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26节

  ————

  李子行于世,以正道而威众,以述恩而服人,以至公而绝邪,以怜悯而动情,是以天下诸儒,纵不服膺亦无言可驳,唯絮言曰:“其诚似伪,其言甚工”,为世人笑。——《儒林正传》

第32章 七星宝刀

  自朱雀大道上,百士跪谢李祺,士林氛围又为之一变。

  李祺踏入圣道以来,犹如煌煌大日,每辨必胜之,每论道必服膺,明眼人皆看的出来,他有圣人之姿!

  江南诸儒对李祺已生畏惧之心,皆约束门人,再不愿与他争道,做他的踏脚石、登云梯,这却不是彻底认输,而是认为“李祺不过孤军,门下多肉狗无能之辈,一旦李祺不逮,不过土鸡瓦犬而已”。

  李祺听到这种言论时,正教授着李显穆,简直要笑出声,李显穆的天资,足以继承他的衣钵,并发扬光大,再横压天下士林一世。

  李祺并未多关注此事,且不提他自己有事要做,直隶的乡试几个月后就要开始,他作为主考官,要负责出题。

  其次,蓝玉和朱元璋的矛盾已经激化到极点,锦衣卫指挥使马上就要告发蓝玉谋反,届时人人自危,功臣宿将,几近亡绝,谁还会关注区区士林之事。

  蓝党之狱如狂风呼啸而过,先是二十多位公侯被下狱,而后便是其军中党羽,一两万人将要为之陪葬。

  ……

  春夏之分,自东面照下的晨光,有微风抚来,八百里秦淮之上的脂粉香似也传到了大内禁中,三殿宫阙之间,白玉阶梯之下,群臣齐聚,絮絮交耳之声,啧啧而鸣。

  立于台下的诸位公卿各自交耳,时不时目光扫向被绑缚跪在地上的凉国公蓝玉等人,心中有无尽的疑惑。

  昨夜宫门大开,而后便是从皇宫传来口谕,让朝廷七品以上官员,以及京中的王公侯伯,全部在明早进宫。

  听候陛下训示。

  这不是正常的朝会之日。

  但凡国朝异常,都要谨慎对待,所以接到口谕的众人,都知道有大事发生。

  但即便是最胆大的人,也没有想过,竟然会在这里见到凉国公蓝玉。

  按照胡党之案的惯例,不该直接处死吗?

  陛下要做什么?

  无数疑问萦绕在群臣心间,李祺心中也满是疑惑,历史上似乎没有这一遭。

  不多时,太监传呼群臣入殿,群臣皆停下小声的议论,各自定神后踏上白玉阶,手持笏板,垂首跟在引者身后,从殿外左右两阙,沿阶而上,往奉天殿中步去,入殿时小心翼翼的抬头望一眼。

  洪武皇帝竟然已经坐在了皇位上。

  他面容威严整肃,似同往日并无什么不同。

  漆黑如墨的瞳眸似乎在望着鱼贯而入的群臣,但又像是在望着殿外清澈若琉璃明镜的天空。

  群臣进殿后按照礼者所布,各自站定,在礼官引领下齐声向帝国皇帝行礼,而后手持笏板,垂首噤声。

  眼角则瞥向同样被带上奉天殿的凉国公蓝玉等一众公侯,铁链落地摩擦的声音哗啦啦,像是流水。

  殿中静悄悄的。

  群臣皆眼观鼻,耳观心,眼角余光望着御座上的皇帝。

  静静等待着皇帝说话。

  朱元璋直接站了起来!

  皇帝陛下从御座上站起,继而响起叮当金属碰撞的声音。

  此刻殿下群臣才见到,皇帝腰间竟悬着一把刀,鞘上铭刻七星,镶金嵌玉,华贵至极。

  古话道:藏锋于鞘!

  但此刀的锋芒,刀鞘却完全掩盖不住,从七星刀出现在众人面前,凛冽的寒意便降临在奉天殿上。

  皇帝立于御座之前,瞳眸扫下,漆黑如墨,似有深寒,神情难以分辨,唯见皇袍衣角轻扬。

  “你们都抬起头来。”

  当今皇帝陛下身量极高,又站在高处,想要望到,需仰着头。

  于是诸位大明公卿,服朱穿紫,此刻皆齐齐仰头看着那道高高的身影。

  纵然见过千百次,都只觉有凛然威势,成就帝业的,真不是凡人。

  李祺目光紧紧盯着那把刀,他记得父亲曾经说过,陛下有一把极为钟爱的七星宝刀,陪着陛下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都不曾丢弃。

  蓝玉等一众功臣宿将,望着那把刀,有些动容,眼前似乎不再是高楼宫阙,不再是至尊天子,而是当年那个持刀亮剑,在风雨飘摇间,依旧誓言要清平天下的英豪。

  朱元璋站在最上首,左手轻按刀柄,从奉天殿望下去,冉冉升起的晨阳恰好落在满朝公卿身上。

  今日的陛下,真是不一样啊!

  这个感慨几乎同时出现在了所有人心中。

  皇帝陛下一扫往日阴郁,身上竟然有股朝气,他们好像看到了大明刚刚建立时的那个皇帝。

  李祺也想到了后世对朱元璋的一个评价——“只看朱元璋的前半生,世人皆以为他是唐太宗第二。”

  “嗒嗒嗒。”

  皇帝从台阶之上走下,一直走到蓝玉之前,端详他许久,蓝玉甚至都感觉眼睛有些酸涩了,才听到皇帝面无表情问道:“蓝玉,你可认得此刀吗?”

  蓝玉口中的布条被取出,浑身铁链不住碰撞挣扎,嘶哑道:“知道。”

  朱元璋摩挲着七星宝刀,满怀感慨怀念的声音响彻于每个人耳边:“每当咱擦洗此刀时,就总是忍不住回想起曾经打天下的那些艰难岁月。

  从咱顺应天命,带着兄弟们自淮西举起义旗开始。

  到暴元至正十二年,韩宋龙凤二年,那时暴元大军压境,濠州城危在旦夕。

  咱得到了此刀。

  你们是否可还记得,在濠州城,咱持着此刀,和你们说过的那句话?

  咱说,要光复汉之鼎业,要兴隆唐宋之制,为天下人,虽元兵百万众,吾往矣!”

  皇帝的声音于宫阙响彻。

  “噌!”

  凛凛寒意顺着刀光映在目视此景的群臣眼中!

  日上中天!

  意气纵横!

  让人动容,仿佛将所有人都带回了那个充斥着血腥、纷乱、流离、孤寂以及死亡的乱世之中。

  “那时的咱,真是个英雄!”

  “那时的常遇春、徐达,还有很多人,都是英雄,就像是诛除暴秦的刘项,除暴隋之乱的太宗他们。”

  “你蓝玉,曾经也是个英雄,在捕鱼儿海你一战打垮元朝,立下大功,咱封了你凉国公之位!

  哪怕你欺辱了元顺帝的妃子,咱也想着算了。”

  听着皇帝陛下缅怀往昔,蓝玉眼中迸射出光来,他的猪脑子大概觉得,自己已然有了生机吧。

  李祺却大概知道朱元璋想要做什么了。

  他缅怀往昔,手中却提着刀。

  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

  “若是你死在那个时候就好了。”

  朱元璋轻抚宝刀,“咱就不用面对今日。”

  一言而出,殿中瞬间气氛凝固。

  暖风习习。

  刀意寒彻!

第33章 英雄狗贼

  蓝玉在死亡边缘,大概是神志不清了。

  李祺这等局外人却能看清朱元璋脸上只有痛恨的缅怀,他越是缅怀,动起刀来就越快!

  朱元璋摩挲着七星宝刀,而后目光向李祺的方向瞟了一眼,若是依往昔他的脾气,必不曾有今日之烦事,径直杀了蓝玉一党便是。

  但自李祺归京以来所作所为,朱元璋突然发现,或许是皇权太强,他每每能以术胜道,于是便执着于权术,而舍弃大道,蓦然回首,天下却已然不正。

  于是有了今日之会。

  朱元璋脸上依旧满是回忆之色,他在殿中踱步,走在朝臣中间。

  “咱好像很少说起打天下时的事情。

  普天之下的臣民都知道,咱是从一介淮右布衣承受天命的。

  当初元朝残暴不堪,百姓流离失所,根本活不下去。

  咱家里人大部分都饿死了,后来咱加入了义军,立志要把元朝推翻,后来咱死了很多兄弟、朋友,终于建立了大明。

  咱那个时候觉得要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就要杀掉那些残民虐民的贪官污吏,因为咱就是出身最普通的百姓,知道那些官吏有多坏、多狠,谁敢贪污,咱就杀了他。

  可是让咱没想到的是……”

  朱元璋目光转回了蓝玉,眼中杀机大炽,“当初跟在咱身边立志要推翻暴元,还天下太平的那些人,才几年呐?

  竟然就和暴元的官吏一模一样了,同样的残民虐民,同样的贪污腐败!

  还有几个人记得当初的大愿呢?”

  皇帝陛下愤怒的宛如狮子,几乎是吼出来,震得朝中众人皆是一颤。

  但蓝玉却不服,他梗着脖颈道:“陛下,臣等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今日的富贵,若是有功之臣却依旧如同旧时,谁还愿意拼命?”

  “荣华富贵?难道你们没得到吗?”

  朱元璋愤然道:“蓝玉,你们这些国朝勋贵,皆是咱的姻亲,虽然不曾赐土,但岁禄数十倍于同级的官员,而且个个都是世袭罔替,数遍历朝历代,皆是少有。

  你们族中的土地、商铺,再加上下面的孝敬,足够让你们每一个人都衣食无忧,大富大贵,咱自认对你们功劳已经酬谢的足够多了!

  若是文官敢拿下面的孝敬,咱早就砍了他们,可咱对你们一忍再忍,还赐给你们免死金牌,咱当初册封你们之时,难道不是要与你们同享富贵吗?

  若只是为荣华富贵,那又怎会有今日之祸?”

  这下蓝玉有些说不出话来了,要说大明刚建立时,皇帝的确是很大方,虽然没有食邑,但本来食邑也不过是折算成钱粮而已,大明勋贵个个世袭罔替,皆委以重任,又有极多特权,历朝历代里面,也算得上待遇很高。

  “可你们千不该、万不该,不应该毫无敬畏之心,不应该虐民害民,败坏大明社稷根基,若是你们手中没有那么多命案,绝不会有今日之祸。”

  蓝玉讪讪道:“不过是些贱民罢了,何至于此啊。”

  “贱民……”

  朱元璋闻言只觉要怒发冲冠,他深吸两口气,强行平复着心情,缓缓道:“咱还记得当初艰难岁月时,布下爱民之策,聚拢人心,而后一步步夺取了天下。

  而现在,咱的大臣称呼百姓为贱民。

  唐太宗皇帝所说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你们大概是不知道也不在意吧。

  可朕在意。

首节 上一节 26/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