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商家或许不了解北方旱灾的严重性,但徐晨和大同社高层普及了小冰河时期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了北方旱灾的严重性,刘永他们也翻阅了史书,原本作为一个乱世背景板的寥寥几个字,当它们连接起来,看的刘永他们冷汗直流,这才是毁灭一个王朝的元凶啊!
知道北方的旱灾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所以徐晨不惜代价修水利、从外部购买粮食,这得到了大同社所有人的支持。说极端一点,现在产业不发展,大家顶多穷一点,但粮食产量减少,那可是会饿死人的。
孔晨接着问道:“常平仓中要储存多少粮食,元首才肯放开粮食配给制度的限制?”
刘永严肃地说:“常平仓中要储存够整个北方使用一年的粮食。”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大同社的数据是公开化的,每年公民议会都会把人口,粮食,布匹,钢铁,煤炭,水泥等重要数据公布于众。
他们知道北方有6000万人口,按照一人七石粮食计算,那就是四亿多石粮食。和现在大同社各地粮仓的库存只有4500万石,差不多是十分之一。
这可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囤够的,这让他们彻底打消了短期内放开粮食配额的想法。
他们也只能往好的一方面来想,虽然自己没办法突破限制不用工匠,但他们的竞争对手也没办法雇佣工匠,这样一来竞争压力就低了一些,大家也可以多赚几年钱。
刘永在解答完商贾们关于海上贸易和粮食限制等问题后,接着说道:“从明年开始,工匠司将会在雇工超过30人的作坊当中成立分部,以维护工匠的权利。当然,这对你们也有好处,工匠司也会培训工匠,提升他们的生产效率,让你们的作坊能变得更赚钱,你们也不用苦恼多招工的问题。”
刘永的话音刚落,现场瞬间陷入一片沉默。商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都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要说他们最怕大同社的哪个衙门,那非工匠司莫属。去年,因为几个伤残工匠的事情,扬州那边同行赔得少了一些,大同社直接出台了工伤税,他们3%的利润就这么没了。
北方的商家们都对那些连几个工伤钱都省的同行恨得牙痒痒。一通操作下来,钱没省下来,还多了一项税。
现在要把工匠司请进自己的作坊,这无异于耗子把猫请回家。
“果然在元首心中,这些工匠的分量更重。这不公平呐,我们承担了最多的税务,一年几千万两银子,这比大明多了10倍,为什么在您心中工匠的地位还是更高?您不是一向说权责对等吗?”现场的商人们在内心哀嚎着。
刘永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商家内心的想法,他继续道:“明日,鲁班院有我大同社研发的一些新机器,想来各位可能用得上,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
这话一出,所有人眼前一亮。大同社的机器那可是发财的利器,在场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靠着大同社的羊毛纺纱车、羊毛纺织机发家的。
还有不少人是靠着大同社新式的高炉技术发家的,余下的人也购买了大同社新式的机器,尤其是蒸汽抽水机,只要开了一个这样的工厂,日进斗金那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现在北方最富裕的几个商家,都和蒸汽机有关。总理都这么说了,那这次肯定有大量的好东西能让他们发财。
翌日,这些商家早早地来到了鲁班院。
一进院子,他们就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蒸汽火车头。这个火车头比起之前那个小一号像玩具一样的火车头,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蒸汽火车了。它增加了火管,改进了活塞,马力也增加到了30匹,运载能力比原先增加了五倍。最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大大增强,不像原本的火车头运行几天就会出毛病。
除了火车头之外,还有改进后的蒸汽轮船。不过这些并没有让大家感到特别意外,这些蒸汽机械他们已经见过,现在这些不过是放大版,更加成熟、更加实用。
最让他们惊讶的是,他们还看到了各种蒸汽机床。原本由水利助力带动的机械现在都改成了用蒸汽驱动。像孔晨这些生产蒸汽机的作坊主喜出望外,有了这些机器,即便他们不增加工匠的数量,产能也能提升好几倍。
而最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他们看到了蒸汽纺纱机和蒸汽纺织机,那速度比他们的机器快好几倍。
布匹和钢铁是北方经济的两根最重要的支柱,这两种机器的出现代表着生产效率将提升几倍。尤其是很多纺织作坊主,他们看到这机器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他们一直很奇怪,大同社的纺织作坊给工匠的俸禄是最高的,福利待遇也是最好的,动不动就给工匠建房子,弄幼儿园、蒙学,不仅养着纺织工匠,还要养他们全家老小。
福利待遇定得这么高,怎么可能拼得过他们这些压在法令线上给俸禄的作坊呢?
但偏偏最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大同社给了这么高的待遇,生产出来的物品价格却低,质量还高。
各种高档的布料更是全部被大同社的纺织厂垄断。他们知道高档布料是因为元首弄出来了颜色鲜亮的染料,这还能理解,但在低档布料上也竞争不过大同社,这一直是他们心中的谜团。
现在蒸汽纺纱机和蒸汽纺织机出现了,终于解开了他们的疑惑,原来蒸汽最大的用处不是用在抽水上面,而是用在纺织布匹上。
有这种机器在,大同社的纺织厂一个人能顶他们好几个人,难怪他们织出来的布价格低、质量好。这不是他们经营不善,而是科技的差距啊!
商家们围在这些新机器旁,眼神中既有惊叹,又有对未来的期待,元首既然开放了这些机器,那就是允许他们购买了,这些商家已经看到一个个金元宝向他们飞过来了。
第353章 ,崇祯的新生活与黑矿洞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十日。
清晨,京城的天空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大街小巷,吹得街边的旗帜猎猎作响,天空逐渐由暗变明,宁静的京城逐渐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玉米馒头,茶叶蛋嘞!”一位身材矮廋的商贩,裹着一件破旧却厚实的棉袄,双手拢在嘴边哈着热气,扯着嗓子叫卖着。
他面前的小推车炉子里炭火正旺,烤物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弥漫开来。
街边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一位年轻的工匠被妻子轻轻摇醒。他不情愿地从温暖的被窝里探出脑袋,嘟囔了一句,却还是强忍着寒风,迅速穿好那件打着补丁的粗布棉衣。
妻子早已经上摆好了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粥,粥里的红薯块煮得绵软香甜,只可惜吃的太多了,让人反胃。
工匠不满道:“就不能换一种粥吗?”
妻子道:“好,明天给你弄个玉米粥。”
他端起碗道:“加两块咸鱼干吧。”
“好!”妻子道。
工匠这才“呼呼”地吹了几下,便大口喝起来,滚烫的粥下肚,让他整个人都暖和了几分。
他匆匆放下碗道:“我去上工了。”
而后走出家门,融入了街头那股为生计奔波的人流中。
与此同时,一处砖房当中,朱由检从锦被中缓缓起身,然后找到自己的牙刷,弄一点精盐上去开始洗漱,
然后迈着步伐来到内室。摇篮里,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儿子正睡得香甜,粉嫩的小脸上泛着健康的红晕。
长女乖巧地站在一旁,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弟弟们。朱由检摸了摸长女的头,轻声嘱咐道:“乖女儿,好好照看弟弟们,莫要让他们磕着碰着。”长女懂事地点点头,奶声奶气地应了一声。
此时京城的街道上,已经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大家上班的时间大多是朝九晚五,早高峰的热闹丝毫不输后世。
街道上行人如织,行色匆匆。有的人手里拿着一份刚出炉的报纸,那报纸的纸张虽略显粗糙,但上面的文字和简单的插图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几个等着公共马车的青年,盯着报纸上的内容来看。那个拿着报纸的青年也豪爽摊开报纸,让大家一起观看。
“今年粮票可以增加,每个月增加5斤!”一个青年看到上面的新闻惊呼道。
京城百姓对现在安稳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唯一让他们不满之处,就是粮食配额制度,这让他们想要吃顿饱饭,极其艰难。
拿着报纸的青年摇头道:“估计很难,今年的旱灾大家都看到了,虽然粮食增加了,但增加的并不多,北方已经接的旱了好几年了,谁知道明年会不会更加严重,元首只怕不会答应这样的请求。”
“嗨!”众人叹一口气,他们也觉得这个青年说的有道理。
“吁!”一辆长条形的公共马车停在他们前面。
车门打开一个妇女叫道:“交钱的同志请向后面走,不要堵在门口。”
几个等公共马车的青年把一文钱交给这个妇女,而后向后方走过去,人到齐之后,马车的车门一关,前方的车夫,“驾!”一甩马鞭前头的两匹马缓慢的向前走。
还有些人则在街边的小摊前停下脚步,花上几文钱买上一个烤红薯。他们接过红薯,顾不上烫手,便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让他们在寒冷中获得了一丝满足。然后,他们一边吃着红薯,一边加快脚步,朝着各自当差的作坊走去。
朱由检不需要像那些工匠一样匆忙赶路。他迈着沉稳的步伐,漫步在街道上。他左顾右盼,眼中满是惊讶和感慨。仅仅三个多月时间,京城的变化之大让他几乎认不出来了。
街道两旁,原本还搭着脚手架的新建楼房,如今脚手架已经拆除,露出了整齐的砖石墙体。那五层楼高的建筑,在京城的街道上显得格外突兀,宛如一个个巨人矗立在那里。
朱由检站在楼下,仰望着那高耸的建筑,自己仿佛变得极其渺小。阳光洒在砖石上,反射出柔和的光芒,让这些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大同社为了建设京城倒是不惜钱财。”朱由检忍不住满脸羡慕地说道。
大同社在京城的建设上投入巨大,去年一年就花了500万两银子。这笔钱要是放在过去,足够他养一支关宁铁骑一年了。
想当年,为了养那几万大军,他费尽心思,四处筹措军饷,每一两银子都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如今,大同社却把这么多钱砸在了京城的建设上,用于老旧市坊的改造,真败家。
不过这钱花的成效也是极其显著的。那些原本破旧不堪、污水横流的小巷,如今变得干净整洁,道路两旁的房屋也都修缮一新。
地面也进行了硬化处理,原本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石板路,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会泥泞不堪。
道路两旁还种上了一排排整齐的树木,虽然在这寒冷的冬天,树木已经光秃秃的,但朱由检可以想象到,等到春天来临,这里将会是绿树成荫的景象。
而且,道路两旁还安装了煤油灯,到了夜晚灯火通明,倒是让京城的夜晚有了几分喧嚣。
虽然在朱由检看来,把养几万大军的钱花在这些“花花草草”上有些奢靡,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效果却是极其显著,京城终于有了几分天朝上国的样子。
朱由检继续向前走去,融入了这充满生机与变化的京城街道,开始了他新一天的忙碌。
没多久他走进一家门牌上写着民生报的报社,报社里有几个记者各自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在意朱由检的到来。
只有王承恩和王之心看到他,马上过去行礼道:“老爷!”
朱由检道:“报社里不需要这么多礼,你也去忙自己的事吧。”
对,这家民生报是朱由检自己开的,而事情一切的源头则是徐晨写的《大明1566》的小说。
当这个小说改成话剧,在整个北方大肆的传播,很快朱由检就看到这话剧。
其内容气的他半死,嘉靖帝可是他的曾祖父。如果改稻为桑,毁堤淹田,这是真人真事,他也就认了。
就像朱猛说他做皇帝做的很失败,即便他气的半死,但他也没办法反驳。
但徐晨编排嘉靖帝的事情是假的,堂堂一个帝王演的跟个道士一样,更不要说还演的如此昏聩,这让崇祯不能接受。
他决定要反击,他决定要正本清源,要反击徐晨对他朱家的污蔑。
于是他经常在说书馆,戏院反驳上面的不实内容。但这一下就引起很多人不满了。
“你凭什么说这是假的?朱家的皇帝干些缺德的事情不是很正常。”
“这个是元首编的戏曲那还能有假。”
这些无知小民的话,让朱由检气的半死。眼看着这些假事都成真的了,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的原本面目,于是他也学着创立了一家民生报。
最开始就叫报馆总共就三个人,朱由检加上他两个仆人,由他亲自编写反驳的内容,王承恩,王之心两个人补充,排版完之后再借用别家报馆的印刷机,一期印刷个5000份。
说是报纸,但其实围绕的都是《大明王朝1566》反驳其中的错误之处,有点像后世的影评了。
只是朱由检写的太高深,学术性太强,趣味性不足,看的人不多,大部分只有免费发放,才会有一些百姓收这些报纸。
本来依靠他的财力,这家报纸办个几期,大概率和其他倒闭的报馆一样,就是关门歇业。
但事情很快有了转机,也不知道消息传了多久。周皇后知道朱由检没有死,只是日子过得极其凄惨,她和弘光帝虽然是傀儡,说的话也没有哪个大臣听,但弄一些银子还是可以办得到的。
她通过使者的关系,想办法给朱由检5000银子,想要以此改善朱由检的生活。
结果他把这笔钱都投入这家小报馆,这家报馆才没有马上倒闭。
但如果没有意外民生报也不会有多大起色,事情的转折则发生在今年的6月。
下湾村的春生找到了朱由检,寻求他的帮助,原来3月的时候春耕刚结束,他们同村的二狗等人经人介绍出去打工,约定好了,夏收之前他们就会回来。
结果一去三个月音信全无,快夏收了也不回来,也不写信,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村里一下十几个青壮消失,对下湾村十几个家庭来说无异于天塌了。
春生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到京城的朱先生是读书人,是个能人,应该有办法帮忙救人。
至于春生为什么不报官,因为他脑海里没这种意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他,报官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让你倾家荡产,即便现在已经是新朝,他依旧没有这个想法,而是想动用自己少的可怜的关系,看看能不能找能人解决这件事情。
朱由检面对春生的请求没有拒绝,都是回到了下湾子,询问了那些家属,二狗的人当差的地方?
在知道是在遵化之后,朱由检和二狗两人赶到遵化,但两人一去遵化也消失了。
田秀英意识到事情不妙之后,马上找到赵汉卿寻求帮助。
赵汉卿很重视这件事情,崇祯的身份毕竟特殊,要是这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消失了,还不知道江南那些地主士绅会向他们大同社泼多少污水。
于是赵汉卿带人去遵化找朱由检,最后在一家黑煤矿场才找到朱由检和春生等人。
并且知道了遵化有大量的黑矿洞,那里关押了大量的普通百姓,赵汉卿当即把这里的事通报给总理府
刘永带着带着警卫团来到遵化,在十五个私采煤矿的矿洞,救出了上千余人。一场惊天大案,这才公之于众。
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全力推动封山育林,每个村每个人都定下植树的份额,逐步扩大不允许砍伐树木的范围。
这就导致北方城市居民的燃料主要是使用蜂窝煤了,加上大同社发展产业,铁路又带动钢铁行业的快速扩张,尤其是遵化原本就是大明的炼铁基地,这两年来钢铁产能更是翻了一倍,这就导致煤炭的需求翻了好几倍,煤炭成为了一个极其赚钱的黑金产业。
但挖煤矿在这个时代就是极其危险的行业,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先进机器,只能靠着人力来挖掘,而且天朝这里露天矿产极其少,只能开矿洞,而挖矿洞的下场则是稍有不慎,就是一群矿工埋在矿洞之下,直接被压成肉泥。
这个时代的煤矿说是吞噬人命的恶魔一点也不为过,徐晨虽然已经嘱咐了煤矿的管事,要重视煤矿生产的安全,但当年关中每年都有几百人死在各种矿难当中,最多的一年,死亡人数突破了上千。
而当这个范围扩张到整个北方的时候,一年就3000多条人命被各种矿难吞噬,工业化的每一步都在吞噬人命,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面对这种问题,徐晨招募大量有经验矿工,整理出各种矿难的经验,提升安全标准,各种事故原因和安全标准都成了一本厚厚的书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