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1节

  若是想要动用其他的手段,我有圣意垂青,在北人没有占据上风前,我们无往而不利。”

  解缙、陈英二人一滞,对视一眼,李祺所言已经是明显,圣上对南人把持朝堂不满,所以要扶持北人,而李祺便是立在士林中的标杆。

  只要李祺不犯根本性的错误,圣上就会一直保他。

  “莫要停著,此肉正值柔嫩。”

  李祺一言冲散了凝滞的气氛。

  “当浮一大白!”

  “景和倒酒!”

  暖屋中有白气蒸腾而起。

  外间的雪竟也渐大,落了地上一层白,折着月色,泛着银丝若流盈。

  ……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二十七,太子朱标自洛阳归来,向皇帝献上了西安、洛阳两地的考察奏章,他认为综合各方考虑,应当迁都洛阳。

  但天有不测风云。

  朱标回京第二夜便直接病倒,太医诊断是心神耗费过大导致身体内虚,再加上舟车劳顿,洛阳与应天府气候差异大,导致邪风入体。

  一直到这时,众人还以为只要好生休养即可,但很快宫中朝中就发现,一碗碗药喂下去,太子的身体却丝毫不见好,还每况愈下。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势之一字,摸不着、看不到,却真实存在,太子如今便颇有大势难回之相。

  朝野内外上下一时万众失声,唯有奉天殿上的阴云在不断汇聚,没人知道上天之怒,将会降落何方!

  ……

  李祺和临安公主静悄悄的走在东宫中,每个宫人皆是谨小慎微,生怕闹出些不妥当的声音,打扰了病中的太子。

  太子寝殿的外殿中,李祺夫妇二人见到了太子妃吕氏和诸位皇孙,吕氏瞧着很是憔悴,身子单薄、清减了许多。

  浓重的药味弥漫在殿中。

  临安公主上前握住吕氏的手,神色焦急,“皇嫂,皇兄身体如何了?”

  吕氏惨白着脸摇摇头,“殿下身子每况愈下,不见好转。”

  里间突然传来一道虚弱的声音,“是临安和景和吗?”

  听到朱标的声音,吕氏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水,带着李祺夫妇进入内殿中。

  殿中烛火飘摇明暗,好似在预示着朱标风雨飘摇的生命。

  李祺一眼望去,当初那个英武的皇太子,已经病入膏肓,甚至脸上显出死气。

  吕氏和皇孙们满脸悲戚。

  李祺心中很是复杂,临安公主已经控制不住心中悲痛,快步走到朱标病榻前,泣泪道:“太子哥哥,怎么会走到如今的地步呢?”

  朱标勉强笑道:“这大概就是天命如此吧。”

  他话中充斥着浓浓的不甘,又有一股无可奈何的灰败之意,生老病死,生人所注定要经历之事。

  临安公主、吕氏以及皇孙们闻言又是一阵垂泪。

  “景和。”

  “咳咳。”

  “臣在。”

  朱标望向李祺,脸上满是遗憾,“我本想招纳你入东宫,日后还能为韩国公府平反,你有惊世的才华,不该因为家族的罪责而埋没。

  如今看来,却是没希望了,不知父皇又会如何安排你的未来。”

  李祺面上动容,若是朱标真的即位,大概真的会因为自己,而为韩国公府平反。

  只是……

  天意便是如此。

  李祺哀声悲道:“太子兄长仁慈,自有天相护佑,臣……

  臣还等着做您的臣子,如何能倒在这里呢?

  性命只在神中,太子兄长定要振作精神,自愈之日,亦不远矣。”

  ……

  离开东宫时,临安公主哭成了泪人,甚至几番悲痛的要昏厥过去。

  她哽咽的揪着李祺的袖子,含糊不清的问道:“驸马,你说皇兄还能……

  还能……”

  她已然说不出话来,唯有泪水涕下。

  李祺环拥着她回了公主府,多余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但凡是来看过朱标的人,心中都已经有了答案。

  甚至就连朱标自己都已经没了求生的意志。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

  历史上的那个日子,东宫敲响了丧钟。

  呜咽沉闷,如呕哑沸沸。

  为太子朱标而鸣。

第25章 储君之位

  太子朱标的葬礼极其盛大。

  作为皇族,临安公主与李祺参与了全程,安静的跟着礼部官员按部就班走完流程。

  他看到了如丧考妣的东宫属臣。

  看到了曾意气风发的开国公常升满面愁绪。

  看到了淮西勋贵焦虑急躁。

  看到了锦衣卫高层眼中的跃跃欲试。

  最后他看到了迟暮的皇帝,痛彻心扉,眼底却生出择人而噬的寒光和血色。

  夕阳照落在皇帝身上,仿佛披上了一层浸染的血衣。

  每个人都在思考,圣上垂垂老矣,大明天下要走到什么方向,未来的储君,又该是谁?

  嫡长子薨逝,按理说该轮到嫡次子了,可秦王朱樉残暴不堪,岂有人君之相?

  晋王的残暴比之秦王也不遑多让。

  先孝慈皇后嫡子中,唯有燕王朱棣还稍微正常一丁点,但兄长在而立弟,岂不是致大明统序于无物,前吏部尚书詹徽和前礼部尚书李原名的血,还在西市未凉呢!

  这股暗中涌动的暗流,让京城的天空都肃杀了几分,京中大多数人都低调了很多。

  尤其是一直以来与李祺不对付的江南大儒纷纷偃旗息鼓,不再执着于打击李祺,而是将精力放在了推举皇孙朱允炆之上。

  在李祺没有横空出世之前,江南大儒的后台便是太子朱标。

  后世赫赫有名的建文三傻,齐泰、黄子澄,以及被朱元璋外放的方孝孺,都是朱元璋为朱标准备的文臣班底。

  此刻他们大概是回过神来,李祺的靠山是皇帝,又是太子朱标的妹夫,这属于至亲。

  但皇孙和李祺就不熟了,而且皇孙朱允炆亲近文人,这是大好的机会。

  临安公主府。

  李祺端坐于书房中思索未来,如今他有些庆幸自己没有将那张底牌打出去。

  朱标一死,意味着当前政治势力的全部洗牌。

  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将会如最狂暴的龙卷风,摧毁大明政坛的一切。

  “朱允熥不堪造就,秦王残暴,朱允炆还没暴露他是个蠢货的事实,立朱允炆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蓝玉骄狂桀骜,属于太子党的淮西勋贵,已然无路可逃,静待刀斧加身即可。”

  “洪武时期还有六年,这六年间,只有一件大事,那便是为朱允炆登基铺路。”

  李祺手指不自觉的摩挲着,“如今的我虽然没有身居高位,但在士林中已有威望,再加上我的外戚身份,是平衡朝局的重要支柱,皇帝大概率会召我进宫。

  我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态度呢?”

  大明朝的驸马在洪武朝和永乐朝还是颇有政治地位的,朱元璋嫡长女宁国公主的驸马梅殷,甚至成为了朱元璋安排给朱允炆的顾命大臣之一。

  李祺脑海中正在模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临安公主匆忙从外间走进,急声道:“驸马,宫中来使传来消息,父皇召你进宫,说是有事商议。”

  “这么快?”

  纵然是李祺早有预料也觉得不可思议,临安公主也很是紧张,“不知是什么大事。”

  李祺低声道:“为夫猜测父皇已经动了立储君的心思,如今可能被立为储君的一众人,都和为夫没有牵扯。

  所以召为夫进宫,询问意见。”

  临安公主闻言顿时一颤,紧握住李祺的手,“驸马,这件事不是我们能参与的。”

  李祺心中已经大致有所规划,轻拍临安公主手道:“你放心吧,为夫明白其中胜败,你在家中看好穆儿,此事后为夫大概会沉心于士林之中,少理朝政之事。”

  说罢李祺离开公主府,随着宫使进宫。

  奉天殿中,朱元璋喜怒不形于色的脸上,出现了明显的苍老和灰败,李祺不敢多看,问好后便跪在地上聆听圣训。

  “李祺,知道咱为什么叫你进宫吗?”

  “儿臣不知,还请父皇示下。”

  “你在士林中声望大振,咱对天下有些疑惑之处,想要请你这位当世鸿学大儒解答一番。”

  李祺闻言只觉冷汗瞬间浸透了全身,他立刻涕泪道:“父皇之盛赞,儿臣愧不敢当。

  李氏的罪责,按大明律,本该夷灭三族,但父皇因亲情存活我家,对罪臣既往不咎,甚至赐予官职,这是天大的恩情。

  儿臣能有今日些许微名,全赖父皇之恩,不至于做黄泉孤魂,竟名躁今世。”

  殿中气氛随着李祺这一番话轻快了几分。

  朱元璋久久不曾说话,李祺不敢抬头,良久才听到皇帝叹息道:“圣人曾言,满招损,谦受益,诚乃金玉良言。

  你的父亲李善长若是有你如今的见识,君臣何至于走到如今地步。

  咱想了很久都不明白,你父亲明知道胡惟庸作乱,为什么不向咱汇报。

  你是他的儿子,你一定知道他的心思,你能告诉咱为什么吗?”

  李祺闻言又是冷汗涔涔。

  穿越以来,他也一直在想李善长为什么知情不报。

  毕竟以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肯定是察觉出了什么。

  推算到最后,最合理的解释,竟然是李善长对朱元璋不满,故意的。

首节 上一节 21/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