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汇聚这样一股强大的兵力,拿下莫斯科不过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大型军事行动而已。
从波兰农场抽调来的粮食,已经逐步运往乌克兰占领区内。
这是德国高层一早就做出的决定,那就是把乌克兰的反苏情绪彻底给调动起来。
莱茵哈特从多年前就在谋划,德国在苏企业几乎没有任何盈利,但却大量提供乌克兰人就业机会,故意“败家”的让德国的在苏铁路公路工程师们,以私人名义散粮给乌克兰家庭们。
而后,在德国工程师们以及各项技术指导员,由于得到苏德关系即将恶化的通知,临近离开苏联时,又将全部库存的罐头等带不走的物资,迅速分给了乌克兰工人们。
表面上,似乎是因为急于离开的德国人不方便带走大量从德国境内运来乌克兰的物资,但实际上,这其实还是一场收买人心的拉拢。
这样的做法,在白俄罗斯境内,苏德合作社的德国工程师们也没少做,不过效果最好的,还是在乌克兰这块常年被压迫的土地上。
德国高层,在莱茵哈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发掘拉拢盟友的好处。
比起另一个时空中,德国的军队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地实行了比苏联政府更加残酷的剥削,导致了最后双方反目成仇,白白浪费了两个地区人民的支持情绪,这一世的德国高层简直是走了另一个极端。
可以说,莱茵哈特在来到这个时代的一开始,就已经早就想好了未来苏德之战的相关对策。
其中,首先的,他就决定从一开始便巩固乌克兰地区的友好情绪,为今后的作战行动提供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要通过多层示好举措,把整个乌克兰变成一个仇视苏联的地区,为接下来的进一步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好的情况是,乌克兰还能为同盟国提供大量的仆从军队,减轻同盟国军事集团在苏联作战的压力,也算是化敌为友的一种手段。
令人欣慰的是,这种构想取得了巨大成功。外界环境对德国军队来说也非常有利。
在德军进入乌克兰之前,就有了7个乌克兰师,两大乌克兰籍军长同时起义的先决条件。这一点,更加坚定了德国高层对拉拢乌克兰人民的信心。
而在龙德施泰德完成了基辅围歼战,德军全面进入乌克兰后,更是出乎预料的得到了当地群众带着极高热情的热烈欢迎,他们如同欢迎解放者一般感谢同盟国联军的到来,梦想着自此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些乌克兰人梦寐以求的更好日子,无非就是能人人有工作,工作完能够填饱肚子,养活全家人,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四海无闲田,农夫仍饿死。
德国人在这边开设铁路公路合作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很多乌克兰人希望。
许多普通人人挤破脑洞都想在德国人这里找一份工作,因为这已经是全乌克兰待遇最高的基础工作了。
总而言之,德国的新巴巴罗萨计划要求德国在乌克兰境内稳扎稳打,所以龙德施泰德的大军在占领乌克兰后,也没有急着继续推进下去。
一方面,南方集团军群刚刚成功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各部队都用尽了力气。
赶路,突进,极速合围,分割绞杀……不论是装甲部队还是步兵师,都是在极高的强度下作战。
就算武器不需要维护,油料弹药不需要补充齐全。
可人也得休息!
于是南方集团军群归还了中央集团军群借给他们的意大利与西班牙机动部队,自己也停下了脚步,在乌克兰境内短暂的做一个全面修整。
许多的占领区,都补充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巴尔干半岛盟国的步兵,在少量人数的德国监督队维持下,共同维持后方战略区治安。
之所以还有留下监督队与盟国军队一起驻守后方,也是为了防止盟军欺压当地人民,造成不好的恶劣影响。
毕竟,德国高层追求的可是拉拢乌克兰与白俄罗斯当地人民,必须保证占领军不会坏事。
当然,南方集团军群也不是就完全闲着没事做了。
整个集团军群,还有一个集团军,得到了新一轮的作战指令——攻占克里木半岛,顺带的进一步保证罗马尼亚油田的安全。
执行这一命令的,是莱茵哈特的心腹,龙德施泰德的老部下,德国总参谋部最得意的人才——上将曼施坦因!
而曼施坦因的部队,正是包括一个德国集团军与一个罗马尼亚集团军在内的超大编制混合集团军——第11集团军。
正文 784斯大林防线
战争中的变化因素太多了,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全局。
就比如说北方集团军群,因为打前锋的第56装甲军,军长不是历史上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而是冯·沃贞德泰特。
两位军长虽然都是冯大家族的人,可却完全是不同的指挥风格。
历史上曼斯坦因在第56装甲军指挥作战时,头几天便突入苏联纵深80公里,后来又孤军深入100公里,在远离友军的情况下,攻入苏联腹地一阵猛打。
曼斯坦因当时对56军的官兵说过一句训令:“如果四天之内到达不了迪纳堡,德韦纳河的大桥就很难占领了。”
为此,曼斯坦因指挥的56装甲军,一路高歌猛进,在占领迪纳堡后,不遵循勒布关于死守渡口等待援军的命令,硬着头皮继续独自展开深入突击。
而沃贞德泰特军长就不一样了。由于过多的等待芬兰军队达成一期作战目标,分担德军的伤亡与损失,他率德军进驻迪纳堡的时候,就已经花费了很多天。
而后,沃贞德泰特又选择了勒布给他的“安全之策”,即循规蹈矩的等待正在雅各布城渡口的第41装甲军到来会师。
这就是两位指挥官最大的不同了。
历史上,曼斯坦因素来以其擅长“有算计的冒险“而闻名。曼施坦因的战略天赋和环境造就了他天才般敏感的战略嗅觉,在战略上德军无人能出其左右。
而沃贞德泰特这个名字,或许相比之下就远没有那么出名了。
他的作战风格也很简单,就是稳扎稳打。在德军占据优势的时候,他可以打的相当漂亮,做到滴水不漏的完美指挥。但是,他完全不适应速战模式,反而更喜欢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步啃下阻碍。
依照曼斯坦因的观念,一个装甲军在苏军纵深位置出现时,必然会引起苏军极大的混乱。当然,苏军也会倾尽全力的调集各处兵力,优先把这支部队赶回河对岸。
而这个时候,第56装甲军越是快速的继续纵深突击,苏军就越难有机会去有机会的前调优势兵力及时对抗这股军队。
不言而喻,一个单独的装甲军越是孤军深入,所冒的风险也就越大。沃贞德泰特正是看重这一点,才不愿意继续独自实施突击,选择服从勒布元帅的待机命令。
但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有算计的冒险”。
本身来讲,第56装甲军已经算得上深入苏军腹地了。一支深入敌后的快速装甲兵团的安全,主要其实还是应该依靠其自身的运动。一旦停滞不前,很快就会遭到敌军预备役兵力的四面围攻。
所以,曼斯坦因那套冒险战术,事实上也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
只不过,这一次指挥56装甲军的沃贞德泰特已经下令全军驻防迪纳堡,临时扩展迪纳堡的登陆场,坚守渡口等待援军抵达。
这样的坏处是,第56军没有收获更大战果的机会。但好处也很明显,沃贞德泰特利用迪纳堡为据点,在防御战中利用苏军留下的防御工事,大量消灭了苏联反击部队。
苏联大将弗罗希洛夫,将其本来就已经在前段日子中消耗严重,没来得及补充完整的部队,又匆忙调往反击突入苏联第11集团军后方的德国第56装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