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重生飞扬年代,大医精诚 第892节

  贾张氏到李家好几次都没有看见到李家打电话的。

  徐氏这活儿也太轻松了吧?

  几乎是什么事情都不用做就有工资拿!

  贾张氏再一次到李家之后心里越发的不是滋味儿。

  回家的时候骂骂咧咧的。

  她想起了马婶。

  马婶去世之前可谓把什么都留给李家了,无论是房子还是工作,这是明面上的,私下里不知道给了李家多少好东西呢!

  “聋老太太,你怎么不去死啊!要你那么点儿东西怎么这么麻烦?”贾张氏在心里不停的咒骂道:“你还是早一点儿死吧,死了以后你家所有的东西包括房子都该是我们贾家的了吧?”

  想到马婶就想到了聋老太太,贾张氏怒气冲冲,越发看聋老太太不顺眼了。

  这两年的年景不好。

  别说粮食,就是各种中草药收成也减少了不少。

  为了应付这个缺口,越来越多的野生中草药被挖掘了出来。

  卫生部还做了野生草药普查方案。

  《方案》要求各地要尽快搞清楚野生草药的种类以及储量。

  大批量的野生草药涌入药材市场,就连秦淮茹也发现惠仁堂送到药方的各种药材比如人参、茯苓、甘草、灵芝等质量都好了很多。

  她和惠仁堂那边了解过后才知道草药价钱没有多大变化,因为使用的大多都是野生药材,年份久了,质量自然是好了,炮制好的药材当然也比以前的要好上不少。

  秦淮茹将这件事情和李平安说了。

  李平安说道:“周末的时候咱们到药材市场那边看看,要是有好药材的话可以买上一些,另外,我会给惠仁堂那边打电话,要是有特别好的药材就不要炮制了,先送到咱们药房储存起来,等到用的时候再进行炮制!”

  就拿甘草来说吧,炮制方法多种多样。

  汉代有炙焦为末(《玉函》)、微炒(《金匮》)的方法。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火炮令内外赤黄”、及用酒浸蒸后炙酥尽为度(《雷公》)的方法。

  唐代有炙制(《千金方》)、蜜煎(《千金翼》)法。

  宋代增加了炒存性(《博济》)、纸裹醋浸煨(《苏沈》)、淡浆水炙(《证类》)、盐水浸炙、猪胆汁浸炙、油浸炙(《总录》)、爁制(《局方》)、炮、黄泥裹煨(《朱氏》)等方法。明、清时代又增加了炮再麸炒(《普济方》)、蜜炙(《医学》)、酥制(《纲目》)、涂麻油炙、姜汁炒、酒炒(《必读》)、长流水浸透,炭火炙(《大成》)、粳米拌炒(《得配》)、乌药煎汁吸入,去乌药(《从众录》)等炮制方法。

  现代也有蜜甘草、炙甘草等多种炮制方法。

  炮制方法不同其药用价值、使用时间也各不相同。

  若是遇到比较名贵的中草药如年份久远的人参等,自然是要先设法保存下来,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在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炮制。

  李平安给惠仁堂打电话说了此事,金贵表示若是在草药市场上遇到年份久远的好药材肯定会优先考虑六院的,遇到特别好的药材会立即打电话通知李平安或者买下来将药材送到六院甚至是直接交给李平安。

  李平安连连感谢。

  本来以为好药材可遇而不可求。

  可没有想到几天之后惠仁堂过来给六院送药材的时候就送来了一株两百年年份的山参。

  下班以后李平安去找秦淮茹的时候她还特意让丈夫看了看这株人参。

  鉴别人参年份也是有窍门的。

  人参随着生长年限长短不同,其形态、颜色均会有所改变,人参的年龄(参龄)主要从参根、参体、参须、珍珠点等方面进行初步的鉴别判断,但无法十分精确的判断到底多少年。

  人参的根部称为芦头,是参体和茎之间的部分。人参每年都在芦头顶端长出新的茎,秋天枯萎脱落后留下疤痕,成圆形或半圆形的碗状,故称为芦碗,芦碗越多越密,说明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

  人参芦上长芦碗,通常一年生长一个,芦碗密集度越高,人参的年龄越长。山参生长的前几十年的芦碗常会消失或不明显,山参的圆芦需要生长30年才可以显示出形状。

  人参的主体形态大多时长条形状,主体表面上的一圈一圈或圆形或半圆形的纹络称为铁线纹,像树干的年轮一样,铁线纹越多越密,说明人参的生长时间越长,人参越老。

  参须对人参生长年限的判断不是很准确,会受到外界环境和当下土壤的状况影响。一般情况下,根须越多,说明植物越是需要充分的养分来供应生长。所以年限短的人参根须茂盛繁多,年限长的人参根须粗长数量少,细小的根须少;

  人参表面上一个个圆点状伤疤称为珍珠点,因为人参是长在地下的,细小根须会腐烂后脱落,而脱落处就会留一个圆点形伤疤,人参生长年限越长,脱落过的根须就越多,珍珠点越多。

  惠仁堂送过来的这一株人参起码有二百年的参龄,要是在后世应该算是“参王”级别的,可遇而不可求,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的稀少。

  不过。

  李平安询问了一下,这株人参也就比一般的人参贵了一点而已。

  这株人参是混在一堆十几年年份的人参当中的,金贵慧眼识珠发现了而已,算是捡漏了,以一种非常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六院。

  当年秦淮茹也是跟着梅姨学过如何鉴定药材的,她自然能看出这株人参的不凡之处,对丈夫说道:“平安,真没有想到居然还能碰到这么好的人参,关键是价钱也不高,等到了周末咱们一定要到中药市场看看,若是能再找到一些珍稀药材更好!”

  李平安点头答应。

  等到了周末。

  夫妻两个早早的起床,吃过早饭以后坐公交车去了药材市场,两人先到了惠仁堂那边,说明来意以后金贵帮忙给李平安夫妻两个介绍了几个大的中药铺子,都是大规模贩卖草药的铺子。

  得知李平安的来意,几个铺子的公方经理、私方经理都愿意帮忙。

  几家药铺的药材主要是供应给惠仁堂和同仁堂的,这两家药堂都有为苏国生产中成药的资格,特别是同仁堂承担着为苏国输送数种中成药的任务。

  几家药铺的负责人隐约提出既然是送往苏国用于还债的药物,药材只用普通的就行了,真要是遇到特殊的中药材,比如数百、上千年年份的人参自然是要留下来给六院的。

  李平安很是感激,还说要请几个负责人到药材市场附近的饭店吃饭。

  他们都答应了。

  这几个公方经理虽然都不是中医,他们对医术好的医生还是很尊敬的。

  特别是李平安。

  这几年他做过的高难度手术可不少,特别是和苏国专家在友谊医院做的那台全麻手术,早已在附近的中药市场传遍了。

  金贵早就和他们说起过李平安,而且不知道多少次了。

  李平安中西医融会贯通,医术高明,几人自然是不敢得罪的。

  他们还说要和同仁堂西打磨街那边的师傅们联系,若是遇到上好的药材自然不能稀里糊涂的制成中成药运往苏国,总是要进行区别对待的。

  同仁堂西打磨街制药厂的老师傅们可是火眼金睛,只要看上一眼就能知道药材是什么成色、价格几何,绝对不会看走眼的。

  秦淮茹也在,她自然也是要跟着一起去吃饭的。

  金贵的妻子苏雅也在惠仁堂总店这边,跟着秦淮茹一起去吃饭倒也合适。

  金贵的一双儿女都去上学了,也没有跟着他们过来。

  惠仁堂公方经理宋成跟着一起过来了。

  吃饭的时候李平安说起那株二百年年份的人参,金贵等人却说这株人参虽然是上品,但也没有多好,几家药铺还有更好的药材!

第559章 装病

  这几个药铺都是直接从长白山等地收取人参的,有很大机会收到年份久远的人参。

  几个药铺的公方经理告诉李平安,他们手里都有几百年份的山参,甚至还有一株上千年份的。

  李平安告诉他们自己对这些人参很感兴趣,无论是六院还是自己都需要一些好药材备用。

  一番商量,再加上金贵从中说合之后李平安终于和这些人达成了协议,以一种在李平安看来很低廉的价格买下了几株百年分的人参和上千年份的人参。

  不过。

  他们也是有条件的。

  除了钱以外还需要一百多斤的粮食或者是粮票。

  李平安答应了。

  他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那么多的粮票,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明天让几个药铺的人拿着人参去六院兑换钱和粮票。

  一手交钱和粮票一手交货。

  大家都没有异议。

  这顿饭吃的宾主进兴,几家药铺负责人还答应李平安,若是手里有好药材肯定会先想到李平安的。

  李平安十分感谢。

  这年头,只要舍得出一点儿粮食,任何东西都十分便宜,更别说是草药了。

  虽然李平安给出的价格已经比较低了,但几家药铺肯定是还有的赚的。

  甚至。

  有些几百年份的人参可能还是按照平常人参价格购买的。

  吃过午饭以后夫妻两个离开了草药市场,他们去了前门大街的惠仁堂分店,秦淮茹和母亲聊天的时候李平安在小院儿里转了一圈儿,现在分店生产的中成药有很多,除了在国内销售,有些还会运往苏国进行还债。

  秦父、秦母都在食堂工作,不会短了一家人的食物。

  秦淮茹大哥秦淮江儿子秦岭今年七岁,也上小学了,秦父、秦母大部分时间都不用照顾孙子,生活过的还挺悠闲的。

  秦母说她们家生活没有问题,秦淮茹二叔家粮食不足,经常过来借粮票,秦家能帮就帮。

  秦淮茹和母亲说了一会儿话夫妻两个一起离开了惠仁堂分店。

  两人吃过午饭了,也没有到徐慧真的小饭馆儿去,直接回家了。

  刚到家就碰到了江大桥。

  江大桥找李平安有事儿,他的妻子在苏国展览馆工作,苏国专家撤离以后苏国展览馆越来越凋敝,上级已经决定要裁撤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甚至将其关闭了。

  江大桥过来找李平安就是想问问能不能帮忙解决谭青青的工作问题。

  李平安详细的了解了一些情况。

  原来展览馆工作人员的那些待遇差不多都没有了。

  工资降低下来了。

  票证也回复到和普通工人差不多的样子,谭青青要是再不离开,没准儿会混的越来越差甚至还不如普通工人呢!

  谭青青想换工作?

  李平安思索着,在六院当医护人员可不行,谭青青没有上过医校和护校,不可能当医生和护士。

  谭家人肯定是会做饭的。

  可关键是谭青青能答应到六院食堂工作吗?

  八成不可能!

  其他的,李平安有关系的就是亿兆商店、百货大楼、裁缝铺这些地方了。

  谭青青总不会肯去屠宰场那边工作吧?

  李平安将自己的想法和江大桥说了,江大桥思索着说道:“这件事情我回去和我妻子商量、商量吧,尽快给你个答复!”

  谭青青娘家很有钱。

  丈夫江大桥的工资也不少。

  她并不是那么着急的要找下家,只是担心万一苏国展览馆真的被关闭了,她没了工作,看病的时候不是要自己花钱吗?

  下午的时候李平安夫妻两个带着李业、楚康兄弟两个到荷花市场那边玩耍,顺便还去集市上逛了逛,大概到吃晚饭的时候才回家。

  第二天。

首节 上一节 892/100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