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李贞风头无二,成为这大唐目前最风光的人。
不过与外界的风头无二相比,李贞这一段时间却在家里忙活着种地。
不错,一个太子,亲自在太子府的一处暖房之中弄了几十个陶制花盆,里面放满了土,不少绿绿的幼苗从土里拱了出来。
李贞对这些小苗精心的伺候,每天浇水,除草,施肥,看着小苗一点点长大,李贞的心里乐开了花儿。
太子殿下,你为什么要种这些花苗啊?尼娜问。
这里面可不是花苗,都是宝贝。李贞摇了摇头说。
那这是什么啊?尼娜不解的问。
李贞嘿嘿一笑,口中说道:这是番薯。
番薯?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啊。
李贞心说,听说过才见了鬼!
番薯原产地是美洲,明朝万历年间才由西班牙人带入华夏,现在是大唐,离番薯引进大唐还有近千年的时间,尼娜自然是不会听说过的。
就这些番薯,还是上一次做任务,系统奖励给李贞的。
当李贞看到奖番薯之后大喜过望。
番薯耐旱、耐酸碱,适应性强,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可以种植,而且产量极高。
粮食的产量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但人口增长的数量超过了粮食的供应,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动荡不安。
比如明朝末年,有一亿人口,但因为天灾,又赶上长达70年的小冰河期,日照时间短,粮食产量不足。
老百姓吃不饱,自然掀杆而起,于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造反,最终灭掉了明朝。
百到了清朝后期,华夏的人口一下子增加到了四亿人,却没有出现持久的造反,哪怕是太平天国,也不过十几年时间,其重要原因不是番薯的大量种植和食用。
因为番薯产量高,淀粉含量大,味道也好,能让人吃饱肚子,所以也就没有了大规模
当时,现在这个时候,只有李贞知道番薯的重要作用,其余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这小小的番薯,将会带给大唐多大的变化。
李贞就想着,自己在温室里种值番薯,等到了春夏之交,这第一批的番薯将进入成熟期,就可以批量种植了,到时候整个长安城就都可以吃到番薯。
正想着,门外一个声音传来:太子殿下,程处立大人带着太原才子狄鼎天求见。
李贞的眉头就是一皱。
对于这种跑官的人,李贞一律不见。
李贞最看不上的就是这种趋炎附势,没有真本事,到处挖空心思找门路的人。
不过程处立是自己的心腹,他的面子又不能不给。
李贞思来想去,还是给程处立一个面子,下不为例。
在偏殿里,李贞接见了程处立,以及那个太原才子狄鼎天。
一见面,李贞问了几句话,觉得这狄鼎天才学平平无奇,只不过是中上之资,心中就有些不以为然。
草草应付了两句,李贞就要离开,程处立一看不好,立即说道:狄公子,你那付王羲之的字带来了没有?
带来了。狄鼎天取出一幅卷轴。
李贞心中一动,王羲之是书圣,也是李世民最为推崇的书法家,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字,一经发现,立即收藏。
李贞听说狄鼎天有王羲之的字,心中不由一动。
狄鼎天就说:这是草民家传之宝,特献与太子殿下,如此明珠方不蒙尘啊。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什么明珠蒙尘,只不过是客套话,狄鼎天分明是要贿赂自己啊。
李贞就说:我对字画一窍不通,你还是收起来吧。
程处之和老脸一红,低声说:太子殿下,给我个面子
李贞看程处之的样子,虽说心中生气,但也只好说道:下不为例。
打开看看!李贞说。
狄鼎天打开了卷轴,只见这字浑厚老辣,李贞也不知好坏,但程处之却是识货的,一看就叫了起来:好字,真是好字啊,似是王右军(王羲之担任过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晚年作品。
狄鼎天一点头,得意的说:这字是王羲之生日所作,大气恢宏,是王羲之作品中的上品,也只有太子这样的身份,才配得上这字。
李贞就想,李世民最喜欢王羲之的字,这字送给他,他一定很喜欢。
不过要让自己因此受收贿赂,那也不妥,现在正是关键时刻,所有人都在盯着自己看,如果被人抓到了自己的把柄,那麻烦就大了。
再说,自己做这个主考官,为的是有一番作为,又怎么能够营私舞弊呢?
想到这儿,李贞就说:字是好字,你可以直接献给皇上,我不懂什么字,献与我也是无用。
程处之一听李贞这么说,心里已明白了李贞的想法,当即说道:狄公子,你也看到了,太子不想要你的话,你还是回去吧。
狄鼎天一听就急了,朗声说道:太子殿下,这字虽是我狄家祖传之物,但我狄家自问不配拥有这等好字,这样的好字,只配天子所有,那就请太子殿下代我将此字转呈于皇上。
李贞心中一动,心说这狄鼎天好生厉害,如果自己将这画转呈给了皇上,那自己就可以摆脱营私舞弊的嫌疑,而皇上对狄鼎天也就有了好印象,殿试之时,自然会网开一面,高看一眼。
想不到啊,这狄鼎天竟然有这样的心机与智慧,倒是值得网络。
李贞当即问道:狄鼎天,你也是个聪明人,既然如此,我就将这字转呈于皇上!
第173章 殿试
程处之与狄鼎天听了李贞的话大喜,这才乐呵呵的离去。
李贞却眉头一皱,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这狄鼎天虽然也算老成恃重,但怎么看也不是一个这样有智慧的人。
可是他却在自己谢绝之时想到了这么个办法,即得到了自己的好感,又可以让皇上对他有印象,真是一举两得,这个办法怎么看也不像是他这样的人能想出来的。
不过李贞并没有时间却想这些,明经举就要开始,各地推荐的士子已云集于长安,自己绝对要主持公道,不能有所偏颇,被长孙无忌抓到把柄。
至于这字画吗,相信惜字如命的李世民还是乐于接受的,向他献上这字,也可以提升李世民对自己的好感度。
果不其实,李贞向李世民献上这幅字之后,李世民大喜,乐不可支,对李贞好感度立时提升,同时,他也记住了太原狄氏,狄鼎天的名字。
在与程处之和狄鼎天相见之后,李贞让人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口。
上联是:非常时非常事莫开尊口,下联是:人心公天下公清白自见。横批是:免开尊口。
果然,这对联贴出之后,就很少再有向李贞这里跑官的来了,就算是有,李贞也是一律避而不见。
已是贞观十九年四月初八,明经举考试。
明经举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而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没有一定的才华,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难度更大。
唐朝科举的试卷没有糊名制度,录取与否不完全根据卷面的成绩,考生平时的声望、家庭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推荐都起作用。也由于这点,导致大量产生,明经举基本都被高门大族所垄断。
这一界的明经举也不例外,李贞走在考场上,看着两侧小屋中的士子们正在书写答卷,眉头却皱了起来。
他发现,远处一个胖考生鬼头鬼脑,不断向手臂看着什么。
李贞一看就知这胖考生有问题。
自己上一世可是考场圣手,经历了无数次考试的千锤百炼,这些小伎俩哪里能难倒自己?
李贞来到那胖考生面前,让那胖考生将衣袖捋起来,果然,见那胖考生的衣袖之中带着一份答案,再看那答案,竟与出的题目一模一样。
漏题了!
李贞吃了一惊,心说这下可严重了,这次考试的题目是自己与杨师道一起用火漆封印上的,竟然还是泄漏了出去,自己这里没问题,那肯定是杨师道那里出了问题。
想不到啊,老成持重的杨师道也是这营私舞弊的好手。
更重要的是,这杨师道可是长孙无忌的得力助手,如果利用这科场舞弊案打倒了杨师道,那长孙无忌就会痛失一有力助手。
而且也可以让所有人看到,跟着长孙无忌是要倒霉的。
李贞当下就要大动干戈,全考场彻查。
这时杨师道就说:殿下,只是个别几个士子舞弊,赶出去就算了。
李贞冷哼一声:连考题都泄漏了出去,这事情还小吗?查!必须一查到底!
整个考试立即进行了大搜查,结果一天之中,从这些考生中搜出来有问题的竟达三百多人,每个人手中都有泄露的题目。
据这些考生说,这些题目,都是他们花大价钱买来的。
李贞立即将事情向李世民进行了报告,李世民也很是生气,下令由房玄龄亲自查办此案。
房玄龄不敢怠慢,三天之中,已查出了向考生卖题目的源头,赫然是杨师道。
原来,杨师道为了敛财,主动与这些考生联系,收了几十万贯的好处,卖出了三百多份考题。
如此一来,贞观年间最大的科场舞弊案告破。
李世民得知了案情之后,气得破口大骂杨师道,念及旧情并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削职为民,所有参与科场舞弊案的官员全部获罪。
一时之间,整个长安为之肃然。
杨师道回了老家,临走时,只带了两个家丁,骑着一匹驴子,几乎没有人去送他。
回想几天之前,自己还是吏部尚书,明经举副主考,而今天却落得这个田地,杨师道百感交集,怅然而叹。
利用考场舞弊案,李贞干掉了杨师道,而杨师道又是长孙无忌的爪牙,一时之间,整个长安对李贞敬畏有加。
以前一直巴结长孙无忌,刻意与之结交的人少了许多,原本的长孙府外车水马龙,现在却门可罗雀。
这让长孙无忌极不适应。
这么多年来的政治斗争,宦海浮沉,长孙无忌一直都占有优势,还是第一次被别人打压得这么狠。
然而长孙无忌到底老谋深算,忍耐功夫了得,他知道,现在李贞风头正劲,自己只能隐忍,等待时机。
一但让他抓到机会,必然一击致命,让李贞永不翻身!
科场舞弊案之后,李世民再次派李贞对考生进行了重新考试。
这一次,经过之前的舞弊案之后,考试极为严格,也很是公正,最终,李贞选出了九十人参加口试。
经选出来的这九十人,个个都有些水平,都是李贞通过考卷亲自挑选出来的佼佼者。
让李贞惊讶的是,上次那个看自己的太原狄氏的狄鼎天赫然就在其中。
李贞取出狄鼎天的卷子又看了看,确实准确无误,虽然文笔一般,字迹也一般,但狄鼎天对李贞所出的题目很有见地,甚至比其他的考生答的还要好,只从试卷而论,狄鼎天为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李贞就纳闷了,这狄鼎天自己明明见过啊,哪里有那么好的才华?难道是自己看走了眼不成?
反正马上就要殿试,到时看看他的表现即可知晓答案。
在万众瞩目中,殿试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贞观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李世民在甘露殿进行殿试,测试明经举选拔出来的进士,以选出三甲,状元、进士、探花,一大早,九十位士子已到了甘露殿外
第174章 狄仁杰
甘露殿,众士子依次殿试,李贞在旁,这样取得的进士,见过了皇帝,算得上是天子门生。
李贞也站在殿下,看着自己选出来的这批士子一个个进行殿试,心中由衷的感到高兴。
说起来,大唐自立国以来,科举一直舞弊严重,所录取的士子质量也就因此良莠不齐。
不过这一次经过李贞如此公平的考试,所选拔出来的士子质量为历次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