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42节

  整个辽东烽火连天,上百万人在辽东大地上进行残酷的厮杀。在北直隶当地的农户也在进行一场对旱灾的战争。

  这几年北方的气候异常诡异,前年接连下了半年的大雨,京城附近大量的土地被淹没,结果去年的冬天整个京城无雪,导致今年京城闹春旱。

  这个时候北直隶的百姓有点庆幸,前年发水灾的泄洪区被保留下来,今年反而成为了整个京城附近最大的水源地,加上去年他们一年在北直隶修了三座水坝,上千里的主干水渠,再加上大同社分发的抽水机,总算保住了大部分的粮食。

  六月中旬,京城附近土地遍布金黄色的小麦,农户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夏收当中,北直隶农户的全家老小都忙碌在田地当中,大人收割粮食,小孩跟在后面,将落下的麦粒,捡到篮子当中做到颗粒归仓。

  水湾庄,田地当中。

  崇祯头戴草帽肩披一条毛巾,手中拿着一把镰刀,低着头,弯着腰,割着自己眼前的麦子。

  他的动作极不熟练,割的极其小心,生怕不小心划着自己,而在他不远处的春生,收割起来动作就极其熟练,一把镰刀被他磨的极其锋利,在他三尺范围内的麦子,都能被他一扫而光。

  太阳越来越毒了,田间树旁的知了叫都显得有些有气无力了,朱由检也是累的气喘吁吁,感觉自己腰都快累断了,他从不知道割个麦子都能这么累人。

  今年北方的夏收遇到了辽东战士,中原旱灾,蝗灾。元首府,总理大臣府都极为重视,大同社联合北方上百家报社,以一个月一两银子的补贴,邀请他们下属记者监督夏收情况。

  朱由检就选择了水湾庄来采风,只是水湾庄的农户都在田地当中抢收,连老人,妇孺,孩童都在忙碌,朱由检也不好意思一个人就站在岸上看,于是就让春生给了他一把镰刀,也来帮忙收割。

  “朱先生你是学问人,还是在一旁休息吧,这里交给我!”春生劝说道。

  但朱由检脾气犟了,春生收割麦子的进度是他三倍,他不想连收麦子这种事情也比不过人。

  “没事,我只是不熟练,等我多收个几天,收割的速度肯定不弱于你。”朱由检咬牙道。

  春生只能笑道:“先生是个学问人,肯定比俺做的好。”

  “开饭了!”春生的媳妇带着一篮子食物过来了。

  春生马上道:“朱先生走,我们先吃饭,休息一会儿再干。”

  这次朱由检不坚持了,两人走在田边的树荫下,春生的媳妇端做饭菜,饭是粟米饭,米饭上有几个青菜,最上面这盖着一块肥肉。

  春生看到这肥肉,和冒着油光的粟米饭笑道:“还是元首体恤,我等小民,弄来这么便宜的鲸鱼肉和鲸鱼油,吃了这肉和油,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气。”

  朝鲜的捕鲸业,产业发展起来走,北方的百姓今年肉票增加了一倍数量,油票增加了十倍,关键价格也极其低廉,鲸鱼肉一斤只要20文钱,鲸鱼油一斤要30文钱,要知道现在北方哪怕是一斤红薯也要四文钱,如此低廉的价格引得春生这些农户也够买了一些鲸鱼肉和鲸鱼油。

  朱由检边吃边说道:“在这大旱之年还能吃到肉,元首的确是体恤我等小民。”

  这一点他是极其佩服徐晨,能稳住北方,不让灾情扩散已经算是超出他的预计了,大同社却还在朝鲜建立捕鲸队,扬州建立捕鱼队,每年能从大海当中弄出万万斤的肉类,他是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海当中也有这样的宝藏,发展的好了,这就是一个近乎无穷的大粮仓。

  现在虽然他嘴上还不承认,但内心已经对徐晨服气,这几年中原什么情况,朱由检一清二楚,旱灾,蝗灾不断,大同社每年光为了抗击旱灾,赈济百姓花的钱就超过了5000万银子,这么庞大的开支,大明朝廷根本拿不出来,要是他继续当皇帝,整个北方只怕会彻底崩溃,像春生这样的普通农户不知道有多少会被饿死。

  而就在朱由检他们休息的时候,一支骑兵队从远处疾驰而来,他们还能断断续续的听到,辽东大捷,金国覆灭的声音。

  “什么,他们在说什么?”朱由校有点不敢相信询问道。

  春生压抑激动的心情道:“在辽东,我们打赢了,女真人败了,金国覆灭了。”

  “元首万岁!”春生激大吼道。

  其他村民也激动吼道:“元首万岁!”

  甚至有不少村民,会在田地当中痛哭流涕,崇祯二年女真人入关,两次包围京城,水湾庄三分之一的农户惨死在女真人的屠刀之下,被屠光的村子更是难以计数,苍天有眼,这个仇终于报了。

  朱由检内心复杂,大明花了十几年都没有平定的女真人,大同社一战就覆灭了他们,在想当年他5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现在看上去更像是个笑话。

  不过他内心更是担心江南,金国覆灭了,接下来大同军的进攻的重心必定是江南。

  但就他了解的情况,朝廷哪怕迁都江南,东林党人确是一点教训也没吸取,他们该内斗还是内斗,完全没有一丝振奋的迹象,就以现在的情况来看,江南半壁江山只怕也很难保得住。

  京城,总理大臣府。

  大同社高层云集,他们相互传阅着张献忠写来的捷报。

  刘永看到沈阳被攻克,皇太极等多名金国的高层被击毙,现在辽东只剩下几座小城尚未被收复。

  他激动道:“好好好,秉忠没有让我等失望,能在7月之前就能结束这场大战,我等压力就轻了很多了。”

  今年中原又是旱灾,又是蝗灾,总理大臣府的钱粮如流水一般花出去,民朝的粮食又开始逼近警戒线了。

  而辽东战场上有20万大军,辽东辽西的百姓全部当民夫都不够押运粮草,李自成亲自坐镇辽东,整个北方的运输船,通过海船运输,调拨到了辽东,总理大臣府还在通州,招募了上万青壮纤夫,以他们为核心的,组织了十几万纤夫队,以辽河来运输粮,这才勉强维持住了大军的粮食需求。

  但即便如此,辽东战场上1日消耗的粮草就是4万石,每个月要消耗百二十万石粮草,对此时的大同社来说,这笔消耗是极其巨大。

  郭铭喜道:“辽东战事结束,三大都护府就可以合并,军事开支也极为减少,更关键的是辽东广大,适合移民,不管是黄河工程还是水利工程都好开展了。”

  因为要修黄河大坝,退耕还湖,保留湖泊作为泄洪的地区。但在中原这种低洼地,一般都是土地肥沃的良田,所以迁移百姓非常困难,光动员农户就耗费了他们大量的精力。

  大同社以辽东的百亩土地换中原的30亩土地,虽然农户很心动,但因为金国的存在,农户担心战事一起,他们的家园又会被摧毁,所以一直不敢去,现在好了,金国没有了,农户最担心的事情消失,他们可以大范围移民到辽东。

  李文兵皱眉头道:“人口百万的金国现在只剩下30余万人口,辽阳城更是只有几千百姓,张献忠说女真人大量屠杀汉民,只怕辽民也在大范围屠杀女真人,这非常不利于我们大同社在辽东的统治,还有金国虽然覆灭,但这次支援张献忠的野女真却也不少,处理不好他们,辽东只怕依旧会是动乱的根源之地。”

  常五道:“所以更要大范围的迁移汉民到辽东,对于其他女真人部落,要改土归流,让张献忠以赏赐的名义,带这些部落首领到京城,然后再成立辽东商社,给他们一部分股份,让他们在京城定居,分离他们的部众,如此才是长治久安之策。”

  刘永想了想道:“文兵,你去兰考见社长,把我们的意见上报,请社长拍板定夺。”

第363章 ,用价值观代体系代替宗藩体系

  大同十年(公元1634年)七月十二日,中原大地,黄河工地。

  天空宛如被一块巨大的蓝色绸缎严丝合缝地覆盖着,没有一丝云彩的点缀,唯有那轮炽热的太阳,像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高高地悬挂在苍穹之上。

  它毫不留情地释放着无尽的热量,如同一头凶猛的野兽,疯狂地炙烤着大地。大地被烤得滚烫,仿佛一块即将被烧红的铁板,水汽从地面蒸腾而起,使得空气都扭曲变形,如同梦幻般的海市蜃楼。

  站在高处俯瞰,视线下方是一幅壮观而又忙碌的景象。上百万的民夫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在工地上辛勤劳作。

  他们来自中原各地的村庄,被召集到这里参与这项浩大的工程。这些民夫们衣衫褴褛,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黝黑的皮肤上闪烁着汗珠的光芒。他们手中握着铁锹、镐头等工具,奋力地挖掘着泥土,每一次挥动都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条宽阔而漫长的河道已经初具雏形。这条河道宽达几里,长几百公里,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静静地卧在中原大地之上。

  经过三年的不断挖掘和延伸,这条古黄河河道已经快要延伸到山东境内的济水河上游,只剩下几十里的路程就可以彻底打通。一旦这条河道打通,黄河将改道向北,淮水再也不会被泥沙淤积,北方也将多了黄河这条宝贵的水源。

  黄河两岸的农户们对这项工程充满了期待,在大同社的宣传下,他们知这项工程的意义,只要黄河改道向北,他们的家乡就可以多一条黄河水源,面对旱灾的时候,就能保住更多的粮食。

  粮食,对于农户们来说,是心中的头等大事,是他们生存的根本。因此,在这项工程越接近完工的时候,民夫们的干劲就越足。甚至主动延长了在工地上工作的时间,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工地,直到夜幕降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休息的帐篷。

  “滴滴滴!”突然,一阵清脆的哨声打破了工地的喧嚣。

  “休息一刻钟,所有人放好工具,队长清点好工具。”管事的声音洪亮,传播的极其遥远。

  听到这哨声,工地上的农户们立刻按照命令,把自己手中的铁锹、镐头等工具整齐地放在一旁。然后,他们纷纷走向工地上的凉棚,三三两两地坐在地上。

  他们迫不及待地把自己身上的短衫脱下来,用毛巾擦去脸上和身上的汗水。接着,他们打开自己的水壶,美美的灌上一口水,滋润着干涸的喉咙。

  在这些凉棚周围,时不时飞起一些蝗虫。这些蝗虫虽然没有去年那么多,但比平常还是多了好几倍。

  有的蝗虫甚至直接撞在农户的身上,石头愤怒地抓起一只撞在自己身上的蝗虫。狠狠地丢在地上,用脚用力地踩死。“这该死的祸害!”

  一旁闭目养神的老刀叔缓缓睁开眼睛,叹了口气说道:“没用的,你踩死一只地下就会爬出上百只。”

  老刀叔的话让石头有些无奈,但他还是不甘心地说道:“能少一只是一只。”

  就在这时,一群半大的鸡仔从凉棚的角落里跑了出来。这些鸡仔如同一个个小精灵,在工地上欢快地穿梭着。它们对着那些蝗虫一抓一个准,一口就吞一只,马上又飞扑向下一个目标。

  很快,石头他们休息凉棚四周的蝗虫,不是被这些鸡仔吞噬就是逃到其他地方。石头看到这一幕,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道:“干的好。”

  其他农户看到这些鸡仔也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的蝗灾没有像去年那样爆发,他们夏收的粮食保住了绝大多数,这些鸡可谓是最大的功臣。

  最关键的是,这些家禽吃蝗虫长得快,下蛋多。工地上的伙食标准明显提高了很多,蛋汤里面的蛋花变得更多了,甚至时不时还有鸡蛋羹。每十天就有一个肉菜给他们补充油水,肉菜里面绝大多数都是鸡鸭肉。这让民夫们吃得比自己家还要好,以至于村里面来工地的名额都要抢了。

  休息的时间里,民夫们开始闲聊起来。石头兴奋地说道:“要说天下就是元首他老人家最厉害,女真人肆虐辽东几十年,最后被元首他老人家随便派一支军队就给战胜了。”

  “元首他老人家可是天上的神仙下凡,那皇太极怎么可能是元首的对手。”一个村民附和道。

  5天前,报捷的使者骑着快马来到了工地。使者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辽东肆虐的女真人已经被大同军击败了。为了庆祝这场胜利,工地上还专门办了一场庆祝会。民夫们在庆祝会上欢呼雀跃,当初女真人肆虐直隶的时候,他们也是胆战心惊。

  明朝的勤王大军,也把他们的村子祸害了一遍,可以说这些村民既仇恨明军,又痛恨在辽东的鞑子。

  现在好了,朝廷被大同社覆灭,那些祸害他们的明军被元首审判,该枪毙的枪毙,该关押的关押。现在辽东的女真人也被灭了,对农户来说,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

  石头突然询问道:“据说元首想要迁移中原的百姓去辽东,一户给100亩土地,大家有想去的吗?”

  他的话引起了民夫们的热议。“辽东太远了,还有蛮子,只怕不安全吧。”一个村民担忧地说道。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恐惧和犹豫。

  其实这个话题已经不是今年才开始流传,去年他们在工地当差的时候,就已经有流传这事情,只是当时女真鞑子还没覆灭,大家都不敢去,今年讨论的热度明显更高。

  而且还有管事对他们科普,说辽东的都是黑土地,比中原最肥沃的水浇地都要肥沃。

  最开始农户是不相信,辽东这样的蛮荒之地,女真人都是打猎,这样的土地能有多肥沃?

  管事马上道:“哪怕是最上等的土地耕作长久也要休养一段时间,中原的土地我们老祖宗耕作了几千年,再肥沃能肥沃到哪里去?”

  “辽东的土地就不一样了,那些野人根本不懂种地,从古到今积累的肥力还在那土地当中,那土地自然肥沃了。”

  工地上的农户一想,还真是这个理,中原的土地种了几千年,肥力肯定下降,野人又不懂种地,那几千年来积累的肥力肯定都在土地当中。

  管事继续道:“俺听人家说在辽东插根筷子也能长成树,还有什么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哪怕是打猎也能养活一家人,现在辽东没有战事,先去辽东的人就能占到最肥沃的土地。”

  就是因为这些故事的流传,农户们对辽东也有一丝向往,逐渐形成了讨论辽东的风潮。

  石头道:“金国都被我们灭了,哪里还有什么不安全的,关键是这次可以分100亩土地,据说辽东也不像中原这里动不动就是旱灾,蝗灾,虽然偏僻了一点,冷了一点,但这一年的收成就是上百石,民朝收税低,一年能得七十石粮食,当年俺们村的地主胡有才一年也不过就能赚这么点粮食,去了辽东俺也可以当地主了。”

  听了石头的话,又有不少人心动了。100亩土地对农户的诱惑太大了,只要分得了这么多土地,他们也可以过上以前地主家的日子。有头牛,娶个媳妇,生几个娃,然后在这100亩土地上耕作,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这对普通农户来说就是一生最高的理想。

  其实石头是想去辽东的。中原虽然分了地,但他们村的人口太多了,一户只分了二十亩地。本来这些地没有地租,只交三成税,足够养活一家老小了。但偏偏这两年中原旱灾、蝗灾不断,粮食收成不尽人意。石头一家虽然不至于饿死,但也的确处于吃不饱饭的状态。

  他正是最能吃的年纪,饿肚子的感觉实在不好受。所以当他听到在辽东可以分100亩土地的时候,就有了移民到辽东的想法。当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他内心也有些害怕,所以想动员更多的乡亲和他一起去辽东。

  一直没开口的老刀叔沉思了片刻,缓缓说道:“俺也准备报名去辽东,俺有两个娃,现在分的地还能养活他们,但等俺两个娃长大了,只怕他们又会和以前一样,连个饱饭都难以吃到,去了辽东,哪怕后面分家,他们一人也能分到50亩土地,一辈子也就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老刀叔的话让那些家里有两三个娃,尤其是男娃的农户们心动了。他们觉得去辽东才是保住以后家族几十年吃饭的大事。

  一时间,他们议论的话题反而变成了,辽东有没有这么多土地以及如何在辽东扎根的事情。民夫们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100亩土地该种哪些粮食?如何合理的耕作?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辽东的憧憬和期待。

  黄河工地,总指挥部。

  李文兵在今日赶到了黄河工地,探马只是带来了辽东战胜的捷报,他则亲自带来了此次辽东大战的详细经过,和大同社高层对辽东接下来安排的意见。

  徐晨道:“三大都护府的确没有必要,把辽西都护府合并到辽东都护府当中,命令警卫师,火炮师回京,任命孙可旺为新的辽东都护府都督,都护府的编制暂定两个师。”

  “朝鲜都护府继续保留,都督仍是张献忠,命令他上报500名优秀的朝鲜军官,送到京城来培训,让他用这些学员组建大同社。”

  李文兵愕然道:“大同社?”

  帐内其他的人也一脸愕然的看着徐晨,想不明白元首为什么要干涉藩国的政务?

  徐晨点头道:“我们大同社没有帝王,我们天朝几千年来建立的宗藩体系就失去了核心。但我们大同社不可能关起门来只过自己的日子,不和外界联系,更不可能放弃祖先几千年来为我们积攒下来的财富,放弃这些藩国,那就要换一套新的体系来取代原本的宗藩体系。”

  “我的想法就是把大同社的组织模式扩充到其他的藩国体系当中,把原本的贵族体系,变成各国的大同社联盟,朝鲜就是第一个实验的对象。”

  等统一江南之后,大同社就要准备对外扩张了,这不是几个人的意志可以扭转的,只要发展工业化,庞大的工业体系,就会逼着统治者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的扩张自己工业体系当中的市场,这种扩张的终极形态,就是后世的全球化大市场。

  但英格兰,法兰西的那套殖民体系,历史上已经注定失败了,徐晨也不喜欢杀的血流成河的殖民模式,当然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也供养不起民朝这个体量,现在天朝的总人口大致在两亿上下,全球的总人口也大致在4~5亿左右,可能人数会比自己想象的多一些,但不可能超出一个量级。

  英格兰能找到几十倍的殖民地大同社是不可能找得到的,所以殖民模式的道路最开始就被徐晨放弃了。

  后面这是两种价值观的争霸模式,徐晨当然选择自己更熟悉的模式了。

  所以要用大同社横扫各国的封建贵族体系,把土地分给农户,而后按照各个地区的特长分配产业链,把他们融入到天朝的产业链模式当中。

  这既是为了推广价值观,也是因为农户的购买力比几个贵族更高,更重要的是有这些贵族,封建制度就很难瓦解,这套制度的根基,小农经济也很难摧毁,全球大市场自然就无从说起。

  朝鲜国就是第一个实验的对象了,当他成功之后,大同社就会带着海军一个个复制这样的模式。

  李文兵等人尚不能理解价值观和全球大市场这些尚未发生的事情,但老祖宗留下来的几十个藩国,这些却是他们认可的重要财产,以前他们还没想出该如何统治这些藩国。

  现在徐晨直接给他们指明了方向了,直接培养这些藩国当中的大同社成员,用他们来取代原本藩国的贵族体系,建立一套属于他们大同社自己的体系。

  洪承畴想了想道:“元首,属下以为现在就可以让海商去日本,接触一些对德川幕府不满的人,把他们带到京城来培训,为未来做准备。”

  随着德川幕府的海禁,大同社内部对他们不满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是刘永,大同社的粮食本就不多,德川幕府海禁直接让大同社失去了一个粮食渠道,北方的海商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场。

首节 上一节 242/3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