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五龙同朝,这个逆子孝出强大 第171节

直到年底时王师大破叛军,将阮景异、邓容等叛军将领全部擒获,随后一举杀入老挝,攻破老挝三个关口,终于将叛军头目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抓住。

战事既定,张辅这才得以将陈季扩及其妻子儿女绑送京师,与黄福星夜兼程赶回京师。

只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汉王爷竟然给自己二人准备了这样一份“大礼”,简单粗暴地摧毁了他们脑海中那根深蒂固的理念!

一时间,二人心乱如麻。

朱高煦也没有急着出言,而是默默打量着这二位人杰,给足了他们缓冲消化的时间。

那名双鬓斑白的绛袍大臣,正是交趾布政使黄福,太祖年间以国子监太学生入仕,因政绩卓著被擢升为工部右侍郎,而后朱老四即位称帝,升为工部尚书。

随即爆发了明灭安南之战,张辅一举推平了整个安南,朱老四不讲武德背信弃义,索性郡县安南改为交趾,黄福便出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当时安南局势初定,战争不止,反叛不绝,加之百废待兴,政务却很是繁重。

黄福到任之后,坚守仁政理念布政,随事制宜、减免赋税、开通盐业、编纂户籍、分发良田、兴办学校、举荐提拔地方贤才……

正因为黄福广施仁政,赢得交趾百姓敬重爱戴,大明朝才得以在安南站稳跟脚,而张辅多次率军平叛也没了后顾之忧。

历史上黄福在交趾任官十九年,离任回京时,交趾民众号泣相扶,自发来送别他。

而且他这一离任,交趾再次爆发反叛,朝廷又派他前去布政,奈何黎利大势已成,他黄福根本无力回天,甚至落入叛军手中。

然而黄福正想自杀以明己志的时候,交趾叛军却跪下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

随即黎利派人赠送金银粮食,并护送黄福出境回到大明。

黄福之贤明,可见一斑。

至于英国公张辅,靖难勋臣中难得的大帅之才,三犁交趾,三擒伪王,威震西南,后人多以他不能世镇交趾为憾事!

如果朱老四稍微有远见一点,像黔国公府沐家世代镇守云南那样,让英国公府张家世代镇守安南,那后世只怕很有可能不会出现那个反骨仔阿越了!

一想到这儿,朱高煦便看向张辅,含笑开口道:“老张头,你也看到了,我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袤的土地,而且这些土地还大都是无主之地,就算有人那也是未开化的野人!”

“古代圣贤说的好啊,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老张你有没有兴趣,效仿黔国公府沐氏,为我大明镇守一方,坐镇我大明边陲重地?”

张辅:“!!!”

黔国公府,沐氏!

为大明镇守一方!

坐镇大明边陲重地!

自己,也可以吗?

不得不承认,张辅心动了,而且是怦然心动。

黔国公何许人也?

开国名将西平侯沐英次子沐晟,兄长无后袭爵西平侯,因征伐安南有功,进封黔国公,为大明永镇云南,与国同休的存在!

大明朝开国至今,唯一一个外姓列土封疆者,其余无论公侯伯,都不过只是虚封罢了。

哪个武夫丘八不想建功立业,立下大功而列土封疆,为后世子孙搏得一个永世富贵?

云南沐氏,早已成了所有武夫丘八的奋斗目标!

所以,张辅听到汉王这话,既欣喜又惶恐。

他很是害怕,这只是汉王爷的试探,又或者是他的一句玩笑。

“汉王殿下,此话何意?”

“字面意思,本王要英国公府世镇交趾!”

“殿下为何赐我张家这般造化?难不成是因为张軏?”

“???”

蒙了。

朱高煦蒙了。

听到张辅这话,他一时间反应不过来了。

本王因为张軏,才赐给你们老张家这般造化?

这他娘的都什么跟什么啊!

“咳咳,老张,本王决定让你英国公府世镇安南,也是有原因的。”

“你这几次征伐安南,擒杀叛贼伪王,然而安南却一直反叛不绝,等你一走又开始闹腾了起来。”

“所以本王一直在想,朝廷如果效仿黔国公世镇云南那般,派遣一位威望资历足够的大将坐镇安南,配合布政使广施仁政,那这安南才真正会变成我大明的交趾。”

听到这话,张辅与黄福都是连连点头。

如今放眼整个大明朝,对安南问题最有发言权的人,也就他们二位了。

这一文一武已经配合多年,靠着黄福广施仁政、张辅武力镇压,这才总算是暂时稳定住了安南局势。

但是二人心中都清楚,他们也迟早会有调任安南的那一天,如果朝廷不想出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安南隐患的法子,长此以往大明必定会失去安南。

说到底,还是因为安南脱离中土太久,安南子民对中土王朝也没有丝毫归属感,加之大明天子言而无信,直接强行将安南划归大明统治,更是激起了安南百姓的反叛之心。

在他们眼中,大明就是一个卑鄙无耻的侵略者,一个夺取他们田地资源的外来者。

如果不消除这种观念,大明想安南彻底变成交趾布政省,那根本就做不到。

“安南反叛不断的原因,想必你们二位心中也清楚,但是安南的重要性,或许你们还不清楚。”

朱高煦起身走到《万国堪舆图》之前,伸出手指画了一个圈。

“包括安南、占城、老挝、暹罗等地在内,统称为中南半岛,这地方气候宜人,无四季之分,故而水稻可以一年三熟,如果经营得好,那就是一个超级大粮仓!”

“除此之外,还有数不尽的矿产资源,铁矿、盐矿、煤矿,光是矿税都是一笔巨额财富!”

“本王已经派哈士奇带着一大批文武官员,不久后远赴南洋旧港开疆拓土,届时你们需要与他南北呼应,先征服占城,与哈士奇的旧港连成一线,随后向东扩张,鲸吞蚕食老挝暹罗等国!”

“张辅,只要你成功完成了这项宏伟布局,本王保证你老张家可以世镇交趾,成为与黔国公府那般与国同休的存在!”

张辅:“!!!”

黄福:“!!!”

麻了!

彻底麻了!

这位汉王爷,莫不是疯了吧?

他竟然想要吞掉整个中南半岛!

我的老天爷啊!

太祖高皇帝不征之国的祖训,在你眼里都是屁话吗?

莫说黄福惊了,张辅这位骁勇善战的猛将悍将,此刻都感到了头皮发麻。

“汉王殿下,这……这未免也太……离谱了吧?”

“那些朝臣怎么会答应?皇上又怎么会答应?”

黄福也麻了,急忙出言劝道:“汉王爷,我大明一向怀柔远人,受万邦藩国敬重,倘若如此行事,那会……”

朱高煦摆了摆手,止住了他们继续出言。

“第一,老头子已经答应了,这点你们放心,本王不会无诏调兵!”

“第二,朝臣会不会答应你们更不用担心,本王行事从来不看那些伪君子的脸色,他们要是敢跳出来叫唤,本王有的是法子收拾他们!”

“第三,后乐公(黄福)这话听得本王想笑,难不成你以为那些藩属国之所以奉我大明为宗主国,真是因为我大明怀柔远人以仁德待人,他们感念我大明恩德?”

“外邦蛮夷是什么德行,后乐公难道心里还不清楚?如果不是因为我大明强横的国力与百万战兵,你信不信他们会如同饿狼一般冲上来撕咬将大明分食殆尽?”

黄福字如锡,号后乐,取自范仲淹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意。

并且他这一生都以范文正公为榜样,勤政爱民,在交趾任上做出了流芳百世的突出功绩。

仅凭这一点,朱高煦都得对他客客气气的,礼敬有加。

眼瞅着张辅与黄福二人眉头紧锁,一时间有些不能接受,朱高煦只得再次开启了忽悠大法。

只见汉王爷先指着横跨西亚与东欧的一个超级大国,信口开河道:“二位,这是奥斯曼帝国,正在飞速地崛起扩张,他们是突厥蛮夷的后裔,只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建立起一个令人胆寒的超级帝国!”

听到这话,张辅与黄福二人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

即便事实情况真是如此,那又如何?

这奥斯曼帝国与大明王朝中间,距离上万里之远,而且还隔着一个贴木儿汗国!

难不成他能飞过来进攻大明啊?

瞧见二人这不以为意的模样,朱高煦嘴角浮现出了坏笑。

“或许你们觉得,奥斯曼帝国距离我大明太远,所以对大明构不成威胁,对吧?”

“但是你们想过没有,那只是陆地作战,奥斯曼帝国不仅有横扫千军的铁骑,还有远超我大明的无敌舰队!”

“郑和曾告诉过本王,他曾在海上与奥斯曼帝国的无敌战舰正面遭遇过,仅仅只是一只几百人的舰队,就险些打得他船毁人亡!”

听到这话,张辅与黄福脸色大变,不复先前从容之色。

奥斯曼帝国几百人的舰队,险些打得郑和上万人船队船毁人亡?

这么恐怖的吗?

郑和舰队实力,朝野上下有目共睹,不但顺手收拾了海盗头子陈祖义,还多次击溃觊觎宝船财富之敌。

然而这样一只强大水师,竟然险些被打得船毁人亡!

这……怎么可能?

黄福捋着雪白胡须,满脸狐疑地看着朱高煦。

“汉王爷,为何先前从未听说过此事,那郑和也未曾提及啊……”

“此事乃是核心机密,郑和只告诉了皇上,为避免朝野上下感到恐慌,所以执行了严格的封口令,本王也是受皇上之命开启南洋布局,以备奥斯曼舰队来袭!”

朱高煦脸不红,心不跳地胡说八道,将责任全都推给了永乐帝与郑和。

反倒是张辅二人听了这话后,竟然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的确,这个消息要是一旦宣扬出去,只怕会在大明国内引起恐慌。

毕竟连郑和水师都敌不过的无敌舰队,朝廷该拿什么去抵御抗衡?

“所以,征伐南洋,掌控中南半岛,乃是朝廷迫于无奈之举。”

“不将这些天险港口掌握在手中,我大明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的无敌舰队杀入我大明海域,在沿海一带肆意横行,而且一旦他们了解我大明国情后,只怕还会载来无穷无尽的奥斯曼陆军精锐……”

汉王爷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张辅与黄福听得一愣一愣的。

不知过了多久,书房门打开,二人神情凝重地走了出来。

张辅看向守在门外的张軏,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一脸严肃地嘱咐道:“老三呐,以后对汉王殿下好一点。”

“如果你们真心相爱,那也不寒碜,兄长同意了,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

“南洋布局要是真成了,我老张家可欠汉王殿下一份大恩啊!”

首节 上一节 171/4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