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去了些什么地方?那女娃什么反应?”
毕竟是自己的亲孙子,让他舍身犯险,朱棣心里还真有几分担忧。
朱高燧便把两人的行程汇报了一遍,恨铁不成钢地笑道:“这孩子就是太老实了,带着人家姑娘去面馆吃面,去茶楼喝茶,还去桥底下听书,尽去些寒酸的地方。”
朱棣听了一愣,随即欣慰地笑了笑。
这样看来,瞻壑这孩子,当真是毫不知情,本色出演啊!
“瞻基这孩子呢?又在忙什么?”
朱瞻壑都这么出色了,朱棣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自己寄以厚望的好圣孙,又做出了什么成绩。
然而,结果却让他失望了。
只见朱高燧沉吟了片刻,这才凝重出言道:“大侄儿这几日连挖了不少暗桩,把人全部抓入诏狱提审。”
“这孩子审讯能力极强,似乎已经发现了,老二与此次刺杀有关,正连夜拷问那些反贼,想要深挖下去找到证据。”
听了这话,朱棣一怔,随即叹了口气。
这孩子,路走歪了啊!
自己让他拿着金腰牌,去查靖难遗孤,目的是寻到建文下落。
但是他现在倒好,一门心思地深挖老二与反贼勾结的罪证!
这个孩子,心比他爹要狠得多啊!
“景清那女娃如何?相貌学识可还行?”
朱高燧一愣,有些狐疑地看了亲爹一眼。
“爹啊,那女娃相貌没得说,学识儿子哪里知道?”
“不过她是个女反贼,爹你可不能动歪心思啊……”
朱棣眼睛一瞪,没好气地笑骂道:“女反贼?那是朕的孙媳妇儿!”
“滚滚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朕看见你就心烦。”
朱高燧傻眼,带着满腹疑惑灰溜溜地走了。
女反贼?
孙媳妇儿?
这什么跟什么啊?
……
汉王府。
朱高煦走进书房,却见便宜儿子正在画画。
走近一看,那画中之人,赫然是一个容貌秀丽的女子。
不用怀疑,这画中人定然就是孙若薇了。
“哟,儿呐,你这是情窦初开了?”
朱瞻壑大囧,急忙将画用手挡住。
“爹啊,你怎么走路都没有声音啊!”
“那是你心神都在这女娃身上,哪里还有余力关心你爹?”
朱高煦没好气地笑骂道,随即坐在了他对面。
“儿呐,喜欢这女娃吗?”
朱瞻壑羞红了脸,既没有肯定,也没有否认。
孙若薇天生丽质,相貌身段都是上佳,最令人着迷的,却是她行走江湖多年,言谈举止间都散发着一丝丝英气。
这与朱瞻壑见过的那些柔柔弱弱的大家闺秀完全不同,自然对他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朱高煦见他这般害羞模样,哪里还不明白这个便宜儿子的心意。
“红什么脸?男子汉大丈夫,喜欢就是喜欢,你是我朱高煦的儿子,怎么连这点勇气都没有?”
朱瞻壑沉默了半晌,这才笑着摇了摇头:“爹啊,喜欢归喜欢,但她是反贼,儿子就算再喜欢,也不能与她……”
“傻儿子,怕什么?这事儿爹已经告诉你爷爷了,你爷爷想要见她一面替你把把关,明日你先带她来府上吧。”
此话一出,朱瞻壑欣喜若狂,以他慢半拍的脑回路,根本就没有往深处想。
“爹?此话当真?爷爷真的同意了吗?”
“嗯,你爷爷又不是量小之君。”
朱瞻壑露出了诚挚笑容,望着画像中的俏丽女子,眼神中充满了爱意。
朱高煦有些爱怜地看着这个傻儿子,心里倒是没有丝毫惭愧。
解决了靖难遗孤,揪出了藏匿在外的建文,这傻小子还白赚了一个媳妇儿,现在骗一骗他,问题不大。
只是可怜朱瞻基那大侄儿了,被人截胡了都不知道。
“儿呐,朱瞻基那小子这些天在忙什么?”
听到这话,朱瞻壑面色一变,好心情瞬间烟消云散。
“堂兄这几日都在提审他从暗桩挖出来的反贼,据三叔说他怀疑到了爹你头上。”
“爹啊,这该如何是好?”
看着满脸焦急的便宜儿子,朱高煦却是神情古怪地笑了笑。
“担心什么?这可是好事儿啊!继续让他查下去吧,他这路子算是走窄了!”
朱棣两大心病,一是建文下落,一是骨肉相残。
现在朱瞻基忘了朱棣让他入职锦衣卫的目的,是追查建文下落,反倒是一门心思地追查自己的罪证,想要借此机会把自己扳倒。
这种行为落到朱棣眼中,那就是骨肉相残的铁证啊!
放着正道不走,非要一股脑地走上歪路,这小子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
东宫太子府。
朱瞻基大步流星地走进房门。
他虽然满脸疲惫,但目光却是炯炯有神。
接连拷问了这么久,总算是得到了一些有利的证据。
只是这些证据,还不足以扳倒汉王朱高煦。
但是朱瞻基相信,只要他继续深挖下去,迟早会找到汉王勾结反贼的确凿罪证!
太子爷正在躺椅上晃晃悠悠,撸着爱子白毛阁大学士。
瞧见朱瞻基这行色匆匆的模样,忍不住提醒道:“儿呐,郑和马上回来了,届时万国来朝普天同庆,你身为太孙彰显着国之威严,近些日子就不要去锦衣卫了,收收心吧。”
对于亲爹的善意提醒,朱瞻基只是疲惫地打了个哈欠。
“爹,您性子宽仁不争不抢,但是儿子做不到。”
“您现在禁足东宫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叔已经手握兵权搅弄风云,如果继续放任下去,将来这东宫就要易主了!”
话音一落,没等太子爷开口,朱瞻基直接转身离去,回屋睡大觉。
朱高炽看着爱子的背影,忍不住长叹了口气,愁得像个三百斤的大胖子。
“乖儿子,还是你听话啊!”
乾清宫,御书房。
朱棣手中拿着奏章,却是丝毫看不进去。
他时不时地起身踱步,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小鼻涕,郑和回来了没?”
“回皇上的话,太子爷已经亲率文武百官前去迎接了,估摸着快进宫了。”
小鼻涕躬身回答道,忍不住偷偷笑了笑。
这位皇上文治武功,堪比太祖高皇帝,什么时候露出过这般着急的模样。
朱棣听了这话,随即连连点头,脑海中却是思绪翻飞。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便仓促回国。
这第一次出海,只是朱棣的一次尝试,以破除高皇帝“片板不得下海”的祖训。
当年朱棣即位为帝,迫不及待地想要推行新政。
得位不正的他,迫切地想要使大明复兴,重振雄风。
他也发誓决不做温饱即安的井底之蛙,永乐新政就是要从国策的根本入手,奠定一代盛世之基石。
奈何朝堂之上矛盾重重,即位初期时局动荡,朝臣各怀诡异心思。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棣明白要想天下归心,道路还很漫长。
他想要大治天下,必须另谋新路。
万事开头难,永乐新政,关键是如何迈出第一步。
正在这个时候,郑和提出了扬威海外,朱棣认为这是当时最合适的突破口,完全冲开片板不得下海这块坚冰,如此才能振聋发聩,势如破竹!
他朱棣就是要借下西洋,拉永乐中兴的这驾新车,作强国富民的大文章!
所以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去得仓促,回来得也仓促,效果也十分喜人。
郑和等人途径了麻喏八歇国、三佛齐旧港等海外小国,还顺手宰了海上最大的盗匪头子陈祖义,成功宣扬了大明天威。
只是出海靡费甚众,却没有带回来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引得朝臣极其不满。
不过第一次尝试,不出错已经算是很好了。
郑和回国后,立即就进行了第二次远航准备,同年再次出海远洋。
然而这次远航的主要目的,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规模较小,带去施恩的物资却不在少数,带来的海外物资更少,朝臣们更是暴跳如雷。
当时国库空虚,朱棣不得不暂缓郑和出海之行,一直到永乐七年九月,郑和才得以第三次出海远洋。
只是这一次,可就奔着海上财富去得啊!
朱棣顶着群臣反对的莫大压力,硬生生地力挺郑和出海,就是为了此刻,等待着郑和从海上带回大量财富,填补那几近空虚的国库!
如果这次郑和又是出海靡费甚众,在海上漂泊两年空手而归,别说夏元吉等朝臣会暴跳如雷,朱棣都会亲手砍了他的脑袋!
没银子,拿什么修顺天帝都,拿什么北伐蒙元,拿什么编《永乐大典》,拿什么疏浚大运河……
郑和如果空手而归,那永乐新政大部分都不得不暂停了啊!
一想到这儿,朱棣就有些心急如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