新策,用以弥补盐政积弊,提振盐课岁入,陛下和内阁觉得可行便行之,若不可行便废之。”
老严头现在心中那是一团乱了。
但到底是在内阁首辅位子上待了几十年的人,看似一番和嘉靖的奏对,却又是在提醒大孙子。
不要提改制!
只说新策!
嘉靖现在也很头等。
所为祖宗成法的强大,他当年可是亲身经历过一遍的。
但若是严绍庭提到的余盐一事,真的能为朝廷带来更多的盐课岁入呢?
刚有这个念头,嘉靖便在心中连连摇头。
这不是钱粮的问题了。
可是他又想到严绍庭今年给朝廷弄来了数百万两银子,以及定下以后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千万两收入的良策。
嘉靖此刻心中便犹如多了一只猫,正在不停地挠着他的心。
“严阁老所言极是。”
又是这一句,所有人都极为熟悉的言论。
嘉靖将锅扣在了严嵩的头上,却也算是认同了让严绍庭继续说下去。
严绍庭则是眉头皱紧。
他直到大明文官们惯用的所谓祖宗成法不可改,到底是怎样的。但没有想到,自己只是刚刚提出一点余盐的事情,就能立马引来这么大的反应。
这些人,防范更改所谓祖宗成法的敏感度,当真是不低啊!
严绍庭低下头。
“回禀陛下,臣未曾言要更改祖宗成法,也未曾言要改制。”
这句话,他说的很慢。
表明态度,自己并不是在改制。
同时也在重新整理自己心中思考的问题。
果然。
在听到严绍庭的回答之后,严嵩整个人都送了一口气。
帷幔后的嘉靖也是同样的放下心。
徐阶却依旧是精神紧绷,唯恐严绍庭会在接下来的话里钻空子挖坑。
打量了一眼众人的反应后。
严绍庭才继续开口。
“臣复阅国朝盐政,国初朝廷委官稽考,以四百斤为一引,官府给米一石与盐户,亦可以最低米价为准,兼给钱钞,用于盐户工本。”
“而后,朝廷渐渐取消给米,而全给钱钞为盐户工本,至洪武十七年,两淮、两浙盐户工本为每引给钞两贯五百文,亦是不少。然,国朝钱钞至今,贬值无数,钱钞给支却不增,盐户工本收益锐减。”
“其后,盐户为增添家用,产盐增多,超过朝廷定额盐课盐引数目。于是,余盐出现。以致朝廷正盐以外,另有掣割余盐、残盐、零盐、所盐种种。”
“洪武初年,朝廷规定,勤灶有余盐送场司,二百斤为一小引,给米一石。其盐召商开中,不拘资次给与。而那时正额盐给工本米一石,余盐乃正盐两倍,盐户竞相缴纳余盐于盐务场司。”
“正统二年,定余盐一小引给米麦二斗,仅有洪武朝五分之一,盐户再难缴纳余盐于场司,我朝至今屡禁不止的私盐,便自此时猛然激增,再不复还。”
“彼时,朝廷察觉余盐变为私盐,正统十三年又令,两淮运司余盐每一小引复给米麦一石,以图断绝余盐私通为私盐。”
“然其后无论朝廷如何推行新策,却已再难扭转朝廷正盐难销,余盐泛滥成私盐,官盐价高质残、私盐价低质优的局面。”
陈述朝廷盐政之变化,盐课锐减之成因。
严绍庭也不忘看向拿着祖宗成法不可改的话压自己的徐阶。
他开口道:“徐阁老方才言则罪于臣以祖宗成法不可改。臣却不明白了,为何太祖朝余盐给米麦一石的祖宗之法,到了正统朝便只剩二斗,可有破坏祖宗成法之嫌?”
大明盐课崩坏。
成因有很多,正盐荒废,余盐兴盛,私盐猖獗,种种原有方才导致如今,本该岁入千万的盐课,只余百万而已。
严绍庭的眼神变得不太好看,少了往日即便在这圣前争论,也无有人身攻击的举动。
但现在,他真的对徐阶这种开口祖宗成法的言论。
厌恶至极!
徐阶面对询问,却是闭口不言了,只当自己是尊雕像。
见徐阶不说话。
严绍庭目光一凝:“徐阁老,还请阁老为下官斧正!”
又是熟悉的一句话。
徐阶脸色铁青。
他完全不懂,这小子怎么就对盐政上的事情知晓的如此清楚。
乃至于洪武朝盐政之策,以及后来各朝盐政之策,都了然于心。
而面对着不开口回答的徐阶。
严绍庭则是转头看向帷幔后的嘉靖。
“徐阁老言臣破坏我大明祖宗成法。”
“臣要问徐阁老,太祖盐政之规定,历朝更改,乃至本朝陛下肩负社稷以来,也屡有盐政新规,难道皆为破坏祖宗成法?”
“陛下,臣请陛下降口谕,徐阁老答臣下之问!”
…………
月票推荐票
看我多信守承诺,说加更就加更!本月最后一天啦,义父们的月票都砸过来吧。还差两百多张满2000月票加更,冲一把!
第161章 和嘉靖的独处时光
再一次的。
严绍庭将大明朝内阁次辅徐阶,给逼到了绝处。
“好样的!”
“我儿威武!”
万寿宫大殿外,响起一道激动的低吼声。
守在殿门前的小太监赶忙看向出声的小阁老严世蕃,伸手竖在嘴巴前。
严世蕃看了眼小太监,这才摆摆手,满脸兴高采烈:“不打紧,不打紧,里头听不到。”
小太监只能无奈的低下头。
严世蕃却是伸长了脖子,试图听清殿内的动静。
小太监紧绷着脸,想了想还是小声开口道:“小阁老,陛下有口谕的……”
严世蕃瞪了一眼,却想到还是不能惹到皇帝,牵连到自家儿子,便默默的退到殿前最边缘的位置。
这样自己可就不算是窥探机密了。
只不过是觉着万寿宫这里风景独好,多逗留片刻罢了。
小太监见严世蕃已经退出去一大截,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在殿内。
已经将徐阶逼到绝处的严绍庭,却不打算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既然你老徐不开口。
那我便继续说。
“徐阁老,您在内阁多年,不知可还记得。”
“嘉靖三年,必须准奏,以后各灶丁除办纳盐务正课外,余积之数,听卖有引商人,照例纳银解部,赴各批验所掣割。”
“嘉靖五年,御史戴金奏请准盐政。”
“嘉靖十七年,都御史黄臣奏请准盐政。”
“嘉靖二十年,盐政争议激烈,户部都给事中郭鋆奏请准盐政。”
“嘉靖二十一年,户部奏请准盐政。”
“时年,吏部尚书许瓒奏请准盐政。”
“嘉靖二十三年,运司同知陈文浩奏请准盐政。”
“嘉靖二十八年,御史陈其学奏请准盐政。”
严绍庭挥动衣袍,冷眼扫向徐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