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第458节

  工作人员连连摆手,这位先生执意不去开会,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等到回去跟校长保罗·阿倍尔禀报的时候,后者也露出了无可奈何地表情。

  会议上,有一名教授询问说道:“校长先生,现在我们该怎么办才好?”

  “还能怎么办?”保罗·阿倍尔摊开自己的手颇有些无奈地说道。“没有约翰·杜威先生在,我们将荣誉博士颁发给谁?”

  说完以后,他起身朝着门外走去,并且对众教授说道。

  “先生们,让我们去看一看包先生的演讲,我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演讲,能够让杜威先生都不舍得离开。”

  而在礼堂这边,包国维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演讲,他先转身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大字。

  “万历十五年。”

  他转头对着台下学生们笑着解释说道:“这是华夏古代王朝‘明’的一个年号,这并不是一个有特别大事件的年份,可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来说,却是一个极好的年份。”

  “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

  这是西班牙舰队全员出动征讨英国的前一年。

  这一年里面明王朝无大事可叙述,即便是有着干旱、疫病、地震等等问题,可对于明王朝广大的领土来说,这些灾害在所难免,只要不因小事演变成大灾,对于大局来说就没有影响.

  可在这细枝末节的小事之中,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

第429章 从万历十五年到欧洲历史!

  《万历十五年》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好书,这本创作于后世的作品,从几个人身上展开,阐述了文官集团在明朝之时的运作原理。

  实际上,你说这本书有多大的学术价值,很难谈得上。

  在后世的学术界,对于作者的评价也不太高。

  非要说有什么历史意义的话,这本书的“大历史观”视角或许算是一个,即从较长时间段和宏观视野来考察历史,或者说是放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考察华夏历史。

  可你若说这算是一本历史学方面的巨作,在包国维看来,这本书还算不上。

  原书内容,因为作者的局限性,更加具有标新立异的意味。

  让人最绷不住的是,这本书本质上是结果导向的,即“因为明朝的失败,所以制度上肯定失败”。

  这些观点显然带着黄仁宇的偏见和私货,在书本中也做了许多“掐头去尾”的断章取义,而用来契合自己的观点。

  这从作者的身份背景就可以看得出来。

  黄仁宇曾经投笔从戎,他见证了国府的兵败,也尝过自己在美利坚的流落生涯。

  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就是在挖掘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国府失败的原因,乃至于整个传统社会失败的原因。

  这是一本沉重反思的书。

  但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无是处。

  黄仁宇的明史观或许不懂华夏人,可他懂西方人啊!

  《万历十五年》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府败逃人的视角,写给西方人看的华夏历史书。

  包国维之所以选取这本书,看重的便是其针对西方人,做出的语言理论上的改变,能够更加契合西方人的视角。

  这显然,对于二十世纪初这个时间点的西方人来说,很重要。

  而包国维,则是在《万历十五年》的通俗基础上,改变了黄仁宇极力唱衰明朝的论断。

  “自进入到二十世纪以来,西方一直有一个误区,那便是以欧洲为中心论,实际上在经济贸易、文化传播、艺术影响、科技交流等等方面,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要纠正各位的观点,即讨论世界历史,抛开明朝引领的东方世界对于整个欧洲有很大影响的,从欧洲中心论转向为全球化视野,这是如今西方学者所忽略的事情.”

  以《万历十五年》为起点,可包国维并没有完全参照原文,不仅仅惨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也加入了一些其他历史学家的观点。

  例如以上的观点,便不是包国维自己发出的,而是参考自美国明朝历史研究者爱德华L法默的观点。

  “特殊背景之下,明朝的官僚体制、科举制度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文化方面,明朝的开拓者朱元璋主张复古,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方面的改革和复兴这样的举措乃是为了巩固统治、增强民族凝聚力

  在我看来可以与同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比较讨论.”

  包国维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十分新奇的观点,那就是找到了文艺复兴和明朝“崇古”的同一性。

  二者都是在遭遇到黑暗统治下的文化觉醒,只不过前者是在教会统治和黑死病之后,后者是在元朝统治者压迫下的复古。

  “实际上,与西方世界相同,明朝在中后期,资产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传统思想已经受到了挑战,商品经济在江南地区得以发展,在丝织业、棉纺织业等相关领域中突破了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

  商业资本开始活跃.城市经济不断壮大

  同时思想观念也已经开始了变化,传统儒家思想受到挑战,如王阳明等思想家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李贽更是大胆地批判封建礼教和儒家经典,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包国维看着台下安静听讲的学生们,其中不乏一些东方面孔,他露出微笑,略带遗憾地说道。

  “某种意义上,在明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在兴起了,或许在历史的另外一个时空里面,华夏会率先实现资产阶级GM和工作发展也说不定.

  朋友们,华夏历史并不是完全像是清王朝一般腐朽不堪!”

  包国维的演讲越来越发散,从明朝的一个年份,竟然讲到了全世界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GM,甚至还抛出一个暴论。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华夏也有可能实现资产阶级GM,而超过西方人?

  这对于许多巴黎学生来说,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一直以来,即便巴黎乃是欧洲研究汉学的重要城市之一,可都是以一个批评的态度,看待东方的制度和文化,贬一直都是大于褒。

  而台上这位,竟然提出了东方也曾经有机会觉醒的观点,难道不是在自卖自夸么?

  华夏近代以来,难道不都是封建保守落后的吗?

  在场的许多学生不免生出怀疑的态度,包国维的阐述十分精彩,可论点却是让大部分西方学生无法接受。

  甚至连一些留学生,都有些怀疑自己。

  包国维说的是真的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历史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吕西安·费佛尔已经出现在了礼堂的听众之中。

  实际上,吕西安并不常驻在巴黎,因为消息的蔽塞,他甚至不知道包国维已经到了巴黎大学。

  他本意上是来认识一下来巴黎大学拜访的约翰·杜威先生,却没有想到,听到了包国维在礼堂演讲的消息。

  跟随着校长一行人来到礼堂之后,吕西安一直不能够抑制住自己激动的情绪。

  保罗校长笑着拍拍脑袋说道:“诶呀!吕西安先生,我差点忘记为您介绍这位先生了,这是来自华夏的包国维先生,他曾经写过两本历史学作品,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

  吕西安一边听着包国维的演讲,一边笑着回答说道:“我早就认识这位先生了。”

  “你们见过?”保罗校长有些惊讶。

  “不,很遗憾,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包先生。”吕西安摇了摇头,随后略有些激动地说道。“可他的作品我已经读得快要背诵下来了,那是我们年鉴学派的代表作!包先生终将成为年鉴学派的代表人!”

  保罗校长更加讶异了,他知道包国维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没有想到对方在历史学方面,也有这样的地位。

  一时间,他开始盘算,自己是不是还要更加努力招揽包国维了。

  可听到包国维提到,明朝历史在世界史观的重要性,以及明朝有可能提前萌发资产阶级GM的时候。

  不太了解历史的保罗,不免有些不太服气了。

  他紧紧皱着眉头说道:“包先生这个观点会不会太过于激进了?是不是太过于民族主义了?”

  “不。”吕西安的表情却是越来越凝重,他十分认真地说道。“这就是从年鉴学派的新史学观点看问题,从全世界的角度去考虑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东方历史总是秉持着一个傲慢的态度,根本便不重视东方的发展,更不要提及华夏了。

  可是在历史学上,以百年的尺度来说,东方是一个绝对不能抛弃的地方。”

  “竟竟然是如此?”

  保罗还是不太相信,可他也不知道提出什么观点来反驳,只能保持着沉默。

  却又听吕西安感慨说道:“包,真是一个历史学的天才,他若是能够跟我们一起研究历史学该多好啊?”

  保罗眨巴眨巴眼睛,竟然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到了渴望。

  这个时候,演讲还在继续。

  包国维当然不会一味的吹捧明朝,而是以一个辩证的角度来论述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情,对于后来事件的影响。

  台下的学生们,虽对于包国维的观点有些不认同,可这种“见微知著”的历史学讲述观点是很新奇的,而且经过包国维的翻译以后,也显得有趣许多。

  一时间,即便是嘴上说着不行,可许多学生还是很诚实地耐心听下去,沉浸入包国维为他们构建的东方世界。

  “行走在1587年这个节点,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午朝大典这个日常小事看来,大明王朝这个庞大机构已经渐渐失去控制了.”

  “万历皇帝本应该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可却受到了文官利益集团的重重束缚,他似乎仅仅代表一个皇权的存在,只是一个社会的需要.”

  “华夏很大,在当时的政令之中,下发地方的文件甚至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达到.所以皇帝只能依靠这些读书人构成的士绅阶级,才能够管理整个国家.可这些人正是国家的弊病所在!”

  “张居正是一个具有能力的改革家,他为明王朝挽救了颓势,可也招来利益阶级的清算”

  “申时行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仅仅只是暂时缓解了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包国维本次演讲不仅仅涉及到了《万历十五年》的许多内容,还涉及到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历史观。

  对于了解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盛宴。

  在台下的吕西安激动不已,他站在校长保罗的旁边,眼睛看向台上似乎闪出光来。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保罗先生!我一定要好好跟包先生见一面,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历史!”

  保罗则有些懵逼,他看不懂吕西安的反应,对于包国维的论述他也没有完全听懂。

  但他明白,吕西安乃是法国国内首屈一指的历史学家,能够得到他的这般评价,台上的那个东方学者绝对不凡。

  “看起来我必须给这位先生开出5000美金的年薪了。”

  保罗在心中这样想道,在他心里这已经是一个不可拒绝的待遇,毕竟如今在美国一名教授的平均年薪也才3500美金左右。

  那可是美金,比起法郎来说要值钱太多了!

  “炳烈兄,我想有空的时候,该去读一读历史了,历史里面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不知道巴黎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有没有明实录?”郑大章有些激动地对同伴说道。

  虞炳烈反应倒是正常,他无奈地看了一眼同伴,对方现在连学费都没有着落,竟然还想着要演讲明史?

  不过对于包国维的论述他也是赞不绝口。

  “秉文先生名不虚传,难怪在国内他能够有这般赞誉,看起来将来在世界学术界,这位先生必将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等演讲结束之后,我们便冲上去,与秉文先生说上几句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郑大章握紧了自己的拳头,跃跃欲试地说道。

  约翰·杜威根本没有注意到,校长一行人已经进入到了礼堂之中,他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台上的那一名少年身上。

  杜威教授对于华夏还是有所了解的,十年前他东游过华夏,在华夏的多个城市进行过演讲,并且与蒋梦麟、陶行知等先生都有过交流。

  他对于华夏的历史也有所涉猎,并且深入观察了华夏的社会和文化。

  可今天,还是从包国维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真是一个不错的演讲。”

  但杜威作为教育领域的专家,自然是以教育领域的角度看问题。

  他不禁喃喃自语说道。

  “这样天才般的学生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许可以参照他的学习方法,进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革?”

首节 上一节 458/5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