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逆子,我强娶郡主气晕皇帝! 第134节

  刘枭目光瞟向刘景,刘景正准备说话,刘枭却摆手打断:“老四,你刚才也说了,要分化而治,原因是梁州各地的灾民,不要命地往京都涌进,会使京都救灾陷入瘫痪。”

  “我倒要问问你,这些梁州的灾民,为什么要一个劲,甚至不要命地涌进京都?!”

  刘景不假思索道:“自然是梁州房屋被毁,他们无法生计,只能逃离京都。”

  京都是富庶之地,这些个灾民不往这跑,往哪跑?

  刘枭摇了摇头,冷笑道:“老四啊,看来你对我大乾的百姓,并不是很了解。梁州如果能让这些老百姓活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往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讨生活?”

  “他们拖家带口地逃亡京都,无非是想混口饭吃活下去。眼下你却要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不是把他们逼上死路吗?”

  “你还美其名曰分化而治,减少京都灾民民变的可能?”

  “老百姓都没了活路,那民变的可能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

  “到时候梁州出现几万老百姓揭竿而起,你待如何?”

  华夏自古以来,便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名唤“故乡”!

  数千年来,老百姓对故乡是有独特情结的,即便在外千里拼搏,哪怕身无分文,逢年过节也会想方设法的回家!

  因为家乡有他们熟悉的父母,熟悉的乡亲,熟悉的祖辈,熟悉的环境。

  哪怕房屋倒塌,土地侵没,只要人活着,他们都必须回到故土。

  若非生命威胁,谁愿意不远万里,背井离乡,拖家带口地前来京都,逼不得已地接受朝廷的嗟来之食?

  十几万的百姓,即便拖家带口也要前来京都,这背后定然有逼不得已的隐情!

  “我……”

  刘景到底没有多少实战经验,被刘枭这么一分析,顿时无言以对。

  这个计策他虽然思考了几天,但完全没有设身处地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

  丘正明见四皇子无话可说,当即站了出来为刘景解围:“王爷此言不假,不过将这些流民拒之京都之外,也并不是不管他们的死活,朝廷完全可以命梁州各地的地方官施行赈灾。老百姓也依然会有活路。”

  “地方官赈灾?”

  刘枭冷冷看向丘正明,不免笑了起来:“朝廷都不管这些灾民,你指望地方官来管?是不是太天真了?”

  丘正明一时哑口无言。

  刘景反驳道:“皇兄,我的分化而治,也没说朝廷就完全不管,朝廷可以拨款让这些地方官设置难民营,施粥救灾。皇兄不要曲解我这策略的本意。”

  “朝廷拨款赈灾?”

  刘枭摇了摇头道:“老四,你真应该去民间走走,去看看那些灾民。”

  “且不说朝廷能不能拨出这些赈灾款,即便能拨出赈灾款来,你知道有几成能到灾民手里吗?”

  “我大乾哪次灾难没有拨款赈灾过?最终到灾民手里的有多少银子,在座的应该比本王更加清楚。”

  “不清楚的,你们可以摸着良心好好问问自己!”

第158章 应对之策

  “你……”

  刘景一时哑口无言。

  满朝文武,谁不清楚赈灾款是个什么情况?

  大乾朝地大物博,每年的灾难不少。

  大的灾难,朝廷都会拨款赈灾。

  但天高皇帝远,每次拨下的赈灾银,都要经过各地官员的层层剥削,最终能实实在在到达灾民手中的赈灾银,只怕九牛一毛,还不够那些贪官塞牙缝的。

  这些几乎是大乾朝最根深蒂固的痛点,每个朝廷官员都非常清楚。

  只不过都不敢拿在明面上说。

  见满朝文武都低头不说话,刘枭当即看向了他们:“在座的都是我大乾朝的股肱之臣,都是进过科举之图上来的官员,在进入朝廷中枢之前,大家都应该在地方任职过。地方官员什么德行,你们比本王应该更加清楚吧?”

  “王爷,下官的的确确是从地方上来的,但下官担任地方官时,可是一分钱都没贪啊!”

  此言一出,各部堂官都慌了,一个个站出来澄清。

  “是啊陛下,臣两袖清风,担任地方官的时候,兜里可比脸都干净!绝对没有贪污过一两银子。”

  谁也没想到,武王一句话,把大家都扯进来了。

  大冷的天,大家都是浑身冒冷汗,连忙都站出来表示自己乃是清正廉明的官员。

  刘枭见满朝文武都认怂表态,却是冷冷一笑:“本王知道你们是两袖清风的,但如果梁州的官员,都是两袖清风,实心用事,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这些梁州的灾民,为什么还会背井离乡地前往京都逃难?”

  “很显然,梁州的地方官压根就没把老百姓当回事。朝廷即便拨款赈灾,也不过是给这些地方官送钱而已,对于真正需要救济的百姓来说,根本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

  “朝廷不管这些灾民,地方官也绝对不会主动去管!这些灾民只能等死。”

  “一旦先例一开,大乾各地受灾的百姓,都会是这个结果。到时候各地冻死百姓,激起民变,不是祸国殃民是什么?”

  “雪灾盛行,百姓民变,北凉虎视眈眈,亡国就在眼前!”

  刘景闻言,汗都下来了,连忙拱手冲刘炎解释:“父皇,儿臣的初衷,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实实在在想为朝廷解忧。”

  “行了行了!”

  刘炎摆手打断,目光依然看向刘枭:“枭儿,按照你的意思,各地的流民,京都都要应收尽收咯?”

  刘枭不假思索回答:“父皇,我朝在子民心中的信誉,已经一落千丈,这种时候千万不能再让百姓失望。应收尽收,如此才能彰显我大国气派!”

  刘炎拧着眉道:“我大国气派是彰显了,可这么多的灾民,朝廷当如何安置?”

  没当皇帝之前,刘炎也在地方上历练过,百姓之苦,他是深有体会。

  如果真的把梁州的老百姓逼得没了活路,刘枭的亡国之危,那就不是危言耸听了,而是实实在在的隐患。

  北凉虎视眈眈,只怕会趁虚而入。

  但即便如此,任由百姓进入京都,无疑会增加朝廷的负担,这也是刘炎最为忧虑的。

  丘正明此时拱手站了出来:“陛下所言甚是,武王一力主张对灾民应收尽收,可十几万的灾民,吃喝拉撒,朝廷如何承担的起?”

  “武王是大仁大义,为国为民了。这烂摊子谁来收拾?”

  “难不成都收拢进京都福利院吗?”

  “纸上谈兵谁不会?面对如此危局,得有个确切的办法才行!”

  一时间满朝文武又开始争吵了起来。

  刘炎打断大家的争论,看向刘枭道:“枭儿,你可有应对之策?”

  “有。”刘枭简单明了。

  刘炎盯着他问道:“说说看。”

  刘枭拱手道:“儿臣的方法,简单来说,就四个字: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具体如何操作?”

  刘炎不由得锁紧眉头。

  不仅是他,所有人都不明白刘枭这话的意思。

  刘枭拱手解释道:“父皇,所谓以工代赈,简而言之就是朝廷不直接向灾民分发赈灾银,而是鼓励灾民劳作,将赈灾银变做薪酬给他们。”

  “荒唐,简直荒唐!”

  丘正明一听,登时激动了起来,当即反驳道:“这么冷的天,这些灾民饭都吃不饱,朝廷还逼他们劳作?还有人性吗?”

  “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如何看我当今圣上?”

  他原本以为刘枭搞什么应收尽收,的的确确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为他们排忧解难,没想到还是剥削百姓的那套。

  不直接给钱也就罢了,还让这些饿着肚子的百姓,参与劳作。

  心也太黑了吧?

  一时间朝廷文武都是愤慨不已啊。

  “简直是惨无人道啊,我看武王这才是祸国殃民之论!”

  文武百官义愤填膺,太和殿场面都近乎失控。

  “肃静!”

  刘枭忽然一声大喝,太和殿上的百官一下都安静了下来,刘枭冷脸看向诸位:“你们搞清楚以工代赈的意思了吗?就在这瞎嚷嚷?”

  “本王的以工代赈,并不是强制灾民劳作,而是鼓励灾民劳作。”

  “那些不想劳作的灾民,依然可以有朝廷的赈灾粮吃,但朝廷可以临设赈灾银,发给那些想劳作的灾民。如此减少朝廷的开支,又让灾民自食其力。这才是以工代赈的含义!”

  “京都受灾,各地都需要重整,原本这些事情也需要朝廷拨款,招募工人来做,但现在完全可以将这些灾民变成工人,如此便可省下一部分重建的款项。”

  “如此,也能让这些灾民自己动手赚钱,吃的有尊严,还能留下一部分钱粮照顾家人,两全其美!”

  “不错。”

  刘炎闻听,一下似乎打开了思路,当即站起了身来:“枭儿此策的确两全其美。既能赈灾,也能重建京都和梁州的家园。”

  大乾连连赈灾,但灾民不见少,而是越来越多。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许多灾民吃着赈灾粮,有恃无恐,只等着朝廷来安抚。

  实际上朝廷只需要发布以工代赈的策略,让这些灾民自己动手,还能赚到更多的银子,如此花同样的钱,不仅赈了灾,还能帮着朝廷做事。

  刘炎这话,算是肯定了刘枭的基调,朝臣们也不敢反对。

  “父皇……”刘景不甘心,上前拱手道:“皇兄此举虽然两全其美,不过十几万的灾民,全部以工代赈,需要花不少银子,朝廷入不敷出,哪来的这么多钱以工代赈啊?”

  “这个也简单。”

  刘枭压根没有给刘景质疑的空间,上前拱手微微一笑道:“朝廷只要确定以工代赈的基调。就可建议京都的达官显贵们,招募灾民为他们劳作,也是一样的。”

  “别的不说,蜂窝煤即将大肆开采,武王府需要的工人就不少。儿臣可为父皇排忧解难!”

  众人闻听,都不由得看向了刘枭。

  丘正明更是气得牙根痒痒。

  他这才明白,武王以工代赈的目的。

  不过是想为他的蜂窝煤产业,招募一些便宜的工人!

第159章 借刀杀人

  武王府开的工钱不低,服装产业的工人,每个月最少有五百文钱的薪水。

  矿工产业的工人,工钱更高。

  想要大肆开采蜂窝煤,那必须得投入不少钱,但眼下有十几万的灾民没有工作。

  他来一个以工代赈,名义上是非常好听。

  但最终不还是想招募一些便宜的灾民,为武王开采矿山吗?

  “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

首节 上一节 134/33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