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358节

  若是有机会。

  谁不想当皇帝的儿子?

  当孙子都行!

  严绍庭则是拿出了自己的老套路:“启禀陛下,本朝自太祖高皇帝开始,诸皇子少年时多居住于中都凤阳,体察民间疾苦,知晓五谷百业。

  “等到诸皇子年长,便各有差遣,或在朝中办事,或是坐镇地方,统领兵马戍卫边疆。虽多有不法,时有情蔽,但皇子之中亦有才干。

  天下万民,散布两京一十三省,皇子乃为天家宗室,陛下血脉,为天下人供养,又岂能不知天下人之五味?”

  看。

  我严润物可没有空口白说。

  连太祖高皇帝当年,都让儿子们各有差事历练。

  现在不过是让当今陛下的儿子们,在就近的地方上看看民间民风,既继承了祖宗之法,又不违当下规矩。

  合情又合理。

  而严绍庭又继续说道:“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皆在言须要知晓五谷,体察民情,微臣一直便十分好奇,为何宗室皇子却不需要体察民情?”

  这话已经是赤果果的了。

  几乎就要将朝中那帮道貌岸然的清流们的脸皮给撕下来了。

  某些人。

  更是脸上一阵阴沉。

  严绍庭又继续幽幽说道:“人而为人……”

  他缓缓转动脖颈,扫向在场众人。

  “难道有人是生而知晓万事万物?”

  “臣以为,这是不尽然的。”

  “千年前,中原人只知道西域丝绸之路,方才有了强汉盛唐,而今我们又知道了在海外还有诸多国度,可以为我中原带来无穷的财富。”

  “若今日陛下能准允微臣所奏微薄谏言,臣当再请陛下准允,日后我大明皇室子嗣,当务必皆要有体察民间,知晓疾苦之经历。”

  “皇室不知五谷,百姓疾苦五味,何以为天下亿兆臣民表率。身为皇室,自受天下臣民供养,也当知晓天下臣民。”

  说到此处。

  严绍庭停顿了一下。

  随后转头看向了脸上一片铁青的礼部尚书严讷。

  “严尚书,下官说完了。”

  随后。

  严绍庭这才退回到老严头身后,默默的颔首低头站定。

  殿内。

  一阵寂静无声。

  严绍庭不光是奏请让皇子们就近体察民情。

  还要让皇帝为将来的皇室子嗣们开一道可以出阁出府,走访民间的口子。

  要反对?

  需要!

  能反对?

  不能!

  因为严绍庭从一开始,就已经将他们过去习惯于走的路给走完了。

  这一副为天下亿兆黎庶的说法,一副为了天下苍生的派头。

  谁能说反对?

  严绍庭亦是心中暗笑。

  自己光是为了在这帮人争着要不要册立太子的时候,哄一哄老道长?

  光是为了让裕王能到昌平,然后潜移默化的变成自己想要他变成的模样?

  他不禁想到了裕王府里的那个小屁孩。

  只是这短暂的一瞬间。

  严绍庭已经在脑海中,设定好了无数的课业,只等着小屁孩到了可以出阁学习的年纪,就可以一个个全部安排上了。

  人们常说,张居正是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自己或许并不能工于谋国。

  但一定要先工于谋身。

  免得日后小屁孩雷霆一怒,自己全家嗝屁。

  得要让小屁孩以后就算是雷霆一怒。

  也只能怒一下。

  上方。

  嘉靖看着眼前众人一片沉默。

  心中愈发想要放声大笑。

  搅吧!

  搅吧!

  让你们继续搅。

  他的目光不由看向严绍庭。

  满朝上下,文武大臣十万。

  独这孩子,是心中寄挂着自己,是能真正体察自己圣心的。

  让裕王那孩子出府去地方上看看天下到底是怎样的。

  百利而无一害!

  朕的皇子。

  大明朝未来的新帝。

  又岂能是那笼中金丝雀?

  嘉靖几乎是下意识的,省略了往日里逢事必先问询百官的习惯。

  而是直接开口道:“好!”

  他又觉得不够,当即再次出声。

  “甚好!”

  不等旁人出声。

  嘉靖已经笑着说道:“朕的皇子,又岂能不识五谷,不知民间疾苦?”

  说完之后。

  嘉靖的目光扫向在场众人。

  他幽幽说道:“朕还记得,数十年前朕刚刚登基的时候,朝廷里总有人说,要让朕体察民情,要知晓百姓之艰。既然如今尔等都在争论国本,那就让朕的儿子们,出府去地方上好好的看一看这天下到底是怎样的。”

  殿内一阵沉默。

  皇帝也将他们的话给堵上了。

  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说什么了。

  毕竟。

  体察民情这句话,在场有一个算一个,过去都没少对皇帝说。

  现在皇帝顺了他们的意。

  让皇子们去地方上体察民情。

  他们再说反对?

  那他们过去说的话就是在欺君!

  嘉靖少有的强硬道:“既然诸卿皆不言,想来便是诸卿都认同严绍庭的谏言,既如此……”

  皇帝拖长了声音。

  随后在众人的等待中,皇帝终于是降下圣裁。

  “即刻敕令,裕王出府,体察顺天府昌平民情,任昌平书院山长,昌平书院此后下辖于昌平治安司。”

  “敕令景王出府,体察德安府安陆县民情,任安陆县教谕。”

  皇帝现在只有两个活着的儿子。

  所以这敕令,自然也就只能是发往裕王府和景王府。

  裕王在京,按照严绍庭的建言,自然是在顺天府历练。

  而景王去年就就藩安陆,体察安陆县民情,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是。

  皇帝的口谕里,却又有一些不同。

  景王只是挂了个安陆县教谕的名头,这是负责地方教化的差事。

  而裕王则是出任昌平书院山长。

  这本是非官非职的位子。

  但皇帝又圣口一开,此后昌平书院山长一职,乃是昌平治安司辖下。

  这就多了几分不一样的含义了。

  谁不知道现在的昌平书院是个什么存在。

  有聂豹三位老先生在,又有今科状元郎和榜眼出口必言乃是昌平书院出身。

  谁都清楚日后朝堂之上,必然会出现一大批昌平书院出身的官员。

  让裕王去做昌平书院的山长。

  那几乎就等同于是在说,让裕王当将来的太子,成为大明朝下一任皇帝。

  而昌平书院走出去的学生,走进朝堂之中,天然就是裕王的潜邸老人!

  然而在这之外。

  让在场众人诧异的是。

首节 上一节 358/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