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给老武通个气。对外就说是余干事发现有违法行为。找到他们支援,抓获犯罪分子。并请求他们对河工安全做保障。
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陆爱国两口子,就看着何小西露出迷之微笑。然后一拍大腿:“这件事我去办好,大哥你就别管了。”
“宋大叔的房子你就费费心,价格上给把把关。”何小西说。陆爱国的人脉广,找房子的事拜托他准没错。
说起人脉广,何小西想起来她要算计何老六的事情来。这是得跟陆爱国说一下,还得跟他打听一下,谁家跟集头何家能扯上关系。
她原本想等着事情有点眉目再说的。如今总也找不到适合给集头何家递话的人,还是得跟陆爱国求助。
听了何小西说的话,陆爱国两口子对视一眼。何小西疑惑:“怎么啦?”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话,让着二人这么一副要笑不笑的样子。
“这次给宋大叔找的房子,就在张家的隔壁。”陆爱国说,“张家就是集头张家最小的弟弟。”
何小西: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早知道早该问问陆爱国。
第554章 单双日
不过,现在也不迟。赵力果这会还在求爷爷告奶奶的托人往外捞齐麻子呢。他那么巴结孙仁举,也有想让孙仁举给打个招呼的意思。
官大一级压死人。虽然孙仁举不是土楼劳改所的分管领导。但是,多少还是有些作用的。
说不定就有嫌现在的帽子小的想巴结他一下,走上层路线得到提拔。
第二天早上,何小西一行直接过河去路上等着宋大叔他们。去城里就是一条大路,路又不宽。不用担心会走岔了。
到了往集上拐的那条路的路口,陆爱国说:“你们先在这里等着人,来了带人过去。”又问陆振邦:“振邦,地方你知道吧?”
陆振邦点点头:“嗯,我知道,回头人来了我带他们过去。”
何小西知道,陆爱国这是先过去跟中人和房主碰个头,确定一下没有什么变故。
另外,也是想跟张家的人见见,先混个脸熟。如果能打探一下集头何家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就更好了。
何小西他们又等了一会,就看到一辆驴车过来了。车上坐着的正是宋氏夫妇。一起来的,还有一个年轻妇人。
何小西挥舞着胳膊:“宋大叔,我们在这里。”驴车在他们跟前停下来。何小西把铁匠大婶扶下来。
正叙着别后情呢,听到同车的妇人跟赶车的人发生了争执。“我们又没要你送到地方,少走一大截路程呢,少收一毛钱吧!”
“不行,是你们不用送到地方,又不是我不愿意送你们过去,凭什么不给够钱啊?”这事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算了小容娘,就一毛钱的事,给他吧,都是挣得辛苦钱也不容易。”宋大叔劝着。听称呼,何小西猜测这位应该是宋大叔的儿媳妇。
公公都说话了,宋大嫂虽然心疼这一毛钱,还是掏钱准备给了。
正一分钱两分钱往外掏出来数着呢,那赶车的不耐烦了:“没钱你叫什么车啊?赶紧的,别耽误我工夫。”
何小西上前一步,拦着宋大嫂:“别给了,二哥,你跟着他,让他赶着空车跟你回去,然后你再赶车回来。”
赶车的人脸色一下子就变了。从这里到水洞村,还剩全部路程的三分之一。而且,后头的路比之前的路颠簸的多。
开过出租的司机都知道,越往下面乡村,打车的人会越少。驴车也一样。乡下人家,很少有花钱打车的。
他要是真的跟着陆振邦回去了,剩下的路程完全是瞎耽误时间。在这里,说不定等一会就能载上个客人。
赶车的人拿眼镜瞟宋大叔,希望宋大叔能再帮他说句话。
可是宋大叔刚刚的一片好心被他当成了驴肝肺。还被他给了儿媳妇一针锥,哪里还会再当烂好人?胳膊肘往外拐也不带这么拐的。
赶车的人没有台阶下,只能耍赖:“你们得跟我一起,不一起我为什么要去?”
“因为我们花钱雇了你的车,你可没花钱雇我们的人,所以我们坐不坐,坐几个人,你都得跑。”
正好有人想叫驴车,过来看他们正在争执。怕热是非,叫了旁边一个刚下客的驴车。
这会正是驴车生意最好的时候,赶车的人后悔死了,恨不得抽自己的臭嘴一巴掌。不给那一毛钱都是他占便宜。
因为少跑那么远的空路程呢。现在好了,便宜没有了。
“我不要那一毛钱了,能不能别让我空跑那么远啊。”赶紧求饶。
何小西和宋家人都不是得理不饶人的人。何小西把宋大嫂争吵之前数好的四分钱拿过来,递到那人手里:“出门在外,都不容易。”
正好有人来叫车,赶车的人再不敢废话了,拉上人一溜烟的跑了。
宋大婶给何小西介绍:“这是你嫂子。”
“嫂子,你叫我小西就行了。”何小西自我介绍,“咱们赶紧过去看房子吧,我大哥给问好了一家,就等着你们去看看。”
陆振邦给宋家人把那出院子的情况介绍了一下。宋大叔听着就非常满意。
“宋大叔,你到了可别说非常满意啊,你得挑毛病。”何小西笑道,“咱们中午吃素的还是吃肉的,可就看你能不能压下价来了。”
大家都知道她这是玩笑话,都跟着哈哈笑起来。
赶着驴车走得快,没等屁股坐热乎呢就到了。“宋大叔,到了。”陆振邦说,“就是那家,我大哥站门口呢。”
何小西下了车,往陆爱国的方向看了看。旁边一左一右两家邻居,何小西想知道哪一个是张家。
这条路是通往集市的路,东西发向的一条笔直的路。走过去,跟集市正好是一个T字形。
除了过节前后,这个集市跟全国大多数集市一样,是分单双日子逢集的。单日子逢集,双日子歇市。
今天正好是双日子,除了固定门面的商家,几乎没有来买东西的人。又是冬日,显得一场萧条。
跟平日逢集日子的车水马龙判若两样。
“这里怎么这么冷清啊?”宋大嫂不知道其中的奥秘,疑惑的问道。
“小容娘,没赶过集吧?集市上不逢集的日子可不是这样嘛。”宋大叔说。
这个时代没赶过集的人可不太多。即便是城里人,也要时常赶赶集,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买点便宜物品。
“大嫂肯定赶过集,她只是没有再不逢集的时候赶过集。”何小西说。
“可不是嘛,平日忙得很,又得上班还得伺候几个皮猴子,她哪有时间不逢集的时候跑集上瞎逛?好容易赶次集,都得看好日子,千万不能记错日子白跑一趟。”宋大婶理解儿媳妇。
“跟你们男人说了你们也不懂,你们就没有过日子的路。”宋大婶这是深有感触,准备跟儿媳妇统一战线了。
宋大叔跟着众人笑。
宋大嫂扶着她婆婆,也笑。只是,眼睛里濡着泪花。
任劳任怨的女人们,不怕苦,不怕累。为家庭鞠躬尽瘁。奉献得无怨无悔。
她们吃得了苦,受得了累。无所畏惧。就怕受了苦累还要受委屈。
在农村里,女人的死亡率,生孩子死亡的占第一位。紧随其后的就是自杀。
有一对通情达理的公公婆婆,比有一个好丈夫一样重要。
第555章 邻居
这个时代的人跟后世不同。走出家门到外头闯荡的人,就不会再伸手跟家里要钱。不仅不会伸手跟家里要钱,还会寄一部分钱回去贴补家里。
即便是宋青远这样,家里只有父母和一个义弟的家庭,宋青远还是会寄一些钱回去。
宋大叔和宋大婶一再申明他们赚的钱够花的,不让宋青远再寄钱,他也不听。认为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给些钱是应该的。
对此,宋大嫂非常有意见。觉得家里没有栓子就罢了,还有这么个徒弟不徒弟,义子不义子的不明不白的外人。
栓子的本家又是那么个样子。自己家的钱不要最后都便宜了别人。可是却左右不了宋青远的想法和做法。两口子为寄钱的事情经常拌嘴。
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公公和婆婆想明白了,愿意过来跟他们过。这日子一下就有盼头了。
尤其婆婆还这么理解她,知道她平日的辛苦。以往所有的苦和累,都觉得值得了。
宋大嫂这些年过得真是不易。宋青远先是入朝,之后又辗转各地修建铁路。一年里在家的日子,十个手指头都数的过来。
她一个女人家,带着六个孩子过日子,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这个时代不时兴老太太撇下老头,住儿子家给看孩子。但是,可以把孩子带回去帮着看。
不去看孩子,是因为交通和通讯不方便,老太太们基本上不识字,怕跑迷了路。还因为老太太要在家里伺候老头。
另外还讲究一个叶落归根,年岁大出门怕老在外面不好往家运。最后就是老人要留在家里守祖业。
给儿子留一个退步,万一在外头混不好,还可以回家。
宋大嫂舍不得把孩子送回去,就一直没送。等后头闺女大了,能帮着带底下的弟弟了,底下的也就没送。
所以宋大嫂虽然自己辛苦,对公公婆婆倒是没什么意见。此时被婆婆的态度感动的,眼泪汪汪的。
宋氏老夫妇也知道儿媳妇这些年受苦了。宋大叔背转身偷偷抹了抹眼角。婆媳俩互相擦着眼泪。
房主急等着兑出去了回老家。宋大叔这边也急着接手,赶紧把家搬过来。价钱很快就商定了。
买房子置地得看四邻好不好。不然买到手也是个麻烦。
宋大叔就问:“邻居都是做什么的啊?我们去拜访一下,打个招呼吧。”说是拜访,其实是去探探虚实。
虽然只接触一下不一定能看出什么来,但是,有时候仔细些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房主也知道宋大叔的意思。笑笑道:“两边的邻居都特别好相处,为人都挺和气。”
人和人相处得靠缘分。两个都好脾气的人不一定相处融洽。两个都不好的人或许臭味相投。这些都是不好确定的事。
所以陆爱国这个中间人也不好大包大揽,说:“是啊,是该拜访一下,以后就是邻居了,见见面,以后见了好打招呼。”
中间人也说:“趁今天不忙,去见见,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领着去了西边那一家。
在那家门外喊:“老王头在家吗?”有人闻声出来。
何小西一听姓王,就知道东边那家才是张家。
呼啦啦一群人进了王家的门。何小西看到到处摆着半成品的木器,角落里还有没打扫干净的刨花和锯末。
何小西猜测着这家应该是做木匠活的。这样好,大家的动静都小不了。也就不存在谁扰民的问题了。少一项纷争。
许是因为都是做生意的,讲究和气生财。中人介绍宋大叔是隔壁新房主,老王头很客气的跟宋大叔寒暄着。
听说是打铁的,老王头笑说:“这房子还真是跟铁匠铺有缘,以后请老弟多多关照。”
“互相关照,我们刚来,还得靠老大哥照应。”宋大叔回答。
铁匠铺里打个农具,有时候就得要做点木匠活搭配着。比如最简单的镰刀,就得需要一个镰刀把。
有些人家自己做,但是也有不少人家买现成的。
还有犁头、耩子……等。许多农具都是用木器和铁器结合起来的。他们两家的生意还真是互补。
前房主是铁匠,木匠知道有个铁匠做邻居的好处。后头这个是卖缸盆的,跟木匠八竿子打不着。现在又换成铁匠了,难怪木匠高兴。
出来木匠家,一群人又到了东边邻居家里。“张大哥,在家吗?”中人想来跟张家熟悉些,称呼都透着亲昵。
何小西看看门前的幌子,这应该是一家做早点的铺子。今天不逢集,时间又晚了,摊子都收拾干净了。
中人介绍:“老张家是做油茶和油馅子的。”这两样都是早点的一个种类。油茶是用花生碎和豆腐皮做的一种汤。油馅子是一种油煎的带馅的饼。
这个应该跟铁匠和卖缸盆的都扯不上什么关系。
不过,何小西还是想简单了。进了门,就看到一位老人正坐在屋子的一角修补着一只黄盆。这是是扒锅焗盆的手艺人。
卖缸盆的旁边扒锅焗盆,这也是关联企业啊。看来这个时代的人也不傻。谁跟谁做邻居也不是随便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