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世家五百年 第40节

  所以家主之位的传承,并不是爵位、家产的传承,而是未来祭祀李祺的权力。

  每一代家主所指定的下一任主持祭祀李祺的人,就是李氏真正的家主!

  而家主,将会得到降神香!

  前几代可能家主一脉还不能彻底压过支脉,可未来随着李氏的发展,家主一脉还会有其他的好处,慢慢掌握祭祀一脉的族人,自然会越发隆重!

  而那,或许是百年后的事情了……

  ……

  李祺在京城闭关著书立说之时,北境已然杀成了一片尸山血海。

  燕军与朝廷军相遇后,耿炳文自然不是朱棣的对手,大败亏输,只有残军逃走,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朝廷家大业大是不怕输的,耿炳文被解职后,大明战神李景隆任大将军,统帅五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却没有攻下,自然更不是朱棣的对手,此时的朱棣已经拿到了宁王的军队,实力大增,朝廷大军几乎是一败再败。

  自建文元年开战以来,至建文二年初,朝廷几乎是一仗未胜,士气大受打击,这些消息传回应天后,自然是人心浮动,据说皇帝在宫中已经砸了无数次器物。

  燕军乘大胜之势进攻济南,熟悉历史的李祺知道,燕王朱棣真正的磨砺终于要开始了。

  ……

  当朱棣率领着大军站在济南城之下时,他以为这座早已惶惶不可终日的城池是唾手可得的,可有两个人阻止了他,他们的名字叫做铁铉、盛庸,一个是山东参政,一个是都指挥使。

  他们的官职并不算高,远不如贵为公侯的耿炳文和李景隆,但他们却是朱棣在靖难之役中遇到过的最坚强的敌人!

  在历史上,他的苍茫大业几乎就要折损在这两个人的手中!

  在靖难之役这场战争中,谁是正确的?谁又是错误的?

  没有人知道,每一个参加这场战争的人,他们都有自己必须要赢的理由!

  朱棣在这里遭遇了一场噩梦,那座似乎轻而易举就能够攻下的城池,却在摇摇欲坠之中屹立不倒,那个不曾知兵事的书生,牢牢的将他阻挡在济南城外。

  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连日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他似乎忘记了当初决定靖难时,他对朝廷实力的恐惧!

  他忘记了他所预料将要遭遇的险象环生,他认为南军不过如此,二十万、五十万,甚至更多,亦不过是他的手下败将!

  他将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卓越,甚至是天命所归,却不曾想过,只是李景隆太差了!

  当一个卓越的统帅开始忘记自己的战略时,他就距离失败不远了!

  更何况无名小卒并不意味着能力极弱,正如还不曾拜为大将军的韩信,没有一丁点的名气,谁又能知道那会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兵仙神将呢?

  盛庸、铁铉虽然名不见经传,可他们却是建文年间真正的优秀二代,而不是耿炳文这些垂垂老矣的老将,以及李景隆这种废物二代!

  失败,便在这其中孕育!

  艰难困苦,沉沉阴霾,真正的皇者将从血与火的尸山血海中走出!

第58章 道衍和尚

  燕王朱棣遭遇了靖难以来的第一次大败,从济南城下被一路追杀数百里,真可谓是仓皇南顾,险死还生。

  这场胜利让阴霾沉沉的朝廷士气大振,盛庸和铁铉一跃而为天下知,盛庸成为了接替李景隆的大将军,而铁铉则一跃升为山东布政使,封疆大吏,又加兵部尚书。

  李景隆依旧如同历史上那样没死,朱允炆放过了他,李祺知道这个消息后,只是嘲讽的扯了扯嘴。

  历史上对李景隆为何要打开应天城门迎燕军进城众说纷纭,有阴谋论甚至说因为朱允炆重用文官,所以李景隆一干武将是在演朱允炆。

  何等的可笑,举荐李景隆的本就是黄子澄,朱允炆对李景隆的重用可谓厚矣。

  在李祺看来原因其实非常的简单,在靖难之役中,耿炳文、李景隆先后落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失败,还是元勋系武将的失败,而失败就意味着权力的失去。

  盛庸、铁铉这些新生代的武将,将会代替他们执掌大权,这是李景隆们绝不能忍受的,那么卖掉朱允炆便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事实证明,李景隆的选择没错,他在永乐年间加官进爵,名列勋臣第一,享尽了尊荣,只是这份尊荣的时间太短,如同流星,一闪而逝。

  济南之战的失败并不是结束,很快,在东昌之战中,盛庸在野战中再次击败了朱棣,张玉死在了这场战争中,朱棣几乎是仅以身免。

  对于燕军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战无不胜的燕王,金身破了!

  天下的大势似乎要归正了,朱元璋所创造的体系,终究还是保卫了中央朝廷,区区一个藩王,终究是翻不了天。

  ……

  朱棣的目光落在了状如凶虎的道衍身上,带着沉沉的迷茫,“大师,靖难似乎已然不可成行了,不若本王随你出家为僧,倒也快活。”

  道衍脸色很是平静,突然问道:“殿下可见过洪武二十三年之后的驸马李祺吗?”

  朱棣一怔,不明白道衍为何突然这般说,摇摇头道:“那时本王早已就藩,自然不曾见过,只是他声望愈盛、变化极大,与年少时大不相同了。”

  “当初韩国公府被抄家灭族时,李祺阖家被流放江浦时,会想到有朝一日能于士林彰显吗?

  殿下不曾见过李祺,我却是见过的。”

  朱棣一惊,急声问道:“大师何时见过李祺?”

  道衍陷入了回忆,缓缓道:“那是洪武三十年了。”

  ……

  洪武三十年时,李祺和道衍的确见过一次,那时的李祺很是好奇这位黑衣宰相。

  李祺见到道衍的第一眼,就说了一句,“你辅佐燕王,必然生乱。”

  姚广孝早年曾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对他道:“你是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

  今日又听到李祺这么说,顿时生出好奇,问道:“驸马何以出此言?”

  李祺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看了他一眼,道衍却有种好似被看穿一切的感觉一样,李祺淡淡道:“你自己知道。”

  道衍又问:“既然驸马说我是乱天下之人,那驸马为何不将我缚于官府呢?”

  “你生乱了吗?坐法了吗?”

  “自然不曾!”

  “那我为何要缚你于官府?”

  道衍哑然,而后笑道:“宁杀错,勿放过,岂非自然之理?”

  李祺负手,面容平静,“持此道者,必遭反噬,今日杀人,明日被杀。”

  “驸马真乃儒门真大贤是也!”

  道衍大笑,那一日二人聊了许多,多无空泛玄虚之言,临了之时,道衍问李祺道:“若天下乱起,驸马以为何人能胜呢?”

  ……

  思绪回转,朱棣万万没想到道衍停在这里,急声问道:“李祺如何说?”

  道衍望着朱棣,缓缓道:“李祺当时沉思了许久,而后道:‘能够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改正错误,以及在失败中决不放弃的人,将得到最终的胜利。’

  这便是今日我想要对王爷说的,不要有丝毫的犹豫,从起兵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没有了退路!

  成功了才是靖难,失败了便是谋逆!

  放弃所有的幻想吧,看到应天了吗?

  占领它!攻破它!这是您唯一所能够做的。”

  “洪武三十年,李祺竟然在那时就预料到今日的局面了吗?”

  朱棣感慨着。

  “李祺是天资绝顶的文武双全之人,他只是受限于李善长的大罪才空耗此生而已。

  这样的人,最是能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朱允炆今日的性格不是一日养成的,他如何能看不出来。

  王爷难道忘记了,当初先帝问李祺储位之事,李祺推举的可不是朱允炆,而是先帝的诸子,只是秦王不堪,储位才落到了朱允炆身上。

  若当日秦王、晋王便已薨逝,这储位未必不落在殿下的身上!

  洪武朝时,李祺便推拒了东宫职事,而后又解释了储位之事,建文朝时,他虽尽力做事,可时人皆知,他只不过是遵从先帝旨意而已。

  他从一开始就看不上朱允炆!”

  道衍一字一句,一字一顿道:“李祺这样绝顶聪明的人,却对朱允炆这般看不上,难道不正说明朱允炆的不堪吗?

  殿下难道就连这等不堪之人都胜之不过吗?”

  朱棣怔神了许久,他只觉有一股力量再次从四肢百脉中涌出,那些因为失败而失去的勇气重新回到了他的胸膛之中,他颓废的身躯再次挺直,那个顾盼之间英武雄豪的燕王回来了。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是不同的。

  皇帝便是天,口含天宪,每一句话都如同九天神雷,所谓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李祺虽然官位卑微,权力不大,但他在这个世间的分量却是不轻的,他的言语是拥有力量的!

  因为他是举世公认拥有智慧的那个人,而智者的话总被认真是真理,他所赞扬的便是对的,他对反对的便是错的。

  “举兵,再与盛庸决战!”

  “不成功,便成仁!”

  恢复了全部自信的朱棣,决定让整座天下再看看,何谓天下名将!

第59章 饮马长江

  建文三年元月,朱棣从痛苦的失败中挣扎了出来,他重整旗鼓,召开战前会议,要再次南下,此后的岁月中,他无数次的回想起那一天,那是决定他命运的时刻!

  李祺大概也不曾想过,他见到了道衍和朱高炽,然后说了一些话,便让这二人的思维改变了一丁点,于是他这只蝴蝶掀起的风刮到了北平,继而影响深远。

  ……

  燕王府中,朱棣环视着自己的属下,又回想起了那些死去的人,他出身天潢贵胄,从来顺风顺水,可起兵靖难以来,他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没有一日无忧,他无数次的险死还生,这是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他走啊走,却看不到光明的尽头,曾经唾手可得的未来,似乎越来越遥不可及!

  “打了这么久的仗,本王赢过也输过,可最后总是只能退回到北平城中,如何才能够攻破济南,诸位都说说吧。”

  屋中顿时一片沉默,济南是靖难之役的转折之地,一路高歌猛进的北军进攻济南失败后,一败再败。

  在经历了这么久的战争后,朝廷军已然发现,他们甚至不需要嬴,只要不输就够了,以一地战一国,即便是诸葛武侯也只能憾然而终。

  如果有攻破济南的办法,现在他们就不会坐在这里商讨计策,而是已然南下饮马长江!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又是道衍站了出来,古来能够成就伟业的帝王身边总会有一个这样的人,他说话很少,但每次都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决定整个集团的战略走向!

  他平静的注视着所有人,而后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

  难道是如同王朝更替那样,颠覆整座天下,然后将旧王朝的宗王、勋贵、文臣、武将全部都杀死换上我们的人吗?

  自然不是!

  诸王是殿下的兄弟,外戚勋贵是殿下的亲朋,武将是殿下的袍泽,文臣则只奉命做事,我们的目标只有皇帝!”

  所有人都知道,靖难是个幌子,他们就是在造反,可这么赤裸裸的说出来,还是让众人如坐针毡。

  可道衍和尚姚广孝不在乎,他学了一身的屠龙术,就一定要捧一条新龙出来!

  他没有后代,不在乎荣华富贵,所以他无法无天,“从一开始,我们攻城略地的思维就是错误的。

  八百年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提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头告诉皇帝李渊和整座天下,现在你们只有一个选择!

  而现在,胜利的可能也只有一个!

  那就是直扑应天,杀死皇帝,告诉天下人谁才是天下之主!”

  打开一扇门的办法不仅仅是开锁,还可以直接砸碎它,偌大的天下,南下的道路不仅仅是山东一条,古代攻城是因为担心绕过重城后被截断粮道,可历史上有多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城,继而奠定胜局之事呢?

首节 上一节 40/9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