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566:摄政天下 第747节

  随着廷议结束,众人便作揖告退。

  出文华殿,高拱等人自然是径直返回内阁。

  而如胡宗宪和高仪两人,虽然今日成功入阁,但他们还要各回本部交办差事,大概要到明日才会正式点卯内阁,当差做事。

  也正因此。

  一群红袍结群走出皇城。

  众人这才开始对胡宗宪和高仪表示起了祝贺。

  便是杨博也碍于官场体面,可心里却很是不情愿的,对胡宗宪和高仪两人祝贺了几句,随后才默默的落在队伍最后面。

  已经正式升任刑部尚书的严世蕃却一直默默的观察着杨博的反应。

  此刻人多嘴杂。

  他也没有来得及多与胡宗宪交谈,而是刻意走的慢了一些,不多时便与杨博并肩而行,走在众人身后。

  杨博看着明显是刻意与自己走在一起的严世蕃,脸上挤出笑容:“恭喜东楼,今日终于得偿所愿,升任大司寇。”

  严世蕃摆摆手:“惟约兄谬赞,愚弟做这个大司寇可是德不配位。但惟约兄久在朝中任事大司马,执掌兵部,才是愚弟以为的国之干臣。”

  杨博脸色冷了一些。

  配合上今日文华殿里的廷议,他觉得严世蕃此刻说这话,调侃讥讽的意味更浓。

  严世蕃却仿佛看不到杨博的脸色,而是扫向走在前面被众人簇拥着恭维的高仪,低声道:“惟约兄可知今日廷议推举之事,那份名单是谁人草拟?”

  杨博冷着脸随口说道:“难道不是内阁之中的诸位阁老共议?”

  严世蕃神秘兮兮的摇了摇头,而后愈发低声道:“其中玄妙愚弟自然不知,但愚弟却知道一桩事,那份还并着写有愚弟的推举名单,在李阁老的桌案上是有同样一份的。”

  杨博立马侧目看了过来,严世蕃这话的含义可是太多了!

  他当即脱口而问:“东楼是如何知晓的?”

  严世蕃没有回答,而是转口道:“究竟是元辅阻扰,还是李阁老作梗,愚弟却是不知,只是愚弟还是以为,本朝文武之中,惟约兄之才傲然众人之上。”

  说完后。

  严世蕃也不给杨博解释,便面带笑容的追赶上前面已经渐渐走远的众人。

  而被留下的杨博,则是眉头皱紧,目光复杂的看着走远的严世蕃和前方的众人。

  到底是高拱暗中阻扰。

  还是李春芳从中作梗。

  一时间成了这位今日入阁落空的兵部尚书,心头上的一片阴云。

  …………

  月票月票

第539章 小阁老月夜奔戚帅

  “我成小阁老了?”

  “这不在计划之中啊!”

  朝廷最近的办事效率很高,最新的封赏旨意,当天就被送到昌平,握在严绍庭的手上。

  而他却是满脸诧异。

  全然没有想到,朱载坖竟然会不按计划的,给自己额外弄出了个内阁行走参知的职事。

  徐渭接过旨意,然后比对着自己手上京中送来最新消息。

  最后他笑着点头道:“胡部堂以武英殿大学士、高仪以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严侍郎升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宾客升翰林学士、詹事府詹事兼国子监祭酒,任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行走参知内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官职不变,消息没有错漏。”

  说完后。

  徐渭也难得面露好笑:“所以说,往后朝中官员称呼宾客一声小阁老,也是没错的。”

  这话说完,就算是徐渭,也终于是忍俊不禁的笑了起来。

  只有严绍庭满脸黑线。

  朱载坖这位新帝的想法,他大概能猜出一二。

  “无非就是用我严家制衡朝堂的心思罢了。”

  严绍庭黑着脸,漫不经心的随口说着。

  徐渭点头附和:“严家现如今是世袭罔替的昌平伯,按理说不该在朝为文官之列。但先帝赐爵之时,太师、尚书还有宾客您,甚至是二爷和小少爷,也都已有了官身,如此便又能继续在朝为官。只不过等小少爷往后长大,再有子嗣,怕是就不能不守规矩了。但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先帝还是新君,都存着用昌平伯府制衡朝臣的心思。”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严绍庭对此也表示赞同。

  因为严家现在有了一个世袭罔替的昌平伯爵位,等严无忧之后的严家子孙,就必然不能再为文官之列,这是规矩。他们现在这些人还能因为在严家获得爵位前,就有了官身,不受规矩限制,可以后的严家子孙却只能遵守规矩。

  如此一来。

  这就让严家从根子上无法代代在朝把持权柄,而皇室又能放心从容的去用严家制衡朝堂百官。

  严绍庭不得不笑着摇头:“先帝当初真的走了一步很好的棋。”

  即便是这个时候,严绍庭也必须从心底佩服老道长。

  权谋之术,在老道长手上真的就是被运用到了极致。

  徐渭在旁笑着说:“只是不论如何,宾客往后恐怕都少不了要被人称作小阁老,您也得背上这个名头的事实了。”

  虽然不太想承认,但严绍庭却知道徐渭说的很对。

  就算他想阻止,也改变不了自己成为新一代大明小阁老的事实。

  用力的晃了晃脑袋。

  严绍庭转口道:“眼下这些都无关紧要了,咱们这位新君要我去和顾侯一同整饬京营,这里面牵扯诸多,怕是到时候有的头疼了。”

  见新晋大明小阁老开始说起正事。

  徐渭也立马收起脸上的调侃之色,转而点头开口:“整饬京营,无非是两桩事,清退负伤老卒,停罢无功勋将。这么多年,京营久在京师,营中兵丁缺额本就巨大,加之营中还有一批经年老卒,早已不能担当征战之事,这些人都得要清退出去。”

  其实这也是大明当下所行军制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京营历来都是从各地卫所精选将士充任,这些人又都是卫所军户出身。一开始精选的时候,那些将士或许正是当打的精壮之龄,可这么多年下来也都上了年岁。

  朝廷也不可能指望一群四五十岁的老兵,能去和二三十岁的精壮兵马比。

  严绍庭沉下眉头:“清退老卒好办,无非就是将他们革出京营,安置到地方上的屯田卫所即可。整饬京营,难得还是文长所说的停罢无功勋将,这事一旦做了,就是得罪人的事情。”

  徐渭面色凝重。

  无他。

  京营因为驻守京师的缘故,营中本来就会被诸多勋贵子弟充斥占着各层将领之位,可这些人能有多大本事,世人皆知。

  清退老卒易。

  停罢勋将难。

  而这也往往是朝廷想要整饬京营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徐渭则是目光一转:“不过……眼下倒是有个机会,或许宾客可以将京营里那些个无功勋将,兵不血刃的淘汰掉。”

  徐文长的脸上带着一抹深意,眼里透着精光。

  严绍庭看了眼,瞬间会意了然。

  “戚元敬。”

  徐渭笑着点头:“正是戚帅!”

  说完之后,他便解释道:“先帝之时,去岁俺答部辛爱黄台吉引兵十万叩宣大两边,时边镇告急,先帝便下诏命戚帅及山字营北上赴京,以备镇守边地。如今算算日子,他们也该抵京了。到时候有戚帅和山字营坐镇京师,宾客再去整饬京营,自然是事半功倍。”

  说完后,徐渭的脸上露出狡猾之色。

  严绍庭则是哈哈大笑起来。

  “是极是极!”

  “文长大才!”

  “用戚帅,正当时机!”

  一阵大笑之后。

  严绍庭才平复下来,眼里透着幽光:“先帝遗谕,命我驱逐俺答,收复河套,九边兵马首当其冲,然九边亦要防备边墙。而贼有十万屯河套,我朝征讨,兵不可少于贼,则京营自然需抽调兵马赶赴前线。”

  徐渭附和着点头道:“京营出边,必然要事先整顿操练数月。刚好戚帅与山字营奉旨赴京待命,宾客可与顾侯上疏请旨,以戚帅为京营教头,狠狠的操练京营上下将兵,再点齐营中勋贵将领,不日出征讨伐河套之贼。如此一来,必有恐戚帅练兵之人自请退位,亦会有惧战怕死之辈疏通上下离营。便是再有留营勋将,届时宾客为帅,征讨边贼,余下这些人也将不足为虑。或奋战,则许功,若怯战,则斩首,军令如山,军法如火,无人可以置喙!”

  两人各自说完心中所想,而后对视一眼。

  瞬间狼狈为奸……

  不不不。

  是瞬间志同道合的气氛便油然而生。

  如今天下人如何能不知戚继光练兵厉害,而朝中文武更知道戚继光练兵狠辣。

  当初朱时泰、徐文璧、张元功三位国公世子被先帝罚去戚继光麾下,可是被后者狠狠的操练了一番,更是亲自上阵冲锋在前,实打实用命拼出来一个个战功,这才让京师所有人刮目相看,而不是以三人生来就坐享荣华富贵,等着继承国公之位为调侃。

  现在再让戚继光带着山字营,狠狠的一头撞进京营,有他做教头去操练京营上下将兵,那帮只想着占着位子吃空饷的勋将,怕是闻讯之后就要找关系逃离京营了。

  即便有头铁的,等日后京营大军开拔,严绍庭大手一挥,这帮人也得继续硬着头皮冲锋在前。

  于是乎。

  严绍庭立马扭头看向屋外那道人影。

  “滚进来吧。”

  “好的姐夫!”

  一直待在屋子外面的陆绎满脸讨好的笑容,屁颠屁颠的滚了进来。

  严绍庭翻了翻白眼,看向这位小舅子。

  这家伙最近也不知道是怎么得罪了他姐,已经被训了好几次,从年前训到现在。

  见一次训一次。

  如今这般谄媚,大概是抱着让姐夫发挥一下枕边风的威力。

  严绍庭板着脸:“戚继光他们的行迹路程,你们锦衣卫是知道的吧。”

  陆绎连忙点头:“知道啊,他们年前接了先帝的旨意,就开始整顿兵马,制造马车,带着山字营全部家当,开拔北上。日前的消息,他们已经过了河西驿,直逼和合驿了。”

  严绍庭眉头一挑。

  徐渭在旁说道:“那他们是走天津卫那边入京的。和合驿后面只剩下潞河驿和通州了。算一算脚程,他们现在恐怕已经快到通州了。”

  严绍庭连忙看向屋外的天色。

  此时太阳还斜挂在西边,但离着傍晚黄昏已经不远。

  而他却已经站起身:“文长兄,可愿与我共迎山字营入京?”

首节 上一节 747/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