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游戏玩家既然愿意买账,小伙伴公司则是把《罗达》测试服务器增加到4台。预计测试三个月之后,《罗大世界历险记》也将会收费运营。
受到这款游戏试水比较成功激励,小伙伴公司投资了3000万元,上马15款量产版本的速成游戏。这些游戏预计开发周期是3个月左右,在2004年上半年,陆续的投入市场运营。
可以说,速成版的游戏,开发成本和周期已经是非常短了。未来主要的成本开支,应该是服务器和网络成本,以及运营过程中的团队工资开支。
当然了,小伙伴公司战略中的内容,可不仅仅是这些量产游戏。其他各具特色的精品游戏,也是重中之重。
为此,王启年投资了一款预算1亿级别的精品游戏大作——《歌舞青春ol》、《坦克世界ol》。
除此之外,小伙伴香港分公司,已经开始在跟温瑞安谈,以5000万港元天价,把温瑞安小说的独家游戏改编权和独家电影改编权,都一口气大包买下来。今后,温瑞安小说的游戏版权和电影版权,都是小伙伴公司独家承包了。
因为,温瑞安的小说,虽然改编过电视剧。但目前还未大量进行电影改编,也很少进行游戏化改编。正是因此,他的小说版权,还未充分开发。所以,一旦改编成为电影和游戏,至少新奇感会有的。
当然了,小伙伴公司不仅仅对温瑞安的小说版权感兴趣,曾经武侠时代公认的大师们的作品改编权,他都非常感兴趣。
金庸、古龙、黄易的版权,小伙伴公司也在谈,但并不是一下子就谈完。比如,像金庸大师根本就不差钱,在90年代明报集团上市后,金庸套现了股票,保守估计,拥有不下于10亿身价。
其后,金庸虽然没有主动去追求财富上的增长,但无论怎么想,其财富也不可能原地踏步走。
毕竟,金庸平均每一部小说版权,改编都不下于10次。平均每年靠着版权授权就不低于数百万元入账。
更别说,金庸还有一位御用的股票经纪人董伟,这个人是很低调的投资理财高手。投资股票五十多年,只给很少一名富豪理财,但收益率却是非常惊人。很多富豪感慨,拿少量的给钱董伟理财,结果,收益率比他自己经营一辈子的生意还要厉害的多。
从60年代开始,金庸、邵逸夫等人就向董伟不断的递支票,委托董伟给他们理财。结果,董伟自然是让他们满意,几十年来稳稳当当,从未有过暴利。但是……几十年的滚雪球,却足以让开始的投资增值了数百倍。
别的不说,董伟70年代帮助客户买入长江实业、汇丰银行、九龙仓之类的股票,三十年来回报率几百倍,长期持股没有卖出。加上这些公司分红的利益,持股可以达到千倍回报率。由此可知,金庸不缺钱。光是董伟给他打理的股票资产,就已经增值到了令人难以想想的高度。
也正是因为金庸不差钱,所以……用钱购买金庸的小说版权,貌似,并不是那么的顺利。所以,香港蓝梦公司的负责人,则采取了长期策略,与金庸的家人和朋友交好,保持一定的联系,获取了金庸先生的好感之后,再谈生意合作就比较容易了。(未完待续。。)
ps:第一更,感谢魔残枫、查在安月票支持!
第二百九十四章 七君子(一)
2003年11月,王年接到北影校方通知,参加一次学校的会议。○
“会议,什么会?”王年不解。
“还不是那些被操碎了心的第六代导演。”校方的教师说道。
“貌似,我也算第六代。”王年说道。
“怎么说呢,我是说第六代里面拍地下电影的导演,一个个都上国内的黑名单。在你之前,张元、王小帅、贾樟柯他们走的路,都很让人操心。”这名老师说道,“不过,那也是特殊年代,导演没有出路,没办法的事情!”
“怎么没出路?去剧组打工,拍拍广告,拍拍电视剧,甚至,当话剧导演,怎么就没出路呢?”王年不以为然的说道。
“能拍电影的,谁愿意拍广告和电视剧?”
“说的也是!”
即使在电影市场萧条的时期,电影导演毕业就等于失业。但大电影的逼格还是远远超过赚钱的电视剧和广告片。另外,目睹第五代导演,一出道就是天之骄子,就能直接拍电影。所以,第六代导演心气很高,让他们到剧组给别人打杂锻炼,多半是不情愿的。
所以,不少导演纷纷硬是要走大电影之路。由于,国内商业片没有市场,政府出资拍摄的主旋律电影,又不可能找他们这些人。终,不少的导演,接受海外资助,拍摄被国内称之为“地下电影”,国际上称之为“独立电影”的路子。
独立电影,是20世纪末在美国兴起。
因为,美国电影行业被好莱坞巨头垄断,电影题材受到商业因素影响太深。与此同时,一名人导演。想要获得投资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个简单的数据——好莱坞电影公司每年会收到几万个剧本投稿,终,只会拍几百个。往往是几百个爱好者中,只有一个人能出头。其他大多数人,都是颗粒收,混的很惨。
正是因此。美国的独立电影运动爆发了,一些电影爱好者,用很简陋的工具,很低的预算,自己拍摄电影作品。往往几千美元、几万美元,就拍出了一部作品。这种小成本的独立电影,大多数都是拿去电影节参展,如果能获奖了,甚至。可以在一些小众的电影院线上映。
有些小众的独立电影,甚至成为了票房市场黑马。几万元成本,斩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有上亿票房的逆天存在。
这就吸引很多电影爱好者,纷纷开始拍摄独立电影。独立电影,就像是草根创业一般,绝大多数,都是血本归的。但有些成功的案例。激励者数爱好者,前仆后继的参与。
在中国电影市场。虽然不存在好莱坞八大电影巨头那种存在。但是,独立电影同样兴盛起来。第六代导演们开始登上电影舞台,是从独立电影开始。
中国第六代导演,按照时间算起,应该是从85年开始。其中,85年的青年导演王小帅、张元、唐大年、娄烨、路学长、管虎等等北影毕业的学生为主。后来又把中戏的一部分导演也划分在内。
这批导演绝大多数都拍摄独立电影,参与海外电影节和电影奖,拿奖之后,国内就被禁。
之所以,第六代导演海外拿奖之后就被禁。因为,他们的电影大多数没有得到电影局的批准和支持。
当年,第五代导演是拿着国家的钱,拍摄个人的片子,荣誉归个人所有。张艺谋、陈凯歌都是赶上好时代。
而第六代导演时期,国内经济转型,国产电影公司自身难保。毕业的导演,很多人毕业等于失业,已不像第五代导演可以那么走运。不像后来的国内电影市场大兴,数商人争抢人导演那么不愁市场了。
所以,第六道导演们毕业后,大的困惑是自身的出路问题。国内电影制片厂没有给他们安排工作,由于电影厂效益很差,老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了。不会招人,也不会给他们这些菜鸟的电影投资。
而商业片,他们试过了。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艺术片导演,拍不出观众爱看的片子。所以,走国内商业片路线,是不可能。
因为,国内电影教育体制,并不是教商业电影的。所以,很多导演出道时,如果是学院派的,往往很难拍出观众喜欢看的电影。
比如,在80年代,张元拍的一部电影《妈妈》仅仅几万块钱投资的小成本电影。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部电影非常糟糕,仅在国内制作了6个拷贝。这证明了,第六代导演刚刚出道,商业上是一败涂地的。
但这部很冷门的电影,却是参加了欧洲电影奖项,拿到了大奖。在几十个电影节参展之后,张元似乎踏上张艺谋、陈凯歌等等第五代导演的老路,成为国际电影节中关注度很高的中国导演。
但……问题是,张艺谋和陈凯歌他们当年参展,是国家支持和批准,他们出去拿奖是文化交流和为国争光。
张元的电影《妈妈》在国际上参展,却从未获得有关部门批准。按照政策法规,这是不允许的。所以,张元就成为禁片导演。
但国内被禁,貌似并不影响他海外参展拿奖,甚至,还拿奖的电影,还可以在海外文艺院线上映。一部小众电影,对于大公司而言是鸡肋,但赚几十万元甚至百万元,还是有可能的。能赚这么多,对当时的国内的导演们而言,已属于天文数字。
张元尝到甜头之后,又拍出《北京杂种》、王小帅拍《冬春的日子》,何健拍《悬恋》、贾樟柯拍《小武》……都是海外拿奖,国内被禁。
当然了,为了迎合外国电影奖,抹黑中国人自然的难的。于是,越是抹黑中国,国内越是敏感的性、政治、残疾人、少数民族、小偷、性工作者等等话题,就越是容易拿奖。于是,第六代导演们创作的电影,越来越偏激,跟国内电影局之间的对抗情绪,也是越来越高,甚至,逐渐有的导演以被禁为荣。仿佛,以禁就红了,上了禁片导演名单,海外拿奖就容易了。
不过,随着国内的电影市场逐渐火了起来之后,这些上了黑名单的导演,开始请愿,要跟高层对话。
以贾樟柯、王小帅、娄烨、张献民等等出名的几个禁片导演,开始上,寻求跟高层对话。带头请愿的有七个人,合称独立电影七君子。
这起事件,也被成为七君子请愿事件。
而电影局也接受了这次请愿,双方约在北影进行一次座谈会。不算是谈判,而是双方集中在一起,谈谈心。
在11月份,座谈会如期举行。
电影局的领导,学校方面、独立电影导演和一些电影界人士,济济一堂,在北影会议室,参加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