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79 第374节

  他和付彪是连夜坐飞机回来的,他也说不清为什么回来,但是直觉上告诉他,这次是必须回来的,要不然完全可能会被边缘化,成为一个真正的边缘人。

  “李先生,好久不见了。”

  一个女声引起了李和的注意,回头一看,居然是陈立华,笑问,“多谢,多谢。”

  他都懒得问,你为什么也回来了。

  他都搞不清这是什么状况了,是不是大家暗地里都约好的?

  而且来的这些人,站队的时候派系分明,一路是以苏明、寿山、于德华为首的旧派,这些人盘踞在一起,有说有笑。另一路是以郭冬云、沈道如、黄炳新为首的新派,不过总归人数比较少,站在一边显得稀稀拉拉。

  “走吧,进去吧。”李和朝远处的郭冬云招呼,其实一下车,他想先冲她打招呼的,结果半路就被其他人拦着了。

  郭冬云笑着扬手道,“请。”

  李和感觉到有闪光灯,一回头,见远处果然有几个记者。

  他皱着眉头问平松,“是公司的?”

  “不是,我把他们赶在?”平松不确定的询问道,他再没有文化,也晓得记者是无冕之王,不能轻易开口得罪。

  李和对贴身跟在身旁的兰世芳道,“胶卷拿走。”

  兰世芳立马带着两个人过去了。

  不一会儿,那边就发生了强烈的争吵,那些记者明显不愿意交胶卷。

  小威和付彪等人也小跑过去,不由对方分辨,强行扭起对方的胳膊,把相机的胶卷给拿了出来,一通乱扯后,用火机给点了。

  一个女孩子当场就蹲在地上,呜呜的哭了起来。

  郭冬云悄声对李和道,“这会不会影响你的声誉,毕竟很多人对记者还是很客气的,他们要是乱写一通,恐怕对你不是太好。”

  李和笑着道,“我的名声由我自己说了算,他们说了不算。走吧,先进去吧。”

  他也说不清对记者为什么会这么反感。

  酒店的会议厅里人头涌涌。

  这并不是酒店里最奢华的会议厅,因为还有更加高档的私人会议室,但在这一间可以容纳两百多人,经过特殊布置的会议厅里,所有来到现场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里的简约,但却不失雅致的装修风格。

  此时此刻,走进会议厅里的人都在讨论着,他们隐隐然知道,之前有消息说,李和会重新做战略改组,虽然这话不是从李和嘴里出来的。

  在会议开始之前,李和同郭冬云在另一间会议室预先做了的深入交流和沟通。

  会议室里,不光是李和同郭冬云两个人,一间小型的会议室,基本是坐满了,还有几个李和看着眼熟的人,不是一般的眼熟,而是非常的眼熟。

  郭冬云先向李和介绍端坐在门口的一个人道,“这位应该算是你的同事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农村部副部长,兼京大经济系教授,林正夫先生,已经聘任为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地大集团已经申请注册了离岸公司,同时在国内注册了地大集团中国有限公司。

  “你好!你好!”李和终于想起来了,这人其实他还算是熟悉的,只是一时间叫不上来名字。此人面相和蔼、厚重,是一种传统式的优秀面相,其中最值得圈点的地方是鼻大不露,丰满圆润。

  此人还是比较有本事的,把他聘为首席经济学家,李和没有意见,起码不是沽名钓誉之辈。

  “李老师,我可是听过你的课的,很精彩。”林正夫说话温和,他称呼李和为李老师,算是认可了这种同事关系。

  “谢谢,虽然在一个学校,但是从来没有拜访过你,真的不好意思了。”好久都没人喊他李老师了,突然有人这么称呼他,李和听了很激动。

  郭冬云正要介绍一个老头子,那个老头子已经正了下衬衫,站起来朝李和握手道,“咱们也算同事了,李老师。”

  “厉主任,你好,你好。”李和终于想起来了这个老头子的身份,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厉股份。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

  厉股份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笑道,“我这么出名了?”

  李和笑着道,“早就闻你大名了,请坐,请坐,想不到今天能在这里遇到你。”

  郭冬云道,“我们聘请了厉主任担任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厉主任百忙之中依然没有推辞。”

  厉主任笑着道,“那是因为你钱给的多哦。”

  这句话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

  李和又朝着另外一个花白头发的老头子走过去道,“这位也不必介绍了,吴先生,你好。”

  这位在80年代初期创建了中国的比较制度分析学科,人称“吴市场”的就是他了。

  “你好,你好,早就听闻你了,只是无缘难得一见。”吴市场也很客气的朝李和握手。

  郭冬云在旁边解释道,“吴先生目前担任《改革》杂志主编,我们同样聘请他为地大集团中国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请坐,请坐。”李和终于忍不住激动了。

  他还是小瞧了郭冬云,单凭能把这三位经济学界的泰斗请过来,就非常的不容易。这三个人的能力先不说,光这三位的人脉和资源就够的了。

  郭冬云再依然向李和介绍了来自国内著名院校的税务专家、财务专家、审计专家、法律专家,以及来自香港的首席财务官、来自马来西亚的并购专家、来自香港的总会计师。

  对这些人,李和对非常的客气,至于外来的和尚念经好不好,他只有用了才知道。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465、梳理

  

  令李和不开心的是,郭冬云请来了外人,全球最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被她请来了,所谓的经理有华人、有老外,看着都是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年龄不见得比他大。 更新最快

  他们要是真有本事,为什么不自自己去开公司,一夜干成个五百强。一个破报告能卖上百万美金,这不坑人吗?

  战略这种东西,你就是说错了十年后客户会来找你吗?

  说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一个拿着年薪10万的人去指导别的公司该给二老板100万年薪还是1000万年薪。

  其中的一个人还大言不惭的对李和说,他们在所有主要行业都拥有广泛的能力、专门知识和经验,并且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组织、运营、商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服务转型和高级猎头服务。

  好像有了他们的加入,地大集团可以一跃为全球最牛逼的公司。

  除非有相当的数量的事实做支撑,否者李和很难对他们报以信任。这与一位初级管理人员向自己的上司提建议的道理是一样的。

  李和想了想,还是不急于否定,他知道许多观念在他脑子里都是根深蒂固的,这些观念很多都是属于偏见,他决定还是放开心态,多接受一些多元化的信息。

  走到今天这么高的位置,他曾经的经验不可谓不多,然而他似乎并不如他自己所装作的那样自信。在别人眼里,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

  事实是,他对很多方面都缺乏信心。

  他听了这些专家的谈话,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没有表情的面孔。他从不给他们以任何暗示:他们究竟说的好不好。有的时候,他看上去高不可攀。他没有显露出任何偏见和偏好。

  总之他装的也挺累的。

  但是坐在旁边的郭冬云却是不这么想,她悄声的对李和道,“如果大家在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就需要外部的知识、经验和看法,来确认一下,帮助大部分人统一思想。这是我请麦肯锡过来的最大原因。不管怎么样,他们的思维方法很正确,我们不需要他们解决问题,但是我们需要他们给找我们找出问题,这三个月以来,他们的团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帮助。”

  “报告等会我看看。”李和算是点头认可了。

  会议依然在继续,麦肯锡的人侃侃而谈。

  “核心业务包括银行金融、零售、电子、会展、地产、酒店、机械、医药、服装纺织、家具、音像、汽车等。多元化业务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优势,其中零售、金融、机械、地产、音像已建立行业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不得不提醒,贵公司的音像产业是游走于法律边缘。对于贵公司的汽车产业链,我们持有谨慎态度,要知道,国际产业正处于非常激烈的竞争格局,宝马汽车不具有完全性的市场竞争能力。”

  这一次是对李和的产业的一个汇总,他已经拥有了很多的优势。地大集团、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包括其他乱七八糟的产业,如果整合起来,将是一个总资产1200亿美金,年利润为23亿美金,拥有13万员工。

  它的资产负债表极佳,它的产品和服务渗透到国民生产总值的各个方面:从皮鞋到汽车,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的很多产业,李和自己都不知道,比如他名下怎么会有造纸公司,怎么会有装修公司,甚至还有打火机厂子,添加剂厂、扑克厂、养殖场。

  “怎么会有13万名员工?”这才是李和最大的不解,难道他旗下的房产公司的工人都算上了?可也没有13万啊!他问的很小声,让人听见了挺丢人的。

  郭冬云笑着道,“这只是控股产业的员工,你是不是忘记我们与政府国企建立的合资厂了?光一家扬洲机械厂就是一个万人大厂了。如果我们再把不控股的投资产业算进去,员工还会更多。”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忍不住窃窃私语了,随着麦肯锡的人梳理的越详细,在场的人看李和的眼神越来越不一样。

  这将是怎么样一个巨无霸企业!

  而掌控这个巨无霸的人才刚刚30岁!

  要不是有保密协议的约束,他们就要出门大喊,新的世界首富诞生了!

  特别是麦肯锡的人都不肯相信,他们接受的项目会是一个全球第一大的公司,而且还诞生在中国!

  这简直是一个国际玩笑了!

  哪怕这些资料都是他们亲手整理的!

  其他的先不说,当他们看到托管在高盛、莱茵的dell、ibm、苹果这些500强的股票托管凭证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立马就崩溃了,必须是承认这一事实了!

  当然,这是一家很大,但是跟强壮都不沾边的企业联合体,什么乱七八糟的的企业都有,他们相信眼前这个男人,一定是个投资狂人,什么样的产业都有,反正捡到篮子都是菜。

  而且更令他们不敢相信的是,这家联合体的人力资源结构,也是相当的草率,许多高层居然是小学文化、初中文化!

  天知道他们的内心有多崩溃!

  终于他们开口提到了这家大杂烩的企业的弊病,这次轮到一位高挑金发碧眼的女孩子陈述,“如同很多企业的通病,不管是金鹿集团、远大集团内部拥有太多的管理层级,这是一个草率而又庞大的官僚机构,在这个等级体系中,从生产的工程到董事长的办公室之间隔了13个层级。光一个金鹿集团有130多名管理人员拥有副总裁或者副总裁以上的头衔。”

  “我的错。”李和喃喃自语,他曾经让于德华放手经营,不必事必躬亲,请专业的人士来操盘。可是他没想到,于德华会请这么多的经理人,而且都是堆砌在一起。

  当他听到金鹿集团有76个业务部门的时候,更是一阵叹息。可也是理解的,毕竟金鹿是靠出口起家的,从纺织鞋帽类到搪瓷缸能日用品都有,基本是一类产品一个部门。

  接下来他又听到了对远大集团的分析,远大集团在一年内居然出台了70多项企业内部制度!

  李和终于觉得还是企业的制度有问题。

  也许这就是历史规律吧,钱穆老先生在分析中国历史时指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再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相沿日久,一天天繁密化。于是,有些变成了病上加病。越来越繁密的制度积累,往往造成前后矛盾。这样,制度越繁密越容易生歧义,越容易出漏洞,越容易失去效率。

  最快更新无错小说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希望大家支持正版

  

  李和这边在开会,于德华却不时的敲门进来,因为现在来参会的人越来越多了,有国资局的主任,有航天航空部的副部长,有中科院的领导,有冶金工业部的总经理,有石油总公司的书记,铁路工程总公司的总工程师,不下二百多家的公司负责人。 更新最快

  他们都是新加入的合作方,李和苏联之行的成果。

  于德华看李和的眼神更加不一样了,他一直自誉为交游广阔,许多国企老总,政府负责人都是认识的,可是也没法让这么多大佬一起来拜访的本事!

  如果他之前对李和的钦佩是八成,现在已经是实成十了!老大出马就是不一样!

  “赶紧出去招待下,我会尽快过去。”李和催促于德华赶紧走,然后对麦肯锡的人道,“再给你们五分钟时间,捡重点的说。”

  “李先生,目前你名下控股的子公司已经有152家,这其中不包括像香港中基路桥这样的5家上市公司、非直接控股的238家二级子公司,以及与中国国企合作的像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一样的不具有控股权的79家合资公司、45家民营合资企业。这是一个严峻的管理问题,如果按照通常情况,我们会首先想到调整组织机构,实际上一般组织机构调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如能解决问题,管理就变得太简单了。臃肿的组织机构会导致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反应能力下降。但是组织机构精简过度会导致许多管理职能难以履行。”

  “我们认为,你名下的企业只会随着全球经济的的增长而增长,但始终无法更上一层楼。阻塞脉络的阻塞会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我们希望你的每个业务部门都必须是市场上的第一名或者第二名,假如做不到,就必须‘整顿、出售、或者关闭’,然后大量兼并、收购、重组全球优质的业务。“

  麦肯锡的人依然说的滔滔不绝。

  李和的眉头越皱越深,至于出售或者关闭,这些话他也就听听,比如付霞的家具厂肯定不是全球第一,连中国第一都算不上,难道也要关闭?

  这个他不能认同。

  当然,关于并购的思路,是契合他心思的,他一心学通用的韦尔奇,郭家学、孙宏斌这些人,做个‘并购狂魔’。

  “我要你们的完整报告,大概要多长时间?”李和没有时间再继续在这里听下去了,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这个小会议室待了死十多分钟。爱军、付霞他们会着急成什么样子先不说,何况还有其他单位的领导呢。

  天知道,这帮人从哪里得了消息,今天一窝蜂似得聚在了这里!

  “大概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麦肯锡的一个带队的董事,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答复。

  “行,我等你们。”李和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他站起身,对林正夫等人道,“几位,你们先在这里休息,如果不着急,大家可以一起吃个便饭。”

  吴市场笑着道,“郭经理可是给我们布置了任务的,我们先走,下次一定有机会。”

  他握着李和的手都有点激动,他今天终于见证了一个奇迹,他从来没有想到中国会出现一个人物和这样的一个企业!

首节 上一节 374/10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