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彦文看着折知常道:“夏人恨我折氏入骨,必趁此机会灭我折氏,以报其仇,若无中军为援,我折氏何以继存?难道等遥不可期的赵宋救援?”
折知常铿锵有力道:“据寨而守,当亡则亡。”
这就是府州折氏目前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方面,是折氏坚守了数百年的忠义。另一方面,又是折氏所面临的稍有不慎就会灭族的严峻形势。
对很多家族而言,这并不难选。
但对折氏而言,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折彦文知道,他跟折知常争辩下去,也不会有结果。
再有,不论折彦文,还是折知常,现在皆是晚辈,折氏还轮不到他们做主。
所以,折彦文不再与折知常争辩,而是冲折可求等人一拜,道:“还请长辈们定夺。”
折可求听言,看向折克禧,道:“九叔,你怎么看?”
折克禧是八代折家将仅存硕果,也是折家目前辈份最高之人,折可求自然得先问他的意见。
折克禧道:“你是族长,怎么反来问我?”
折可求道:“您是长辈,美凤妹妹又是您的幼女,此事自然得问您的意见。”
折克禧叹了口气,道:“此乃关系到我折氏一门生死存亡之要事,如何能以一些女子为念,族长尽可决定,老夫无不支持。”
折可求道:“九叔真深明大义矣!”
折可求又看向折可存,问道:“十二弟,你怎么看?”
折可存道:“中主素有威名、贤名,即便是汉儿,都对他推崇备至,当年他若不将燕云让与赵宋,汉儿绝不会反叛,胡人也断不可能进入中原,中原形势更不会至此,如今他率大军回到中原,必志在一统天下,以我观之,无人能阻其志,所以,折氏要么顺从,要么灭亡。”
经过被俘逃跑一事,折可存成熟了许多,也越发的对赵宋感到失望,所以他是站在投中一方的。
折可求又看向折可同,问道:“三哥,你怎么看?”
折可同道:“咱们还不知中主的条件如何,现在决定,是不是为时尚早?”
折可求又问了其他人。
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跟折可同差不多,想先听听李衍能给他们折氏开出甚么样的条件,然后再做决定。
换而言之,大多数人其实是赞成投中的。
这也正常,毕竟人心求活。
而且,李衍威名、贤名在外,成为新主,并不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
当然,也有不少跟折知常一样认为折氏该为大宋尽忠的折氏子弟。
不过——
这部分人只是少数。
而且,年纪普遍要偏小一些,辈分也偏低一些。
关键是,这些人现在群龙无首——他们的领袖折彦质,现在正在海州任团练副使。
所以,折氏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是,先跟李衍派来送信的人,也就是燕青,好好谈谈,再做最后的决定。
……
第七百零七章 忠于职守(求订阅!)
看着校场上有很多七八岁的男童甚至是七八岁的女童在练习刺杀之术和箭术,燕青感慨道:“中原孩童能无忧无虑的成长,要拜府州折氏孩童的牺牲所赐!”
正巧听到此话的折可求和折可存,对燕青的感观顿时就好了许多。
折可求道:“燕大人言重了,镇守边疆,乃折氏之职责所在,折氏最多不过忠于职守罢了。”
燕青回过头,道:“官家说,世上最难能可贵的便是忠于职守,而折氏能忠于职守数百年几十代,更加难能可贵。”
折可求一笑,没再说甚么,这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赞誉,也是整个折氏的赞誉,他没有资格拒绝。
来到燕青身边,折可求道:“燕大人能否跟我们兄弟说一说中原的形势?”
燕青笑道:“二位尽管问,只要不涉及机密,燕青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折可求道:“听说,中军与金军交手数十战,未有一败,可有其事?”
燕青道:“局部地区的小股遭遇战,我军也有过一些败绩,但总得来说,我军一直在胜。”
这跟折氏所收集到的消息差不多,所以,折可求和折可存信了燕青之言。
折可存道:“目前中金的局势如何?”
燕青道:“我来的时候,路过战区,那时,金军刚刚击败陕西部队,想从河东撤回云地,不过,金军没有料到,翟兴、翟进兄弟随后率伊川、汝阳、嵩县民众又挡住了其北去的道路,与此同时,我军大将刘、韩世忠、张宪果断进击,咬住了金军的尾巴,让金军不敢不管不顾从河东逃回云地,现在,双方想必正在黄河边上僵持,酝酿决战。”
翟兴是河南伊阳(后世洛阳汝阳)人,年轻时即以勇猛闻名,与族弟翟进号称大翟、小翟。
当初,金军进犯京师时,西道总管王襄给翟兴传令,令其统领在城军马保护大宋陵寝。
翟兴因功补授承信郎。
后来,翟兴又被范致虚任命为京西北路兵马副钤辖、陕西宣抚司前军统制。
范致虚兵败退回潼关后,翟兴没有跟随范致虚入关,而是留在洛阳附近,寻找战机。
翟兴在当地有素有威望,在范致虚兵败之后,他与其弟翟进,收拢了一些败军,又从伊川、汝阳、嵩县招揽了一些民兵,共凑出来了七八千义军,然后用这些义军据关而守,硬生生的拖住了金军北归的脚步。
折可求道:“那翟兴乃是一少有的良将,贵军难道没有派人去招揽他?”
燕青听言,沉默了一会,才道:“这话要是别人问,我定是不答的,但族长相问,燕青不能不说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