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395节

  国外,这个词语代表着众多不确定性,令他难以下决断。

  “枚叔兄不要忘记了曾经第一批留洋学童,最低年纪也不过是十二岁尔.”

  “走不出华夏,秉文便成不了改变华夏的传奇之人”

  “契机或许是在国外.”

  好友的建议,不断地在章太炎耳边回荡,犹如魔音绕耳一般,一时间令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可在那一瞬之间,章太炎似乎也释然了。

  “好了!好了!”章太炎笑着摆摆手说道。“我想这个问题,交予包秉文自己最好了,我这个师父,已然不再干涉!”

  说完之后,章太炎的眼神已然飘到了亭子之外,看向了院子内的一草一木。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空中下起了小雨,阴雨绵绵的样子,带来一丝秋日里的寒意。

  茶几之上,瓜果茶水已然只剩下残骸,此番文会似乎可以就此结束了。

  不知什么时候,张根源有些奇怪地问道。

  “听闻,秉文如今尚且在姑苏,却不知去了何方?怎么不见他来见见面呢?”

  作为好友,李根源等人对于章太炎的徒弟,特别是包秉文,有着别样的关心。

  “他?”章太炎嘴角翘了一下,似乎略有些不满,却又略有些得意地说道。

  “带着老夫的女儿,不知道去哪里鬼混了。”

  “这”

  李根源、张仲仁还有陈衍,三人面面相觑,脸上都露出了尴尬的表情。

  姑苏城,拙政园。

  约莫三百余年前,明朝御史王献臣在大弘寺建造宅院。

  特取自西晋潘岳《闲居赋》之中的名句,“筑室种树……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作为了这一宅院的名称。

  后续经历百年更替,数次易主,直到了民国年间,这里先是被开辟为时疫医院,后续又被当做戒烟所。

  最后到了,1930年这个节点,因为前任主人的离开,被抵押给了姑苏某家银行。

  从此年久失修,因为没人管理,久而久之成为了姑苏城内,居民闲游踏青的场所之一。

  欣赏着百年古迹,亦或是看到“狐鼠穿屋,藓苔蔽路”,也算是一种景色吧。

  只不过,历经三百余年,见证了历史的沉沉浮浮。

  拙政园被誉为华夏园林之母,曾经那些精美的廊桥亭榭,以及移步换景的景象。

  如今已然变成了一片破败,不由得令人唏嘘。

  不过在这唏嘘之间,某个长廊之上,却传来了阵阵喷嚏之声。

  以至于湖中的不少飞鸟,都纷纷被惊吓得四散开来。

  “啊切!啊切!”包国维一边走,一边揉了揉自己的鼻子,不由得奇怪说道。

  “总觉得有一群人在念叨我。”

  一旁的章念月,今日装扮得颇有些古典气息。

  虽也是旗袍,可这姑苏女子的旗袍大有不同。

  衣服乃是丝绸制成的湖蓝色,上面绣有一些典雅的花纹。

  领口处还有立领设计,行走间裙摆轻轻摇曳。

  章念月本是在看湖中的鸟儿,可被包国维这一个喷嚏,顿时赶走了大半。

  噘着嘴,脸上有些不快地说道。

  “这世上念叨你的人,可多得去咯!”

  包国维转过头来,刮了刮对方的鼻子,不由得笑道。

  “是姑苏城内的章念月小姐,抑或是其他?其他的似乎不太重要”

  这句话已然十分婉转,可对于章念月来说,还是如同触电一般。

  她羞红了脸蛋,不由得狠狠锤了一下包国维说道。

  “包国维你又说这些羞人的话。”

  可包国维不由分说,正打算一把揽过对方的腰肢,在这庭院之中,来个突破极限之时。

  “咣当”一声,一块木板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下来。

  着实吓了二人一跳。

  包国维上前查看,却发现是长廊的横梁掉下来了。

  “终究是年代久远了。”

  章念月感慨说道。

  “可恶.”包国维不知道为什么,每次都有奇奇怪怪的东西坏他的好事。

  等到他回头,还想对章念月“不利”之时,却发现对方已然跑远了。

  包国维叹了一口气。

  今日的约会,似乎又是失败了?

  回到家中的时候,天色已然黑了。

  章太炎不在家中,估计是与老友出门叙旧了。

  简单解决完晚饭,包国维便回到书房,他看了看桌面上的书稿,晚上准备继续赶赶稿子。

  此刻,若是季羡林出现在这里,看到桌面上的稿子,必然会惊喜万分。

  因为上面正是《射雕英雄传》的下面一部。

  名为《神雕侠侣》!

  简单构思一番,包国维便在桌面上噼里啪啦地打起来。

  《神雕》的剧情他自然是烂熟于胸,但碍于一些情况,他肯定不能够将原著照搬过来。

  改编也是一件很耗费心力的事情。

  正在思考之时,包国维瞥见了桌面上,似乎出现了一张信件。

  他皱了皱眉头,早上包国维便已经看完了所有重要信件。

  现在怎么还有一封。

  想着,他便来到信封面前。

  瞥见上面的英国伦敦字眼,更加疑惑了。

  随即看向了寄信人。

  “霍华德·弗洛里与恩斯特·钱恩”

第380章 青霉素的诞生?来自伦敦的论文!

  盘尼西林,也被称作青霉素。

  历史上,大多数人说到青霉素,第一个想起来的或许是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

  这位小个子苏格兰人,在两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某种可溶解细菌物质的存在,这在他看来是可能获取到天然抗菌剂的关键所在。

  可在研究之中,他还是走了歧路,所培养出的溶菌酶只是对于无害的微生物起作用。

  研究先是被搁置了,可后来在偶然之间,他发现了青霉素的存在,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

  以此为课题,弗莱明在1929年撰写了一篇名为《关于霉菌培养的杀菌作用》的著名论文,发表其对于青霉素的发现。

  可惜,彼时所发现的青霉素浓度不够,导致作用极其缓慢,而且还难以大量生产。

  所以,不仅仅弗莱明自己搁置了实验,便连这篇论文发表,也没有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而在不为人知的东方角落,包国维所带领的一干华夏顶尖科学家,已经悄然将青霉素研究出来了。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甚至主导研究的大部分人,都会因为这个成就,而获得难以想象的名望和地位。

  可为了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能够利用先机优势,继续扩大在青霉素技术上的优势。

  所有参与到这次研究的科学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隐瞒。

  根据包国维的了解,青霉素研制成功的消息,还没有泄露出去的迹象。

  这也是他看到这封信件,无比震惊的原因。

  来自于大洋彼岸伦敦的两位科学家,不知道找到什么渠道,竟然能够将这信件送到自己手上?

  最为关键的是,这两個名字令包国维无比惊讶。

  他们不同于发现者弗莱明,钱恩乃是一名德国人,毕业之后才到英国,而弗洛里则是澳大利亚人,他前几年刚刚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自己与这两个人从来没有过交集。

  而根据包国维的记忆,在后续针对青霉素发现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之中,弗莱明、钱恩、弗洛里正是共同获得1945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简单思考一下,包国维便想起来。

  在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之后,弗洛里与钱恩对于青霉素的提纯与应用,做出了卓著的研究贡献,所以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可历史上,青霉素的真正临床应用,要到1941年左右了,距今尚且还有十余年的时间。

  二人来信给自己想要做什么呢?

  难道自己的青霉素研究,已然泄密了?

  难道西方诸国,已经知道了青霉素被成功研制出来的消息?

  包国维皱着眉头,他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自认为并没有什么纰漏之处了。

  对于青霉素的研究,他可以说是采取了最大的重视。

  不过百密一疏,既然青霉素想要应用,就不可避免的让许多人知道。

  难道,自己所相信的那些科学家,泄密了?

  包国维心中忐忑,他知道以现在世界上的局势,即便是自己提前研制出青霉素,西方诸位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势必想要拿到这项技术。

  特别是以如今常凯申领导下国府的软弱程度,技术泄漏恐怕短时间内便会发生了。

  就算是能够守住技术,让西方诸国发现相关成果之后,以如今西方世界的技术来说,想要复刻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了。

  科学一途上,最难的乃是开拓者。

  若是出现这种情况,乃是包国维万万不能够接受的,为了青霉素的研制,不论是他,还是在沪市的科学家们,都为此付出了很多。

  就在即将成功之际,反倒是让洋人夺取了胜利果实,任谁也完全不能接受。

  忐忑之间,包国维坐下来,认真看起了手中这封书信。

首节 上一节 395/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