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424节

  包国维如今可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文豪。

  但对于这位腼腆的英国人,与他交谈之中,施肇基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这是一个能够写出好作品的人才。

  可意料之外的是,包国维非但没有瞧不起乔治奥威尔,反倒十分热情。

  “神他妈书店店员,神他妈我的影子,神他妈跟我交流学习”

  包国维在内心吐槽说道。

  自己前世的偶像,在这个时空里面,摇身一变变成自己的粉丝,随后还要跟着自己学习文学?

  他再怎么脸皮厚,也不会想着去当乔治奥威尔的老师啊!

  甚至于在看到对方的那一刻,包国维顿时打消了抄《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的想法。

  这两部可以说是乔治奥威尔,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后者更加是二十世纪以后影响力最大的小说之一,乃是后世文学爱好者的必读经典!

  包国维还想着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这两部作品改编出来。

  可看到乔治奥威尔,如今的样子,实在是有些不好意思抄他书了。

  人家都这么惨了,你竟然还要夺走他的经典作品?

  施肇基十分意外,他根本没有想到,包国维竟然能够跟一名普通的英文教师聊得这么深刻。

  这让他对于包国维的观感更加好了。

  只不过,这两个人谈论的内容,似乎有些不太好啊

  “我们或许可以从政治制度入手,这样一部作品,可以将极权统治以人物的形式具象化,他代表着无所不在的权力监控和思想控制。

  对于统治者来说,可以用篡改历史来传播属于他们的历史,挑起战争来维护他们口中的和平,用虐待和酷刑来实现所谓的人权

  一切表征手段,都是为了统治阶级利益能够得到保障。

  这个统治阶级在过去叫做皇帝,在现在或许可以叫做资本.”

  聊着聊着,包国维就有点收不住了,他看到乔治奥威尔的现状,便忍不住提点对方关于《一九八四》的内容。

  这些大胆的论述,几乎要将《一九八四》的许多核心点,全部告诉了对方。

  乔治奥威尔如今哪里听过这么劲爆的思想,顿时紧紧皱起眉头,陷入到沉思之中。

  “可是.创作不是要有原型的么?我们要以什么故事或者政体为原型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思考了半天,乔治奥威尔终于提问说道。

  “原型?”

  包国维克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再说下去,就要告诉乔治奥威尔,让全世界的底层阶级都团结起来了.

  他没有回答,则是给了乔治奥威尔一个“你懂得”的眼神。

  一瞬间,乔治奥威尔的脑袋里面,仿佛有一根弦被拨动了一般,瞪大了自己的眼睛。

  难道是.

  “极权主义.霸权主义”

  他的思想越来越发散。

  施肇基看着两个人激动的交谈,一开始关于文学方面的讨论,他有些一知半解,可到后面,涉及到政治领域之后,他便越听越心惊了。

  施肇基看向包国维,一时间又觉得包国维是一个危险的家伙。

  这是能说的吗?

  可想一想,包国维在国内从来都不缺少这样的行为。

  从文学出发,对于政治做出思考,包国维的有些言论甚至于被打上红色烙印。

  不过就算是如此,常凯申好像也还没有要处理包国维的意思。

  “秉文向来如此,应该没事,我找个合适的机会中止这个话题。”施肇基在脑袋里面盘算道。

  “秉文,时候不早了,我带你去认识一下伦敦一些政坛人物还有亨利王子。”

  可他话音刚落,却听到乔治奥威尔咋咋呼呼地说道。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极权主义也是一种霸权主义,绝对权利的监控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也可能是全世界!”

  “霸权主义那不正是个人统治国家,单个国家妄图统治全世界么?”

  “那么日不落帝国不正是这种极权!霸权么!”

  此刻,在英国底层社会摸爬滚打了四年的乔治奥威尔,他见惯了底层社会的艰辛,从洗碗工、码头工人到服务员,他几乎全部都做过。

  从前或许还有所压抑,可此刻在包国维的有意引导下,原本隐藏在内心的那些想法,瞬间迸发出来。

  “对!正是日不落帝国!就是英国!这部作品应该以此为蓝本!”乔治奥威尔坚定地说道。

  “什么东西?!!!”施肇基差点吓尿了。

  包国维嘴角肌肉顿时一抽。

第403章 《一九八四》的影射?让英吉利再次伟大!

  “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啊!”

  施肇基费了老大的劲,才将包国维拉出来,停止了两个人的危险讨论,他直跺脚说道。

  “秉文你太不小心了,这种话是能够说的吗?”

  本来施肇基还想着两个人仅仅是聊天,可后面越听越不对劲了,作为一名资深的外交官,他不可能没有政治敏感性。

  施肇基明白,如今在欧洲社会主义者是一个被排斥的群体,一切都源自于对于刚刚崛起的红色大国的恐惧。

  不过,单单是社会主义言论,并不会让施肇基如此害怕。

  毕竟在这个时代的欧洲,推崇社会主义的学者从来不在少数,就像是萧伯纳一样,他曾经在公共场合公开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只是萧伯纳对于社会主义的立场,秉持着一个温和的态度,支持循序渐进的改革,这与大部分的学者差不多。

  简而言之,这个时代的大部分欧洲学者,或许会推崇社会主义,可极端派还是少数,更不要说直接点名道姓要颠覆某个国家了。

  而刚才,听这两个人的意思,似乎要将英国转化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可是如今欧洲众多国家最为担心的事情,那便是出现在俄国的社会浪潮,会进一步出现在欧洲各国。

  红色沙俄成立之初,他的号召力是空前的,因为在此之前从来都没有这样一个国家,完全是为了底层人民而建立,完全是为了一个理想信念而前进。

  可以说,后来这个帝国的路径有所偏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红色沙俄是众多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灯塔。

  正是因为如今,在工业革命之中,获取到极大利益的欧洲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才会如此的恐惧。

  他们害怕有一天自己所做的一切会得到清算,害怕会如同沙皇家族一般,被绑在绞刑架上面受到普通民众的审判。

  路易十六的脑袋掉下来也才过去了不到两百年而已。

  所以,讨论以马克思、恩格斯所表达的社会主义学术性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是指名道姓,想要在欧洲某个国家进行社会化,那等待你的将会是一场牢狱之灾。

  强如乔治奥威尔,也因为被怀疑是布尔什维克,而受到英国军情五处和伦敦特别科的严密监视。

  所以,施肇基对于这件事的敏感是可以理解的。

  包国维倒是很无辜,他摊开手说道:“施先生,这并不是我的本意,我也没有意图颠覆政权,实际上我根本没有提到具体的国家,我仅仅是在与他讨论文学而已。”

  包国维也是有些无奈的,他没有想到乔治奥威尔竟然这么极端,这或许跟他这些年的经历有所关系,这位后世影响全世界的文学大师,在动荡之中经历了太多不堪的往事,以至于对于如今的国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根据历史上的描述来说,乔治奥威尔在1927年以后,就开始陆续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他曾经在后面的文章里面提到。

  “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此时乔治奥威尔的内心,犹如一把干柴一般,包国维稍稍点个一个火星,便能够燃烧起熊熊大火。

  看到施肇基怀疑的眼神,包国维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我本来想说的是,美国人对于美洲本土人的迫害,还有德国兴起的政治思想,还有一些资本家对于新闻媒体的管控,谁知道.”

  在后世,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到底影射了哪个国家?到底是以哪个国家为范本,批判的到底是民主还是社会?

  这并没有一个定论。

  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在包国维看来,这本著作并没有准确的影射哪个国家,西方世界说是批判红色沙俄,社会主义者说是批判西方世界。

  而综合各类分析思考后,包国维得出一个结论。

  说《一九八四》影射了哪个国家,未免太过于小家子气了。

  准确的来说,这是一本反对极权主义下,权利对于个体全方位无孔不入的控制。

  《一九八四》并不反国家,他反对的是霸权极权,以及高压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书籍出版的时间线下,当时社会上哪个国家都可以说得通了。

  你若是不仔细看,会觉得这本书讲的是铁幕之下,屠龙者终成恶龙的红色沙俄。

  可你看内容,又会发现这本书主角的所在地,则是在英国。

  但是故事里面的大洋国,又与现实中的美利坚神似。

  这本书神就神在,他把所有当权国家都骂了一个遍。

  想到这里,包国维又有点惋惜了,这本书要是写出来绝对是一把利剑,可以在国际上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力。

  不过既然原作者已经觉醒,他已经完全抹除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

  最后想想乔治奥威尔的经历,包国维便有些释然了,名气和风险从来都是并存的。

  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犀利的文笔,为他带来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也为他本人带来无数的麻烦。

  先是上文提到的,英国当局对于乔治奥威尔的监控,随后又在西班牙内战之后,被慈父的权利斗争和清洗所波及,遭受到追杀。

  可以说,乔治奥威尔的一生,都在与极权主义做着斗争,不论是法西斯还是资本主义,抑或是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慈父。

  不过包国维可以确定的是,这位乔治奥威尔遭受到再多的迫害和利用,从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那便是社会主义。

  事情的发展已经超过包国维的预期了,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并且密切关注一下这位先生,避免他遭受到不必要的迫害。

  接下来接触到的人物,就有些乏善可陈了,他们大都是伦敦本地的贵族或者是政治人物,如某地的议员之类的。

  在这个名为文化沙龙的宴会上,出现的非文化人物,竟然远远多过了正经的学者,实在是令人有些唏嘘。

  这些养尊处优的英国贵族,说话的时候,手里往往都会提着高脚杯,里头装着四分之一血色一般的红酒。

  他们昂着头,将高脚杯提得高高的,似乎手臂一点也感觉不到酸涩。

  眉宇之间带着一股子高傲,说话也都是命令的口吻。

  见到包国维之后,许多人甚至以为他是施肇基的孩子。

  “哦,施你竟然将自己的孩子带来了,让未成年的孩子过早接触这种场合,可不是什么合适的决定。”

  “什么?他是一位东方的知名作家?哈哈哈哈!施你一直都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

  “如果不是开玩笑的话,那么东方的文化水平很符合我对于他们的认知。”

  “《回答》?《老人与海》?《枪炮、病菌与钢铁》?”

  “呃~老实说,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位东方的神奇作家,竟然真的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华夏人,甚至还如此的年轻。”

  在今天的宴会之上,包国维时不时就会碰到这样的言论,让他不胜其烦。

首节 上一节 424/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