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312节

  严绍庭亦是点了点头。

  他当即看着潘恩说道:“潘尚书,下官方才之言,实在是潘尚书在算术一途有些……”

  潘恩紧绷着脸,沉声道:“你不妨把话说明白了!”

  严绍庭竟然是重重的嗯了一声。

  然后当众朗声开口。

  “潘尚书的算术,实在是太过拙劣!”

  “所以下官才说,潘尚书可以免费去昌平书院学一学算术!”

  轰!

  整个万寿宫大殿都炸开了锅。

  严绍庭竟然在嘲讽潘恩的算术。

  而潘恩已经是满脸涨红,双手紧紧攥成拳头,满目羞愤。

  只是不等他开口反驳。

  严绍庭已经沉声道:“潘尚书方才所言,太祖洪武皇帝时发现徽州府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责令歙县补交夏税生丝一共八千七百八十匹给南京承运库,可是如此。”

  潘恩此刻满心羞愤。

  这个严绍庭竟然嘲讽鄙夷自己的算术。

  他重重点头:“这就是本官说的,又怎么……”

  话没说完。

  潘恩就反应了过来。

  脸上显出一丝慌乱。

  而严绍庭已经笑着开口道:“潘尚书,按照本朝当下折率,八千七百八十匹生丝,若是换算成麦子,该是多少?”

  不等潘恩,或是其他人开口回答。

  严绍庭已经踏出脚步,转了一圈。

  他当着众人的面,伸出一根手指头。

  “八千七百八十匹生丝,按照当下折价,便是两万零四百八十石麦子,又与太祖洪武皇帝时所查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如何等同了?”

  说完之后。

  严绍庭又目光死死的盯着潘恩。

  他郑重开口道:“潘尚书方才有言,已然是认同太祖洪武时的乙巳改科,也认同夏税生丝就是人丁丝绢。”

  “那么如今歙县分明亏欠的是夏麦九千七百石,可补交夏税生丝却是八千七百八十匹,那么余下的一万多石夏麦……”

  “又是何处亏欠的!”

  “还请潘尚书为下官开释。”

  “这笔亏欠,难道是太祖洪武皇帝算错了?”

  方才才松了一口气的嘉靖。

  不由的,又是一阵气滞,目光幽幽的看向严绍庭。

  这混小子,是离不开太祖洪武皇帝了是吧!

  是不是要朕送去你见太祖洪武皇帝老爷子啊!

  没来由的。

  嘉靖便有些恨得牙痒痒。

  然后。

  他便目光更加阴沉的看向潘恩。

  “刑部!”

  被皇帝点名的刑部尚书潘恩,浑身一颤。

  他赶忙拱手弯腰上前。

  潘恩紧绷着脸:“臣在。”

  嘉靖冷声开口道:“朕也想知道,那一万多石亏欠夏麦,到底是不是太祖洪武皇帝算错了!”

  …………

  月票推荐票

  (大明太祖洪武皇帝老爷子镇楼)

第262章 严绍庭:不信你们问张知府

  太祖皇帝能有错吗?

  那自然是不能的。

  就算是当今陛下有错,太祖皇帝也绝对不会有错。

  毕竟就算是言官们偶尔也会对着当今陛下骂上一两句,皇帝你做错了。

  只要不是太严重的。

  老道长连理都不会理。

  可你要是说太祖皇帝有错。

  就等着三族感谢你吧。

  面对严绍庭和皇帝的质问。

  潘恩眼中闪过一道不安,随后当即躬身道:“陛下,是臣算错了。”

  天大地大,太祖最大。

  千错万错,错在自己。

  潘恩认错的速度很快,态度也很诚恳。

  严绍庭则当即说道:“既然潘尚书也已经清楚,是自己算错了。那么太祖高皇帝时的乙巳改科,清查出的徽州府应交夏税生丝八千七百八十匹,折算麦子两万零四百八十石,而歙县当时则是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石,余下的一万零七百八十石,是不是就该由徽州府其余五县分摊了?”

  用太祖谕令,将严讷想要从事实层面,解决掉这一次提出徽州府人丁丝绢税课的帅嘉谟给抹除掉的问题之后。

  严绍庭依旧是用太祖高皇帝来说话,逼着潘恩承认自己算错了。

  他算错了。

  那自己算的自然就是对的。

  潘恩满脸紧绷着,脸色阴沉。

  见其不说话。

  严绍庭也不过是淡淡一笑,而后转身拱手看向老道长。

  “陛下,既然现在已经一切水落石出,徽州府这笔人丁丝绢税课也已经弄清楚究竟是何原因。”

  “臣奏请,将这笔税课本不该由歙县承担的税额,分摊于徽州府五县。”

  “或以《大明会典》之则,五县按照人丁分摊。或以《徽州府志》为依照,按照五县田亩之数分摊。”

  在辩论过严讷和潘恩之后,严绍庭沉声开口。

  他不光是解释清楚了人丁丝绢这笔账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还贴心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要么五县清丈田亩,以田亩数来分摊,要么就按照人丁数目来分摊。

  但不论用哪一个办法。

  清丈田亩之际,自然也可以顺势清查徽州府六县人丁之数。

  反之,则亦然。

  就在殿内一阵沉默,袁炜与吏部尚书郭朴眼神交流,准备站出来呼应严绍庭的时候。

  却有一道声音发出。

  “严侍读言及《大明会典》,本官刚好近来也翻阅过。”

  众人纷纷回首。

  只见光禄寺卿张守直已经站了出来。

  光禄寺的人,怎么也参与进来这件事了?

  众人一阵疑惑。

  严绍庭亦是看向对方,脑海中则是迅速的回忆着如今这位光禄寺卿的背景。

  张守直。

  嘉靖十六年的举人,嘉靖二十二年的进士,初任便是浙江道嘉定县知县。

  这人还是前元右丞相忙古歹的第九世孙。

  又是嘉靖二十二年的进士。

  更是从前元就传承下来的大户人家。

  严绍庭微微眯眼。

  而张守直已经开口道:“陛下,臣阅《大明会典》查得,太祖高皇帝乙巳改科,行中书省除了查证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之外。”

  “在其歙县辖下,有登瀛乡、明德乡,也被重新清查出一部分过去抛荒的桑园田地。并抄没程辉祥、叶忠两人及其家族门户所占的大批田地。”

  “乙巳改科,歙县亏欠夏麦九千七百石确实无误,但加之抛荒桑园田地、抄没田地,三项并列一处,歙县新增税赋折算生丝一共就是一万零九百七十四斤三两。”

  说完之后。

  这位光禄寺卿张守直,便面带笑容的看向严绍庭。

  “严侍读,这一万零九百七十四斤三两的生丝,又该折算成多少匹绢,想来侍读该是能算明白的。”

  方才严绍庭说刑部尚书潘恩不会算术,该去昌平书院进修一回。

  现在这个张守直便立马就反击了过来。

  但也不等严绍庭开口。

  张守直便开口道:“二十四两生丝,折绢一匹。一万零九百七十四斤三两生丝,可折绢八千七百七十九匹。与乙巳改科,朝廷规定歙县补齐夏税生丝的八千七百八十匹,基本一致,可见这笔账就该是落在歙县一县。”

  两笔账。

  竟然在张守直的言语之下,完美的重合了!

  然而。

  张守直现在并没有说完话。

  他紧接着又说道:“陛下,臣还特意查阅太祖高皇帝时期,徽州府六县情形。歙县辖下登瀛、明德、仁礼、永丰、孝悌等乡,国初本就有大量桑园,生产生丝。而徽州府其余五县,则自古从来并无桑园,更无生产桑丝。

首节 上一节 312/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