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第292节

  两个闺女回来,王玉兰一听说她们还没吃饭,心疼的肝疼,踩着凳子把房梁上李兆坤眼馋已久的腊肉解了下来。

  厨房里传来阵阵香气,李兆坤的小酒已经准备好了,小酒配上腊肉炒小葱,那就一个得味!

  王玉兰跟着小媳妇一口气做了五六个菜,觉着两个闺女瘦了,非要好好补补不可。

  老四帮着在灶口填柴,她一回来就脱了她的米色牛仔裤,蓝底灰条纹的衬衫,然后把姐妹俩往日的旧衣服找出来又重新套上了,跟别人穿的太不一样了,整天到晚被人盯着,总不是那么舒服。

  东拉西扯的跟着老娘说了许多话,无非是说过的很好。当聊到二儿媳妇要生的时候,王玉兰不免忧心忡忡,两个年轻人,都是没经过事的,哪里能懂生孩子坐月子这种事情。

  她一心想着媳妇能回来生孩子,她也能伺候的上。

  段梅说,“人家条件好着呢,你没听老四说,那里医院不知道有多好。比家里强多了。”

  王玉兰说,“在医院哪里比家里好了,一股药水味,呛死人了。”

  老四耸耸肩膀,也不解释了,知道解释也是没用。

  饭还没吃完,爷奶和叔叔婶婶都来了,老四把从外面带回来的礼物,一家分了一点。阿爷给的是一个上好的烟锅子,老汉还是习惯抽旱烟,嫌弃卷烟没劲头。

  给老奶的是一些核桃粉和奶粉之类的补品,不过老四知道,老奶多半不会自己吃的,肯定要便宜了孙子和重孙子。

  给两家叔婶是一家两条烟和一条头巾。

  老四看着这眼前的一家子,心里多了许多感慨,她有时在想,要是没有哥哥,这一家子该怎么办呢?

  她也是吃过苦,挨过饿的,就因为受过这些罪,她才珍惜今天的生活。

  她从来没有想过,可以去国外读书,曾经懂事的想,能把小学熬完了就不错了,家里这么困难,哪里还能读初中呢?

  可是她却顺利的读了初中,甚至考上了高中,还上了大学。

  她的人生出现了太多的意想不到。她跟李秋红一样,都是拿哥哥当偶像的,没有比哥哥更厉害的人物了。

  也许没有哥哥,她大概要在这荒芜破落和贫困的农村呆一辈子吧。

  她不是嫌弃这破落的地方,只是因为爱的太深,不忍再看这破败。

  出去之后,她的眼界开阔了,她更清晰的认识到了贫与富的差距。她也更能理解哥哥的话了,为什么觉得父亲可怜,不是他愿意成为那样的父亲,只是因为他身在那样的底层,他的眼界,他的目光就在那里,改变不了。

  她看向正在喝酒喝得香甜的李兆坤,眼神跟以往更加的不一样了,也许哥哥说的对,对这样的父亲是该多点包容,他也只是个可怜人罢了。

  能把她生出来,没饿死她已经是造化了,她还能有什么不知足的要求呢?

  李兆坤又重新跟在后面吃了一顿饭后,心满意足了。也不在院子里竹床上纳凉了,拿了一把蒲扇到村里的麦场上吹牛了。天闷热睡不着,许多人家都拿了竹席在麦场上纳凉。

  他从四闺女和五闺女那里得来的只言片语够他吹上个把月了。

  假酒事件对他的威信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觉得有必要重新树立起来!

  他老李家现在可是有三个孩子在国外呢!

  十里八乡的数一数,还有谁家比得上他家?

  他李兆坤当然可以吹了!

  

252、悲哀

  

  李庄分了责任田后,大家开始在自己的责任田里设临时麦场,可村里原有的集体麦场并没有失去它纳凉的功能,只要一到夏季还是照样聚满了人。

  麦场纳凉的人很多,每家都有四五口人,坐着的,躺着的,蒲扇摇个不停。在宁静的夜晚,鸡鸣狗吠像是近在咫尺,纳凉的人能够辨得清是不是自家的。

  大部分人家都还是泥草屋,房梁很低,一到夏天更是闷热,像李兆坤和刘大壮家、李辉家这种大瓦房都是少数。家境好一点的,顶多就在屋顶上挂个吊扇,可也解除不了闷热。

  农村已经通电了,可是电视机这类东西似乎还有些遥远,只有少数几乎人家有,所以就更显得闷热无聊了。与其呆在屋里闷热的睡不着,还不如到麦场上纳凉呢。

  麦场也凉快的有限,但是这里天高地远夜空辽阔,满头星斗莹莹生辉,月光也洒的漂亮。孩子们是最高兴的,会集聚到麦场上,兴奋得跑来跑去,这么好的夜色掩盖,不去玩躲猫猫多可惜。

  汉子们可以聚一起抽烟吹牛,谈论着当年的收成,盘算着下年的农事,妇女们可以在一起东家长李家短,八卦个没完没了,王玉兰就属于这一堆的。

  她这些年一直属于妇女里面的老天不唠嗑,浑身就难受,现在手头活钱多,平常挺愿意给人应急,这个三块,那个五块,博了不少好人缘。

  李兆坤自己都感叹,这老娘们不是当年的老娘们了,他搓弄不动了,在家里他现在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

  可相反的他却是面貌丰腴了不少,他这样的懒汉,一不下地,二不种田,又没什么闲心思,偶尔只在忙季带带孙子,能劳累到哪里去?

  每晚饭后,他都跟王玉兰抱着席子来麦场,不过今晚王玉兰没来,他也就没抱席子了,哪里挤挤就是了。

  他一到,希同才就给他挪了个位置,说,“坐这。”

  李兆坤拍拍肚子说,“不坐,吃撑了,溜溜肚子。好家伙,那大蟹一斤重,我就死磕了四只。”

  老四带回来的这种大蟹他是第一次吃,吃起来口味好,他吃起来就没有顾忌了。

  李辉老爹认为他吹牛,奚落道,“蒙咱没见过世面还是怎的。一斤重?你咋么不说都有你脸大了。”

  旁边的人也跟着哈哈大笑,不过有新鲜的听,大家也高兴,李兆坤坐县委书记的小轿车这种段子大家已经听的不耐烦了,李兆坤能推陈出新,这是极好的。

  “你们不信?那是海里长的,个顶个的大,谅你们也没见过。”李兆坤这次不慌不忙,他是有证据的,还有两只没吃完的大蟹在家里的水桶里放着呢!

  他非让这群乡巴佬见识下不可!

  牛皮不是吹的!

  淮河不是尿的!

  他李兆坤没点真能耐敢胡说乱编吗?

  大壮他爹也在旁边说,“天天就听你瞎能。”

  “说话也靠点谱。”有人在符合。

  大家当然是不信了!

  人家越不信,李兆坤越得意,他招呼大孙子李沛道,“去让你姑把咱家的蟹抱过来。”

  李沛正玩的兴头上呢,不怎么乐意,犹豫着呢,李柯却反应快,腾腾的跑回家了。她一直是李兆坤得力的小跟班。所以在经常性的情况下,李兆坤自然偏心她多一点,闺女不贴心,儿子不贴心,孙子也不贴心,可是有个贴心的小孙女,够他得意了。

  从来不迁就人的李兆坤,唯独迁就这个小孙女。

  她学话很顺,回到家一个劲的说阿爷要看大蟹,老四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本来想洗个澡就睡觉了,看来是睡不成了,只得拎着大桶里的蟹去给她亲爹显摆了。

  李兆坤离多远就迎着老四,把桶夺了过去,嘿嘿笑道,“来看看,来看看,蒙你们没有。”

  怕大家瞧不清,还把大蟹从桶里倒了出来。

  好事的本来抱着瞧热闹的心情,结果真的见到这么大的蟹,都是吓了一跳,平常河沟里的毛蟹有个二两重就是不错了。

  李兆坤一副我没骗你的表情!

  老四跟着周围的人打完了招呼,婶子小媳妇都夸她长的越来越条道了。

  她却是对别人的夸奖不以为意,只是对着她亲爹看,表示很无奈,她没感受过父爱,也不知道什么叫父爱,长期对父亲不满是居多。

  她以前非常的反感父亲爱吹牛的性子,这还不算,父亲特别爱听马屁,被人坑的不要不要,但是有坑继续跳。她一度的怀疑父亲的智商有问题。

  亲眼看过母亲的辛苦,也过誓不会给李兆坤养老。

  可现在她现父亲已经变成了一个靠着吹嘘儿女风光而活着的小老头,这让她又觉得有点悲哀。

  也许父亲真的老了。

  想着想着,她心里又有点堵着了,默然的在心里叹口气,父亲还是需要她养老的。儿女该做的她还是需要做。

  李爱军求着沈道如帮助龚敏弄个香港的身份证。

  沈道如问,“你们的关系定下来了?”

  “什么关系?”

  “哎。你这是图什么啊?”沈道如有点不理解,说,“事情不难办。我给你弄。资料给我就行。”

  李爱军感激地说,“谢谢。我就图她比我过得好,这我就知足了。”

  李和拍拍李爱军的肩膀,说,“该男人就男人。花姑娘的勇敢的追,怕什么啊?”

  李爱军低着头说,“可是我这腿。还是不能耽误人家。”

  这种事情李和帮不了他,只能靠他自己了。

  于德华带着一副萎靡的样子回来了,那胖嘟嘟的身子起码下去了几斤肉,眼眶浮肿,两颊都凹了下去。最心疼的肯定是于老太太,儿子年龄再大也是儿子,亲儿子,肯定不是捡的。

  先交代了下李和家里的保姆一些照顾何芳的事项,然后匆匆返回家给儿子炖补品去了。

  于德华对于老太太的反应只能摇头苦笑,这老太太突然为了自己就撂了李和家的担子,表现的也太明显了。8

  

253、强扭瓜

  

  李和却对于老太太理解,毕竟儿子邋遢成这样子,不心疼才叫假呢,何况于老太太在这里帮忙照顾何芳这么长的时间,他也该知足了。更新最快

  他只是没想到于德华会熬成这个样子,歉意的问,“最近压力很大?多注意休息。”

  于德华舒口气说,“总算结束了。不过却是亏了500多万美金。那批货就那么查扣了。”

  李和说,“咱赔得起。不用放在心上。现在一心放在浦东的项目上就可以了。”

  于德华说,“目前已经有十家设计事务所参与了投标,年底可以参与评审。建工集团那边我也协调好了,只是从浦西到浦东的交通会是一个问题,许多建筑机械和材料运输起来没有那么方便。”

  李和大气的说,“那就建桥,建隧道。”

  “哎。又得成立一家路桥公司了。那摊子又大了。”于德华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只是确定了之后,又不免叹气。他对浦东的项目本来就没有信心,现在费心费力的运营一个赔本的项目,由不得他不叹气。

  “不用重新组建。远大旗下不是有家路桥上市公司吗?你跟老沈谈谈怎么合作。”

  “好的。”于德华没有拒绝,不管怎么样他都需要沈道如的帮助,否则他一个人真的会累死,而且会越来越累。再说,现在资金都是远大集团提供的,他也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了。

  不过这次的内地之行不是没有收获,浦江项目签署以后,他的待遇又上来了一个台阶,跟往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李和这阶段算是见识到了高盛的高明之处,如何开设空壳公司,如何进行匿名交易,都有一整套完成的程序。

  他最好奇的还是不公开交易问题,他问郭冬云,“怎么可以不缴税呢?”

  郭冬云笑着说,“根本不用缴税,这就是诱人的地方。咱需要做的就是开一个账户。”

  她详细的介绍了加勒比海地区银行保密规定等。许多瑞士银行都在这里开设分支机构,它们也遵循瑞士的保密法。

  这种**裸的内幕交易,李和是第一次见识到。这个账户只能是匿名开立,它们还想要银行快速、高效的执行指示,而且还要把这些指示给不同的经纪人。它们只希望通过当面或者对方付费电话同银行联系,除此之外,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联系方式。

  所有的交易记录和账单必须保存在银行。

  高盛的方案似乎天衣无缝,它们的交易是匿名的,而且不做任何能够直接追踪到它们公司的交易。

  李和作为外行,后面一切都看不懂了,只能全部交给高盛和黄炳新了。

  金融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他这阶段每天除了陪着何芳散步,就是吃喝睡觉,最多也就再想一些公司的架构问题。

  他不想去于德华的公司,也不想去沈道如的公司,这些都不是他心中想带领的团队,他需要一支他自己亲自组建的团队,但这个团队目前还没有影子。

  人才难寻倒是真的,真正的人才绝对不会出现在求职市场上,要么在岗要么退休。他唯一的办法就是挖人,他已经接触了好几家猎头公司,倒是成效不大。很多人都是擅长做执行,不擅长做战略规划,不过好歹算人才,他自己没留,全部抛到了沈道如手底下,沈道如确实是满心欢喜。

  他突然间对盛产数学天才苏联有点向往了,他只能能等何芳生产完以后去毛子的地盘走一遭,他真的有点求才若渴了!

  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它的人才也特别集中。一搂说不能就能搂一窝,其中大多是天才式的人物。

首节 上一节 292/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