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等格兰第伯爵表态支持推翻墨索里尼的党羽后,你就去萨伏伊宫觐见国王,以最大的动静邀请国王陛下出面。”确信格兰第伯爵一定站在自己这边的齐亚诺,甚至已经把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
不错,意大利国王看上去或许很想一个花瓶,但实际上,国王毕竟名义上还是对墨索里尼这个首相有领导与罢黜权力。
因为齐亚诺之前的各种手段与努力,墨索里尼没有废黜意大利的国王,只是当了一位拥有实权的强权首相。
而齐亚诺埋下的这一伏笔,到了今天就显得异常关键与重要。
虽然在10年前,意大利王国的绝大部分权力已经掌握在首相的手里,墨索里尼掌握巨大的权力。
那时候看来,墨索里尼要废黜国王完全是徒劳的,甚至还可能招致社会各界的反对,得不偿失。
但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到了有人要推翻墨索里尼统治的时候,意大利王室的作用,就非常的庞大了。
意大利副首相罗西倒是也一直在帮助墨索里尼削弱意大利王室的话语权,并且找到了王室私藏战争石油储备的证据与地点。
不过,只要国王还在一天,意大利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就还是国王埃曼纽尔三世。
墨索里尼一死,他的党羽立马就会群虫无首。
加之齐亚诺还能分化一部分墨索里尼的原党羽。之后再有国王的一声指令,控制国内局势,简直顺理成章。
“齐亚诺伯爵,请放心吧。墨索里尼绝对不可能逃过我们中队的轰炸。”参与此次行动的一位意大利空军上校也趁热打铁的奉承道:“等我们意大利的领......首相一死,就得靠你来领导意大利政局了。”
齐亚诺很是满意这位上校的奉承,也喜形于色的笑道:“这场刺杀,是为了意大利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我只是接受了历史赋予我的使命而已。”
“是是是,那是当然。”上校乐呵呵的继续奉承道。
此情此景,与齐亚诺当初奉承墨索里尼的时候居然异常相似。只不过,当初拍马屁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成为了被拍马屁的对象。
上校猜的不错,一旦齐亚诺的计划顺利进行下去,那最后论功行赏时,国王无疑会给这位外交大臣更进一步的奖励。
上一任首相的权力,意大利各界都是有目共睹的。齐亚诺这未来的下一任首相,哪怕权力被削减一些,至少也还是会有所存在。
提前先把齐亚诺讨好,上校未来的日子自然会好上不少。多的不指望,将官军衔指定是没跑的。
“等结果吧。”
齐亚诺嘴上虽然这名说,但他实际上已经自信满满,完全不担心结果会出岔子了。
如果说一个轰炸机中队对袭击一个没有任何防空火力的车队还不能成功,那几率简直比天上掉黄金馅饼还小。
果然,齐亚诺马上就接着对那位空军上校说道:“你的表现很好,是个被埋没的人才。等这次结束过后,我会好好提拔你的。”
都预先把事成之后的许诺放出来了,明眼人都看得出,齐亚诺内心还真没他嘴上说的那么沉着低调。
等结果?开什么玩笑!
齐亚诺虽然嘴上说什么等结果,那都是在装谦虚。
在他与上校交谈的同时,墨索里尼的车队已经在返回威尼斯宫的路上了。而要不了多久,刚刚起飞的轰炸机中队,就该出现在亲爱的领袖头顶了。
齐亚诺真的很想看看,他那名总是自负到愚蠢,整天摆着一副牛逼哄哄臭脸的岳父,看见天上落下雨点般的炸弹时,到底会露出什么表情?
。
。
PS:有人对党卫军的编组提出过疑问,在这里稍微强行解释一波。因为德国党卫军最开始是用的古东方编制冒充民兵制度,所以他们的编制与德国国防军也稍有差异。
比如,国防军一个步兵班喜欢按12人编排,一个排四个班50多人。
但是由于党卫军此前一直采用的10人编队做基础,因而他们一个班就只有10人。
正文 第六百零八章 首相悲歌
一个帝国的领袖,终于迎来了他的悲歌。
他本来就很好的机会,至少原本是可以为自己,为祖国,争取一个体面结局的。
只可惜,他上台后所做的一切,几乎就只是着了魔一般,狂热的叫嚣着战争。他总是相信,自己英勇强大的军队,能够打败一切对手,做的比狂妄的帝国佬,好一百倍!
早在张伯伦下台的那一刻起,局势就已经注定了必然会往现在这个方向发展。
没错,丘吉尔,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也迎来了自己的末路。
苏联人的进攻,并没有像他想象中那样效果斐然。
相反,德国人仿佛早就猜到苏军会进攻一样,做好了严密的部署,精准的执行着防御方案。
就连之前后撤的德国党卫军,仿佛真的就像德国报社宣传的那样,是战略性转进,而非撤退。看他们现在的架势,似乎还有更大的反击计划即将实行!
而英伦三岛上的德军,更是不停反进,发了疯一样的加强攻势。
和丘吉尔期待的方向完全相反,德军虽然确实准备从对英国作战中进快抽调兵力东进,但他们采用的是更激进的方式,通过彻底打败英国来腾出双手!
“这本来不是我们的战争,德国人和波兰领土争端,对法国是世仇。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斡旋,置身事外,就像美国人做的那样。”
因为过度的失望,加上前线战事糜烂颓废到了极点,一位身为丘吉尔心腹的西服男子,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当着丘吉尔的面抱怨道。
要知道,在敦刻尔克战役结束后,莱因哈特不止一次在国际上对英国释放善意,表面上当着全世界的面抛出橄榄枝。
在很多人眼中,就是因为丘吉尔坚持反对和莱因哈特搞和平谈判,才引发了今日的惨剧。
虽然丘吉尔做的是对的,虽然丘吉尔清楚的认识到莱因哈特所谓的和平谈判未必真心。但是,他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如此相信。
而且现在,就算所有人都愿意相信,也已经为时晚矣。
怒视了这位心腹一眼,在吓得对方感觉闭嘴后,丘吉尔却出乎意料的没有继续追究那人的责任。
或者说,他已经没有精力去追究一位属下的口角毛病了。
别说那位心腹了,就连丘吉尔自己现在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错过了太多机会。
的确,在敦刻尔克大败后,英国已经失去了胜利的可能。而随着德军登陆英国本土,他们甚至连防御的胜算都非常渺茫。
但是,上帝在这一刻终于体谅了英国人一次,拿出一个机会,摆在了他们眼前。苏军在东线的突然进攻,并不是什么秘密了,因为苏联人根本就没打算隐瞒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