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第220节

吴荷说道。

改革开放绝对不是一撮而就,而是在无数矛盾之中进行的,私营企业发展了,产品就会占据市场,那就会让国营企业面临危机,这是必然的结果。

“国营企业现在不是在实现承包制吗?吴教授您觉得承包制怎么样?”

刘琅问道。

“承包制固然会释放一部分员工的积极性,但这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一旦遇到巨大的难题,管理者绝对不会担当风险,所有者又对管理方式不了解,企业的结局就很悲惨了,所以承包制只是企业发展的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要实现私有化的,当然,这种私有化是要有局限的,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无限制的私有化,但很多无关紧要的企业,完全是没有问题的,国家只要掌握那些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可以了。”

吴荷回答。

刘琅点了点头,吴荷的这个观点就非常接近十几年后国家实行的一种“国退民进”战略,就是国家掌握能源、交通、电力等这些战略物资,剩下的那些商品完全交给个人,比如什么电冰箱、电风扇、电视机、甚至是汽车,国家完全放弃这些商品的控制,让你各人凭本事去搞,只要你有能力,国家就会支持,但你要是没能力,国家那也没办法。

“吴教授,我倒是有一个想法。”

刘琅突然开口。

“说来听听!”

吴荷很喜欢跟刘琅谈话,因为对方总有一些“奇思妙想”,有的甚至能让他都有眼界一新的感觉。

“吴教授,我觉得现在国家应该对企业私有化进行一些尝试,比如把那些年年亏损的企业卖给各人,让他们放心去做,做大了国家也能收税,做不好自然会被市场淘汰,咱们国家不是在深市和蛇市搞了特区嘛,咱也可以对这些企业搞一个特殊企业改革,把他们扔到市场上,然后经过几年的时间再和那些没有进行私有化的企业对比一下,看看谁对国家做的贡献大,这样就能说明问题了。”

“呵呵,刘琅你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呀!国家搞特区改革,你又弄出来一个特企改革,这倒是一个新思路!”

吴荷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看来他对刘琅这个主意有些心动。

“咱们国家的改革开放说白了就是经济制度的一种转变,计划经济不好弄了,就要转头搞别的经济制度,有的人说是要搞承包制;有的人说要搞私营经济,这两种方式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但说到底,最后还是要落在企业身上,是要让他们的产品面向市场,符合市场行为的就生存下去,不符合就要衰败,所以我觉得特殊企业就是对两种方式谁好谁坏的检验,而且立竿见影,还不像特区那么的极端,这种尝试是有必要的。”

刘琅接着说道。

“刘琅,你说得没错,这的确可以检验两种方式的好坏,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知你考虑没有考虑!”

“什么问题?”

刘琅问道。

“那就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如何不让国家受到损失,如果国家受到损失,这可就是大问题了。”

吴荷说道。

“我觉得国家应该严格对要实现私有化的企业进行评估,凡是私营者想要留下的物资都要进行评估。”

刘琅回答。

“物资倒是没什么问题,因为就放在那里,跑也跑不掉,最关键的还是员工,一旦私有化后,这些员工的利益那就是大问题了,他们的工资谁给开?他们的利益谁保障?万一他们被私有业者无故辞退了怎么办?另外那些退休职工的劳保问题,谁给?私有业主会甘心承担这部分支出吗?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呀!”

没错,这才是私有化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员工的利益谁来保障。

“我倒是有一个办法,吴教授你可以听一听。”

刘琅说道。

“哦?这个问题你还有办法?快,说一说!”

对于员工利益如何保障的问题吴荷也正在思考,但始终也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私有化就会变成少数人聚集财富的盛宴,这可是触动国家根本的问题,万万要慎重呀!

“我是这么想的,企业私有化后,必然有一部分员工因为能力问题而不适应市场而被淘汰,这是无可避免的,但国家和企业不能放之任之,要对这些人实行能力上的培训,完全可以政府出一部分钱,企业出一部分钱,把他们送到技术学校里去进行能力培养,比如培养两年的时间,这两年之中他们的工资就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两年后,他们有了能力,也就可以自食其力了。

但这些培训主要是针对一些年轻人,上了年纪的人就不适合了,比如说临近退休的人,他们自然不在其中,这些人怎么办?退休的职工劳保怎么办?我觉得这也可以国家和企业来共同承担,比如说设立一个专门账户,每年企业盈利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划拨一些放入这个账户,国家也可以在养老金账户中划拨一些,退休职工的工资就从这个账户里出,而且国家要对这个账户实现严格的把控,不允许企业私自动用。

要是企业破产怎么办?那就要变卖企业的资产,这些钱要以养老金为先,不能随意用作他用,甚至我觉得,在岗职工也是企业的一部分,没有他们,企业是无法发展的,那么是否可以也让这些职工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权利,起码有一些话语权,也让那些私营业者有些压力,不知道我的这些主意吴教授能否用的上!”

“嗯,嗯,不错,不错,很不错呀!”

吴荷听了眼睛一亮,虽然刘琅的这个办法还有一些问题,但他提供了一个以前从没有想到过的思路,比如说让职工参股,职工参股就涉及到股份制,私有化转制和股份制结合,这个思路他就从没有想到过。

刘琅提出这个主意可不是心血来潮,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第213章 最大限度减少工人的损失

在十多年后,国家开始大规模的私有化转制,大量的国有企业都变成了个人的私企,让很多职工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是国家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而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十年后,很多国企已经到了不得不卖的程度,即便不私有化,国家也没有任何办法让他们起死回生,也不能让那些职工过上好日子,不放弃也得放弃。

那个时候,国企和企业私营业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变了,国企是处在劣势,私营业者反而占据主动,你卖不卖?不卖你就自己管那些员工的工资吧,要是卖,那就得听我的,我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所以在这一时期,很多企业都是贱卖到了个人手里,当然,这其中也有着很多腐.败的行为,但根本原因还是政府没有能力来承担企业了。

这个结果就让很多员工的利益受到了损失,他们只得到了不多的补偿就沦为了失业者,而且也没有人去考虑他们的感受,只能放任自流。

但是在八十年代初的形势就很不同,这种危机还没有显现出来,在企业私有化的过程中,国家和企业这一方是占优势的,他可以站在员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通过一定手段来制约私营业者。

而且这个过程是逐渐进行的,不像十年后一下子大规模爆发,那时,即便是国家有心也无力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一个人得了病,最初的时候只需要吃药就能治好,但要是这个人没有发现病症,或者认为时间久了病就可以自行痊愈,故此对疾病视而不见,等到病入膏肓之时那就不是吃药就能解决的了,到了这个时候只能手术把毒瘤拿出来,这个过程当然是非常痛苦,即便最后治好也是元气大伤,一时半会也恢复不过来。

国营企业现在就是如此,在八四年已经显露出了病态,国家也有所发现,但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还在是否要私有化的问题上争论不休,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等到了发现不私有化不行之时,那已经是“病入膏肓”了,只能采用“手术”这种极端做法,或是破产或是把这些“负担”甩给私人,但在这个过程中那些企业的员工利益已经无法顾及。

那个时候,虽然国家也想方设法让他们再就业,可是一下子那么多工人涌入市场,再加上他们一辈子在工厂做工,没有经过任何其他工种的培训,你让他们如何生活?

既然历史无法避免,何不提前着手,在这些企业刚刚“得病”的时候就开始循序渐进的进行医治,或许这样做就能在未来最大程度的改变这些老百姓的命运,这就是刘琅的想法。

刘琅这个办法果然引起了吴荷教授的。

“嗯,国家和寻求私有化的企业主共同联手承担职工的问题,国家可以减轻一些负担,而这也是那些私有化者所承担的义务;职工以养老金的形式参股,这也会让私有化者有所顾忌,不敢轻易压榨员工刘琅,你的这个办法可真是一种创新,起码在现有形势上可以兼顾多方利益,非常好,非常好!”

吴荷站起身来激动地走来走去,这样的办法他可想不出来。

吴荷当然想不出来,这可是国家经过了三十多年痛和苦之后才总结出来的一种模式,但这种模式也只是一种设想,毕竟在那个时候九成以上的小型企业已经变成了私企,有的因为经营不善破产倒闭,有的则是一飞冲天,成为了国家的骄傲,这种在改革初期就多管齐下的模式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之中,并没有机会付诸实践,但在这一世,刘琅终于有机会了。

“刘琅,我的团队正在为国家领导们制定一个改革方案,我觉得你这个建议非常有价值,完全可以写进去!”

吴荷拍了下手说道。

“吴教授,你可以先建议国家在小范围内搞一下,比如首都风扇三厂,就是替我们华夏工业科技有限公司代工的那个厂子,这个厂子就是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他们完全可以做为试点企业。

还有粤省一家名为三水思江啤酒厂的企业,我和他们厂长认识,这家厂子也是负债累累快要活不下去了。

这样的厂子做为示范单位,国家应该还是可以接受的,像那些效益好的企业暂时就不要动了,国家也不会同意,等在过三四年的时间,我相信在它们之间就会有明显的差别,是好是坏便一目了然了。”

首节 上一节 220/68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