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的确还没有学到,但那也是书上的内容而已,对于刘琅来说,只要课本上写的知识,他最多也只是看上两三遍就能明白个大概,然后再做几道相关的题目,那么这些知识点便会完全融会贯通,学习能力比普通的学生要强出数倍,现在刚刚开学一个月,但他已经把大学一年上半学期的一些书看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多做一些题目熟悉一些而已,所以这道题对他来说并不难。
“看看你们两个吧,连个三岁小孩都不如回到座位上,我们上课!”
面对如此“妖孽”的刘琅,熊怀志也无可奈何。
“你连三岁孩子都不如!”这句话常常被挂在那些老师嘴边,这可不是讽刺挖苦,而是事实呀!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所有人都长处了一口气,同样是一堂课一个小时,熊怀志的课却感觉像是度过了半天时间,所有人都开始收拾书包恨不得马上离开。
“今天作业,你们回去把这三道题做完,明天的冶金课我要提问!”
熊怀志在黑板上写下题目。
“啊!”
所有人都小声地惊呼出来,这三道题难度非常大,要想做出来恐怕还得预习很多课程,要是多几天时间才好,可是这老熊一个人上三门课,几乎是天天都有,逃都逃不了。
走吧!
刚才还因为下课有些高兴的学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离开了教室,向着另外一间教室走去。
“刘琅,我们走吧!”
杜松走过了跟刘琅说道。
杜松年纪不小,在家里他也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最小的妹妹跟刘琅一般大,所以他带孩子还真有一套。
刘琅现在还是很小,很多重活都干不了,晚上放学后母亲可以帮忙,但在白天,很多活都是杜松帮忙,比如之前上课晚了,干脆就抱起刘琅。
所以他现在充当的角色类似保镖,负责刘琅上学放学的接送任务,而且他心细如发,对待刘琅真如亲弟弟一般,
“老杜,下节课是辩证法,刘琅不去上课的!”
旁边一位同学走了过来,然后低下头小声地对刘琅说道:“刘琅,这三道题你会不?”
“还没看呢,不知道!”
刘琅耸了耸肩。
“赶紧看,中午食堂我再问你!”
对方摸了摸刘琅的头离开。
刘琅的确不会去上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课程,不光这门课不上,还有什么“马列”“哲学”这样的课他都不去上,开学的时候还惹的那几位老师大为不满。
赵天明亲自找来要问个究竟,刘琅把这几本书拿过来,然后翻了三四页后就直接来了个背诵,结果是一字不差。
生背呀!刘琅这一招当场就把几位授课老师搞的哑口无言。
刘琅都活了快四十岁了,三观早就成型还用得着去学这些东西?节省下来的时间他还得多学学有用的东西,比如到外语学院学一学德语、日语。
“刘琅,你先留下,其他人赶紧走!”
突然熊怀志再次出现在了门口对着里面的人大声说道,原来他刚才跑到门口抽烟去了,他的烟瘾很大,上课中休息的时候就要抽上两根。
老熊突然出现把同学们全部吓跑,教室里只剩下了刘琅。
“熊教授,您找我有事?”
刘琅原本准备去电气系旁听一节电路课的。
“刘琅,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熊怀志走到刘琅临近的凳子上坐了下来问道。
“熊教授,我长大后想当一名工程师,做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器。”
“呵呵,志向远大呀!不错不错,如果你勤奋学习,或者可以实现你的愿望,不过我是看不见了,对了,我这里有一本书,你要是能看懂就拿去看吧!”
他从一个布包里翻出了一本书递给了刘琅。
这本书竟然是全英文的书籍,封面写着“近代工业发展简史”。
“这本书是我当年在美国时买的,虽然里面技术方面有些过时了,但是很多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你英文不错,翻看字典应该能够看懂,要是有时间就看看吧!”
“谢谢熊教授!”
刘琅赶忙接了过来。
“记住,工业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想要发展,必须倾尽国家之力,光靠一个人几个人的力量……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国家现在对工业的重要性还不是太认识,想要成为工业强国,还差远了……。”
熊怀志摇了摇头站起身来离开。
刘琅没有离开教室,这件教室本就是小教室,只有三十多个座椅,白天上课的时候没有人来,他就坐在那里翻开了这本现代工业简史这本书。
全英文的专业书对于刘琅来说还有些吃力,主要是某些专用词汇他还没有看过,现在市面上买的英文词典收录的词条不是太全,不过他的语法没有问题,通过上下文的理解也能明白的大概,所以虽然有些吃力,但没有多大问题。
正如熊怀志所说,这本书关于技术方面的内容不多,主要是对工业发展历程的概述,从蒸汽机的发明到二战结束这近一百七十年的巨大进步。
在二三十年之后,很多年轻人都在网络上吵吵闹闹,说偌大个国家怎么就连一台像样的汽车发动机都造不出来,一定是国家把精力都放在了房地产上面了,为了赚快钱忽略了工业的发展,如果国家重视,恐怕十年之内就能造出技术领先世界的发动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里的确对基础工业有些松懈,虽然也大力发展钢铁,但在冶炼技术方面基本上没什么突破,数量不少但质量缺乏,可即使国家对钢铁冶炼技术给予重视,要想在短短十年或者二十年时间内就赶上西方国家,那也是痴人说梦。
为什么?这本书里就给出了答案。
第100章 工匠精神
自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后,西方国家正式进入了工业时代,不管是国家还是各人企业,都在围绕着蒸汽机进行不断提升,小到一个个零件,大到一台台发动机,他们的每一道工艺,每一项配料,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一点一点从心里挖出来、从失败中走出来的。
这些可是短短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来的,是多少钱砸不出来的,必须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才会有后来的成功,没有捷径,要接受对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在西方国家在不断失败和成功之间交替进步之时中国在做什么?是在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国人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搞试验?这一下子就差了近一百年的时间。
或许有人会说,二十一世纪不都是全球化的时代吗,为什么国家就得不到相应的技术呢?
科学和工程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共享的、透明公开的,但是工程学却是保密的、私有的。发动机的原理可以说是及其简单,而且这个原理在内燃机存在的一百多年里从来没变过:燃料燃烧致气体膨胀推动活塞做功。但是科学说起来容易,如何用这些人类都知道的白开水一般的理论做出按人类意志行为的工程却完全是另一回事:如何把功率提上来,重量减下去,寿命延长,效率提高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漫漫长征,但是传统工业的工程学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生产技术和理论严重脱节,国家或许不缺设计师,缺的是底层的工人师傅。缺的是国外那一百多年不浮躁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